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PPT (10)[40页]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PPT (10)[40页]


三、历史贡献
评判一部作品的价值高低,还要将其放在特 定的历史坐标点上进行考察:
一方面考察其是否反映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 面貌,对这一历史时期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有无深刻的描绘和揭示,以及对具有重大意义的 时代问题是否有所回应和反思;
另一方面则看其在艺术形式、人物形象、内在 意蕴等方面,与前人及同时代人相比,有何独特 创造与新的贡献。
第十三章
文学批评
本章概要
以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批评与重视探究文学原理、文学规律的 文学理论不同,它是在潜心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文学标准,对文 学作品进行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其创作特征等方面的分析。
依据不同的理论方法,可对文学作品予以多角度的分析探讨。但不论 运用什么方法,都应紧扣文学作品的实际,如语言的文学性、意象组合、 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等方面的艺术技巧以及达到的境界层次,进行实事求 是的深入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空发议论上,尤其 不能抓住一点,大加发挥,将批评文章写成一般的读后感。
女性主义批评
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席 卷欧美的女性主义运动中孕育诞生的一种文学批评理 论。英国作家伍尔芙和法国作家波伏娃等被视为西方 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先驱。
女性主义批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19年,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伍尔芙发表了女性主 义批评的奠基之作——《一间自己的屋子》。在这部著 作中,伍尔芙指责男性将女性视作次等公民,并控制着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学的结构,主张妇女应争取独立 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
在从事文学批评活动时,可遵循以下基本标准: 一、艺术水平 二、境界层次 三、历史贡献
一、艺术水平
文学既然是一门艺术,要判定其价值高低, 当然首先要看其达到的艺术化程度,如语言的文 学性、技巧的娴熟性与精当性等。
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区别是其语言 性,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
文本批评
以1915年至1930年兴盛于俄国的形式主义批评与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等国家占据统治地位的 “新批 评”为代表。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 森,后者的主要理论家有英国的瑞恰兹、艾略特,美国 的兰色姆、韦勒克等人。
英美新批评,实际上是在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下发 展起来的,与之有着大致相同的批评主张,这就是,从 “文学本体论”出发,将文学作品看成独立的、客观的, 与作者、读者及其他社会因素绝缘的自给自足的有机体。 与之相关,在文学批评活动中,更注重对文本中的技巧、 手法、语义等进行分析探讨。
精神分析批评
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于 20世纪初开创的一种批评方法。在研究 精神病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 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无 意识的性本能在起支配作用,人的精神 疾病即与性本能受到压抑有关。
在研究精神病的同时,弗洛伊德亦将自己的理论 用于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得出了人类的文学艺术 是其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 “升华”,文艺创作类 乎人的白日梦等著名论断。
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以来活跃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 理论,代表人物是费什和布莱奇等。与文本批评 将文学作品视为自足的语言系统的主张不同,读 者反应批评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诉诸历史的理解, 其意义只存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之中。
依据这样的理论视角,文学批评也就由以文本 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接受为中心。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密切相关。人们在从事文学 批评活动时,常常是从某一理论视角出发,按其相 应的理论观念进行的。这类视角与观念,即文学批 评的理论方法。
在中外文学批评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 方法是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着眼,重在分析评 论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这类批评通常被称为 社会学的批评。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已有许多新的理论方法产生,具有代表性并被广泛 应用的有精神分析批评、文本批评、原型批评、读 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生态批评等。
原型批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批评流派。这种批评 深受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和荣格的原型 理论影响,亦借鉴和运用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
这一理论方法的开创者——加拿大学者诺斯洛普·弗 莱 (NorthropFrye)在《批评的剖析》等著作中提出, 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含着后世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 与主题。在此意义上,弗莱把神话称为文学的原型 (archetype),他把不同的文学作品联系起来,并帮助 我们将文学经验予以整合。原型批评认为各类文学作品体 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 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
深度思考
以科学立场而言,文学批评的标准,应具有广泛性 与普适性。但因文学作品本身毕竟是与某一民族、某 一时代的文化精神密切相关的,因而具有人文社会科 学属性的文学批评活动,亦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一般科 学,总要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审 美趣味,以及特定时代的读者需求与社会价值等。这 一特征,要求我们在按照基本标准从事文学批评活动 时,还应注意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动态眼光,从民族性 、时代性等多角度判定作品的价值。只有如此,才能 对作品做出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技巧的娴熟性与精当性是指作家基于对某一文 体特征的把握,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才能。
艺术性,是文学艺术之为艺术的前提。
二、境界层次
境界层次是指诗人、作家通过一定的艺术手 段,凝铸于特定艺术形象中的关于现实、人生、 宇宙的体察、感悟与沉思的有无及深浅。
概而言之,文学作品中,常见依次由低到高的 自然、功利、道德、天地这样四重境界。我们认 为,这样的境界层次,更便于用作文学批评的标 准。
1949年,法国作家波伏娃发表《第二性》,书中认 为,法国以至整个西方社会都是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的 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是“他者”。波伏娃还 首次比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所虚构的 “女人的神话”,批判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从而 在思想观念和批评实践上为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实例。
由于批评者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文化视野与批评能力的差异,文 学批评会表现出不同的境界层次,有高下之别。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 家,应像中国历史上的刘勰、王国维,俄国的别林斯基、巴赫金那样,不 仅以独特的眼光对许多诗人、作家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价,且在批评过程中, 开拓文艺理论的思维空间,创建新的文艺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