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第一讲
1、 什么是第一语言、母语、本族语?P2
第一语言是最先习得的语言
(未必是你的母语)
母语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
本族语更侧重一个民族的语言,有不同也有重合
2、 什么是第二语言、外语、外族语?P2
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的语言,范围很广。
外语是外国语言(与母语相对)
外族语是本民族之外的语言(于本族语相对)
3、什么是目的语?P2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4、一语习得与二语学习的异同是什么?
(下意识) (有意识)
相同点: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
2、都是有意义的创造性过程。
3、会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差异:
1、主体 儿童←→成人
2、动机 生存←→动机各异
3、起点
4、环境 自然的语言环境,不受时间限制←→课堂
5、方式 直接将语音与实物实景联系在一起←→常常通过母语来联结语音与概念
6、教育者 亲属输入←→教师
7、过程 儿童习得母语从不自觉到自觉←→成人习得二语从自觉到不自觉
8、文化 儿童沉浸在和母语息息相关的文化中←→成人往往未沉浸在相应的文化中
第二讲
1、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有哪些?
动机、态度、性别、年龄、母语背景、外语背景、社会环境、性格特征、焦虑、文化
2、
性别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如何?
有关系,
但性别不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这种语言能力的发展差异,可从两方面找原因:
1、生理学角度
在青春期之前,女性大脑左半球发育比男性快;青春期之后两者逐渐接近。
2、性格差别
男:开朗好动;
女:温柔喜静,在需要较多记忆的二语学习中更胜一筹。
3、
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如何?
有关系,
但年龄不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关键期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 Eric Lenneberg 认为关键期到12岁。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两岁开始侧化(lateralization),在侧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大脑完成侧化后,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侧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侧化之前。 2 / 16 年龄和习得速度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在习得速度上,儿童并不一定占有优势。
成人在学习二语的速度上比儿童快,特别是语法。但儿童经过足够的环境浸泡后可以超越,这种情况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性不及自然环境中大。
年龄和习得顺序
实验证明,年龄不会改变习得顺序。
4、 什么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指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过了这段时期以后,一般很难习得完美的母语。
-------------------------------------------------------
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或理想期是出生后的头10年。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 Eric Lenneberg认为关键期到12岁。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两岁开始侧化(lateralization),在侧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大脑完成侧化后,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侧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侧化之前。
关键期结束的时间有不同看法:出生不久、1岁、6岁、9岁、12岁。
关于关键期假说的一些观点:
关键期限于语音方面;
Long1990年以后的观点:语言各个子系统的关键期可能不同,语音、词汇、语法都存在关键期。
6岁前不接触外语,就不可能获得跟母语者一样的发音;
词汇和搭配的关键期到6岁或到15岁;
形态和句法的关键期到15岁;
5、
什么是焦虑?焦虑一定是负面的吗?教师是否要彻底清除学习者的焦虑?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直接关系着语言习得和目的语的使用。
--------------------
焦虑由三部分组成:
交流畏惧
考试焦虑
负评价恐惧
焦虑成因来自多方面:
1、教师
2、学习者的动机、性格特点:
内向、自尊心强
3、教材:是否过难?
4、文化: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越大,越易产生焦虑
6、成功二语学习者所具备的特征是什么?
1、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目标,有极强的学习动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2、积极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不怕犯错误。
3、既注重学习语言知识,也注重学习语言技能。
4、能把“学习”和“习得”结合起来。
5、避免逐字逐词翻译,注意泛听泛读,善于排出冗余信息,把握要点和大意。
6、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能够在两种文化之间保持理想的距离,要有自尊心和容忍度。
7、具有双学习风格。
冲动风格:对问题作出快速而猜测性的回答。
审慎风格:做出慢速而考虑周全的回答。 3 / 16 欧美学生有较多的场独立性,东方学生有较多的场依存性。
第三讲
1、 什么是语言迁移?P30
迁移分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两种语言相同的,可能发生正迁移;
不完全相同,但有关系,发生负迁移;
完全不同,没有关系,发生零迁移。
学习二语就是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的过程。
2、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P29
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进行静态分析;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
3、 对比分析的强假设、弱假设有何不同?P31
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理论到实践对比分析假设暴露出大量缺陷和问题。在这种背景下,(Donald Wardhaugh,1970)提出了对这一理论的修正,将对比分析分为两种:
一种是强假设(strong
version)
:对比分析可以有预测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并针对困难准备有效的教学材料。
一种是弱假设(weak version):认为对比分析只具有解释学习者的学习困难的功能。
瓦侯认为强假设是不现实的,
而弱假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4、 举例介绍六级困难层次模式。
零级:迁移(transfer)——两种语言中某一语言项相同。
日语名词的修饰语一般前置于名词前,汉语中亦是如此。例如:
日语:これは 私の がいた 本です。
词译: 这 我的 买的 书。
汉语:这是我买的书。
一级:合并(coalescence)——第一语言中的两项,到第二语言中合并成一项,学生可以忽略原来的差别,习惯新的项目。
日语中表存在的动词有两个:ある表示诸如花草、桌椅等本身不能活动的物体的存在,ぃる表示诸如人、动物等本身可以活动的物体的存在。汉语中表存在的词没有这种语义区分。例如:
日语:部屋に 机が あります。
汉语:房间里有桌子。
日语:机の下に 猫が ぃます。
汉语:桌子下面有一只猫。
二级:差异不足(under differentiation)——第一语言中有而第二语言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生必须避免使用,以防止介入性干扰。
汉语中没有冠词,欧美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要避免凡是名词就在其前面加上“一个”、“某个”、“这/那个”等起不定或限定作用的词。
三级:再解释(reinterpretation)——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的分布方面又有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新项目重新习得。
越南语、汉语的疑问代词
在形式上大致对应:
都可表疑问且位置大多相同(他去了哪里?什么不见了?)
都可表任指义(哪里都不去) 4 / 16 都可表不确指义(他买了点什么回来)
但有两点不同:
一是定语的位置不同(汉:这是谁的词典? 越:这是词典的谁?);
二是汉语两个相同的疑问代词可先后出现越南语无此用法(汉:什么贵就买什么。越:什么贵就买那个)。
由此可见,越南语疑问代词≠汉语疑问代词。
四级:超差异(over differentiation)——第二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者在习得这些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
英语没有声调,汉语有声调。
五级:分裂(split)——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在第二语言中分裂成两个或多个项目。这一级正好跟一级相反,需要学生加以区别。
日语中も在汉语中分裂为“也”和“都”。例如:
日语:あそこも 教室です。
汉语:那里也是教室。
日语:あにも あねも まだ どくしんです。
汉语:哥哥和姐姐现在都还是独身。
日语:街はどこも 清潔です。
汉语:街上哪儿都很干净。
表示兼提时,も相当于“也”;
表示多项具有某种共性或周遍性意义时,も相当于“都”
5、 举例分析对比分析的作用和局限。
作用:
对比分析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1、在准备教材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确定难点、重点,进行选择,安排顺序,防止偏误出现。
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重点,补充练习,有的放矢地纠正偏误。
3、依靠对比分析选择测试项目。
4、通过对比、观察、发现特殊问题,可以找到语言研究的新课题。
局限:
1、 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很多偏误用对比分析无法解释。
*他喜欢一方面吃饭,一方面看报纸。
*幸亏那个小姑娘,我才认识了我最好的朋友。
*两个小朋友在跳跳舞。
*他很高兴极了。
*他一直正在想这个问题。
*他游泳得不好。
*我妈妈给我这块表已经半天了。(罗马尼亚)
学生说:“书上说‘半天’的意思是long time。”
*我家有我爸爸、我妈妈和我狗。(美国)
学生说:“书上解释得很清楚,在人称代词和亲戚、朋友之间的‘的’可以省略。狗是我的家庭成员也是我的朋友。为什么非要用‘的’”?
2、对比分析重视语言形式,忽略功能。
*A:你真是一个很好的做饭的。
*B:谢谢。
3、对比分析无法兼顾习得过程
语言习得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或是一种心理智能的成长,因此所有的语言习得都会有初期、中期、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