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1234人已访问
著名老中医张子俊,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 余载,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造诣甚深,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张老临证,屡见他治愈沉疴痼疾,得悟颇深。

现将其经验整理于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是临床难治之证。

病机为本虚标实,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经常发生胀痛、心下痞满、呃逆、烧心、嘈杂为主证的病症。

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及脾,脾病亦可及于胃。

张老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认为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

脾胃
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

胃气和则五脏安,脾升胃降为气机上下之枢纽。

脾胃与
肝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 肝主疏泄喜条达,若疏泄无权,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为痛为聚;血行瘀阻,经脉闭塞,为痞为积。

胆失疏泄,胸满胁痛,口苦,呕吐。

当脾胃虚弱时肝木可趁虚而克土,当肝木升发太过时即
可出现木乘土,导致气机横逆犯脾犯胃,肝与胆病变时又有侧重的不同。

临床上在胃脘痛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虚实、寒热、夹瘀、气滞等气机升降失常、横逆犯土,并涉及到多个脏腑的病理变化。

在治疗上掌握疾病
发展中虚实次序的不同而决定用药的侧重点。

调理气机,辛开苦降, 开结散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老师的独
特治法。

每以六郁汤(苍术、川芎、香附、神曲、山栀、甘草) 临床化裁加减,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老师认为萎缩性胃炎虽是难治之证,但非不治之症,只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注意饮食起居,一定能够治愈。

具体治法整理于下。

1 调理气机,活血化瘀调理气机贯穿整个治疗大法,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胃气一伤,初则壅滞,无论外感、食积、情志均可发病。


次是肝胃气滞,即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的气机阻滞,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郁日久,必致血瘀,也即久病入络之意。

老师依据胀在气分,痛在血分的病理,在六郁汤的基本方上加入佛手、台乌或香橼,或青陈皮、或
柴胡、郁金等。

疏理肝气和胃降逆止痛。

若伴便秘腑气不通者可加入槟榔、大黄炭等,以导滞通腑。

肝气郁
结日久化火,邪热犯胃又可致肝胃郁热,出现胃脘胀痛、泛酸、嘈杂,肝热夹胆火上乘出现口苦、口干、舌红、
苔黄、脉弦数,老师加入丹皮、焦栀、黄连、吴茱萸等。

因内热最易伤阴,也可加入香橼,佛手或乌梅、白芍
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解郁止痛。

痛甚加元胡、川楝子、三七等以活血理气止痛。

验案举例任某, 男,43 岁。

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烧心、纳差 1 年余,伴有晨起口苦、口干、恶心,查:舌紫暗、苔薄黄,脉沉小弦。

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属肝郁气滞,肝胃郁热,治以疏肝泄热,活血化瘀。

处方:苍术、神曲、生麦芽、生山楂、枳壳、金铃子、佛手各12g ,香附、元胡各10g ,焦栀、川芎各9g ,白豆蔻、甘草各6g ,吴茱萸3g ,代赭石20g ,三七5g (冲服) ,服12 剂后,诸证消失,以原方为基础,配为散剂,每服9g ,1 日2 次,饭后开水冲服,连服1 月,临床治愈。

2 辛开苦降开结散痞在临床上并不是每一型都表现的那么典型,比如复合型胃病,寒热错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老师在治疗此类病时,根据侧重点的不同进行治疗,如左金丸热象重者重用黄连,寒象重者重用
此次吴萸,不可教条使用。

验案举例罗某,女,40 岁。

胃脘隐痛 2 年余,1 年前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于2月前生气后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呃逆、烧心、嘈杂、泛酸、恶心、饥饿时胃痛加重,进食后缓解,食道烧心感明显,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大便色黑,苔薄黄腻,脉弦滑。

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宜辛开苦降,寒热并用。

处方:党参、厚朴、苍术各12g ,川芎、黄连各6g ,香附、半夏、红豆蔻各9g ,茯苓、佛手、生麦芽各15g ,吴茱萸3g ,代赭石18g ,元胡10g。

服15 剂后诸症见好较稳定,以散剂嘱服40 日巩固疗效。

3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得食则减,喜温喜按,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缓,此证属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老师仍以六郁汤加左金丸加党参、茯苓、半夏、川朴、肉桂、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