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精品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课题】第1节身边的生物科学【教学目标】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2、了解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了解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几种传染病。

3、了解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知识。

4、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基因治疗【教学难点】基因治疗【教学媒体】PPT课件【教学方法】讲解和讨论结合【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激发疑问(1)人类社会现在面临哪些问题?(学生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哪些挑战?结合以往知识回答:(1)人类面临着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健康等问题(2)人类健康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有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心理疾病。

观察讨论、探究新知一、癌症对人类的威胁1.提供信息资料(1)20世纪70年代癌症死亡人数每年70万,90年代114万,21世纪初150万每年。

(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 世纪全球80多亿人,将有1亿人死于癌症,癌症将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2.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癌症对人类的威胁。

请结合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2的内容。

(1)哪些因素会导致癌症的发生?(2)事实1中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有哪些?你认为是什么原因?(3)为什么农村发病率上升比城市的高的多?(4)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结合事实分析癌症的预防措施。

分析、讨论,表达见解:(1)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2)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是肺癌和肝癌,肺癌的原因是吸烟、环境污染,肝癌的原因是不健康的饮食、压力大、劳累。

(3)可能是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化工厂、健康知识少、防癌意识淡薄……(4)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吸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

预防措施主要是禁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发病率,还有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治疗。

3.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1)生物因素是病毒等,侵入人体导致组织发生肿块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辐射;化学因素有烟中的烟碱、尼古丁,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一些化学药品。

(2)讨论题3的原因可能还有农村原来的发病人数少,这两年增长的人数比起原有基数比例就显得大。

二、传染病的危害1.指导阅读P3第一段,回答:为什么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回忆旧知识,回答:因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多样,容易被忽视。

2.要求观察表1-1回答:(1)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分别是什么?(2)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回答:(1)发病率最高的是病毒性肝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

(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多。

狂犬病的潜伏期长,易被忽视。

3.进一步提问:你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吗?你知道怎样预防传染病吗?分析、各抒己见预防抓住三个方面: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1.指导阅读书本3-4 页,讨论问题:(1)基因诊断具有什么优点?可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断?(2)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基因治疗有几种途径?阅读、分析、归纳:(1)优点是快速、灵敏、简便,可以用于遗传病、肿瘤、传染病诊断。

(2)一是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一是将目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人体内受体细胞中。

(3)有两种,体外途径和体内途径。

2.结合图1-1,分析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3.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前景学生阅读结合实际应用反馈①基因治疗有和途径。

②目的基因具有的作用。

③目的基因通过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

④基因治疗需要将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

据图比较基因治疗的体内途径和体外途径,指出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的不同之处是:。

思考回答①体内途径、体外途径②治疗③受体④体外途径是在体外培养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形成重组受体细胞并增殖,然后输入患者体内,体内途径是通过载体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人体【教学后记】本课是高一新生入校后的首堂生物课。

在进入正式教学内容前,应先简介一下高中生物学科的模块组成及学习要求,勉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之后教授新课,但本节内容没能在一课时授完。

“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需推延至下节课再授。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课题】第2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教学目标】1、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理解学习生物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2、学习科学家经典实验,体会实验设计的原则。

3、尝试像科学家一样的实验,了解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

4、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体会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

【教学重点】1、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体会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

【教学难点】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教学媒体】PPT课件【教学方法】启发、诱思、讲解结合【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人类文明的最早到17世纪,自然发生理论在人们心中几乎是普遍存在而又毫无疑问的信念。

自然发生理论认为各种生物是自然发生的,是由无生命的基质产生出来的。

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观察讨论、探究新知一、科学家不断试验,挑战“自然发生说”1.提供信息资料(1)“自然发生说”的观点有“腐肉生蛆”,“腐草生萤”等,当时普遍被人们接受。

(2)书本第6页雷迪的实验,补充雷迪实验的背景。

①如果你是雷迪,将如何设计实验?②雷迪的实验设计有何科学之处?通过资料分析,动脑,交流(2)①实验的关键是肉是否被苍蝇叮过,只要准备两组一样的容器放入同等质量、同样处理的肉,一个容器就暴露在空气中,另一个容器口蒙上一层纱布。

②雷迪设计的实验科学之处在于他设计了对照,并且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

雷迪的实验没有推翻“自然发生说”。

随着实验手段的革新,新的观点产生了。

2.提供资料:(1)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

(2)尼达姆的实验(3)斯巴兰扎尼的实验①斯巴兰扎尼认为尼达姆的实验有什么不严谨的地方?②斯巴兰扎尼的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如何?他的结论是什么?③斯巴兰扎尼的实验相当好,可是还有人认为他的实验不能否定“自然发生说”,为什么?(3)巴斯德的实验。

分析、讨论,表达见解:(2)尼达姆的实验使许多科学家相信复杂生物是亲代产生的,而微生物是自然发生的。

(3)①斯巴兰扎尼认为尼达姆的实验中首先加热时间短,其次软木塞不能阻挡微生物。

②实验分为两组,一组都用软木塞封口,一个加热2min,另一个加热1h;一组把烧瓶口熔化封口,一个加热2min,一个加热1h。

结果第一组不论时间长短都腐败了,第二组中加热2min的变质了,可加热1h的没有变质。

他的结论是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

③因为人们了解了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3)了解“巧妙的鹅颈瓶”。

3.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1)一位厨师从斯巴兰扎尼的实验中得到启发,发明了罐头。

(2)巴斯德在实验中所采用的消毒方法沿用到现在——巴氏消毒法,广泛用于牛奶的消毒杀菌。

了解身边的科学,科学无处不在。

明确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指导学生快速浏览(1) 书本中提到的,我们在科学实验中要运用的实验手段有哪些?(2) 观察的定义。

观察要遵循什么原则?(3) 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4) 预测技能的定义。

从书本获取信息:(1) 观察、测量、实验设计、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同时注意安全实验。

(2) 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信息时就是观察。

观察必须真实、准确,如实记录。

(3) 测量要注意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③使用标准计量单位。

(4) 预测技能实际上是根据现有证据和既往实验对将来的事情做出推断。

观察讨论、探究新知二、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1.提供信息资料:书本第9页“边做边学”①该实验中可能会用到哪些实验用具?②实验步骤③你预测一下,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可能是哪种生物?④你了解书本介绍的几种生物吗?(教师简单介绍书本上的四种常见浮游生物)⑤该实验中,你觉得哪一项要求不容易达到?阅读,回答问题:①实验中可能要用到的器具有量筒,温度计,pH试纸,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烧杯等。

②每组用量筒量取10mL池塘水,并用温度计、pH试纸测量水的温度和酸碱度;用滴管吸取1滴池塘水,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分别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临时玻片标本,描述观察结果;仔细观察并客观记录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

③浮游生物④单细胞生物⑤“仔细观察并客观记录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要求较高,所以教师根据资料补充。

引导探索:2.池塘中的生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分析、讨论,表达见解:池塘中的生命会受到温度、酸碱度、有机物含量、阳光等多种因素影响。

反馈练习:练习册相应习题【教学后记】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课题】第1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2.举例说出细胞中无机分子的功能。

3.通过“原子是怎样形成分子的”积极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文信息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4.通过利用网络或期刊等媒体收集细胞中某些微量元素和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的继续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搜集生物学信息的方法。

5.通过学习细胞中原子和分子组成,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6.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地壳的组成元素比较,认识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2.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的原子及原子形成分子。

【教学媒体】PPT课件【教学方法】问题诱思、讲解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青蛙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分化逐渐发育成一个蝌蚪的过程。

教师结合上述情境指出,蝌蚪和绝大多数生物一样,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之所以能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与细胞的化学组成有密切关系,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首先从组成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开始。

推进新课一、细胞的原子和分子(板书)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呈现农民在玉米田间劳动情景。

师:人和玉米分别含有哪些元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人和玉米所含物质、生长所需营养等角度去分析判断)生甲:人和玉米都含有H、O,因为两者都含有水。

生乙:都含有C、O,因为两者都进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生丙:都含有N,因为玉米生长需消耗大量尿素等化肥,人吃玉米。

……(教师应注意组织好学生讨论,科学合理的说法都应积极肯定)师: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和玉米是由多种化学元素组成。

(出示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的对比表投影片)玉米和人体的化学元素组成(质量分数/%)元素玉米人体元素玉米人体O 44.43 14.62 Si 1.17 0.005C 43.57 55.99 Cl 0.14 0.47H 6.24 7.46 Al 0.11 -N 1.46 9.33 Fe 0.08 0.012K 0.92 1.09 Mn 0.004 -Ca 0.23 4.67 Na - 0.47P 0.20 3.11 Zn - 0.01Mg 0.18 0.16 Rb - 0.005S 0.17 0.78师:从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的对比表可得到什么结论?生:(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