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015106课程性质:学科核心课程开课单位:文学院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48 ;实践学时:16 )学分:4学分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学期:第6学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以语文教育现象和语文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它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学校的语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学生将来做好语文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目的:认识和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明确语文课程目标;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学习和探究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规律、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学习掌握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和课件制作;了解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改革和实施方法;明确现代语文教师的素养;通过备课、试讲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坚定从事语文教育的事业心。
本课程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观摩教学实录、研究语文教材,认识语文教育教学现象及规律;通过反复训练与实践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提高从事任教能力;树立研究意识、掌握教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高教研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育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理论等。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源于并依赖教育学和心理学;从语文学科角度,语言与文学等课程承担着提升未来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任务,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目的与方法,理解教学与课程、教学论与课程论的概念、联系与区别,掌握相关概念。
2.本章重点:本课程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难点:教学与课程、教学论与看出来的联系与区别。
3.教学方法:讲授式、案例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和基本任务一、语文课程与课程论的概念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第二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发展阶段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体系第三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一、听课:课上听语文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讲授二、自学:自主看书学习三、观摩:现场观摩或观看语文教学视频、分析评价四、实践: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语文课堂模拟教学、评课、说课五、研究:讨论、浏览语文教学期刊、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写教学反思、写教研论文第一章语文教育史简介(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我国语文教育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与特点、近代语文教育大事件、现代语文教育的曲折与改革;探讨古代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对今天的启示;掌握近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对今天语文教育的影响。
2.本章重点: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与特点、近代语文教育的三个大事件,难点: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
教学内容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二、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与经验三、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第二节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语文单独设科期二、“国文”名字的出现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第三节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语文”定名和语文教育改革(1949—1953)二、关于《红灵巾》教学的讨论(1953—1956)三、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1956—1958)四、“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1958—1960)五、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1960—1966)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1966—1976)七、新时期的语文教育(1977—今)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掌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的思路和呈现方式。
2.本章重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难点:“语文”的概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实践中的落实。
3.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讲授、讨论、合作。
教学内容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一、“语文”的概念二、语文课程的性质三、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理解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第三节语文课程目标一、概念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三、语文新课程目标的价值观四、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五、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第四节语文课程目标简述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作用及内容,通过学习讨论,认识语文教材的本质与功能,熟悉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及选文特点,分析语文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语文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等,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2重点:语文教材的本质与功能;难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与实践。
3.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讲授、讨论、试讲。
教学内容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概念二、制订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三、语文课程标准的回顾四、语文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简介第二节语文教材一、教材的概念二、教材的本质三、教材的功能四、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五、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六、现行语文语文教材问题讨论(语文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选文、练习题设计等)第四章语文教学设计(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意义,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与方法等基本知识,掌握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设计技能,通过试讲,完善设计。
2.重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策略与方法、问题设计;难点:正确的解读文本和确定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案例展示与分析、讲授、讨论、设计、模拟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概述一、概念二、语文教学设计的范围三、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第二节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二、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三、语文教学思路设计四、语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设计六、导语设计七、结尾设计八、问题设计九、练习设计十、板书设计十一、多媒体课件设计十二、教案的总体设计(教案的编写)第五章阅读教学(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阅读教学理念,明确阅读教学目标,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学习、借鉴多种阅读教学模式与方法,反复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2.重点:阅读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难点:独立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思路,流畅地完成1课时的教学。
3.教学方法:案例展示与分析、讲授、讨论、设计、模拟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阅读教学概述一、阅读的定义二、阅读的功能三、阅读的类型四、解读的方式第二节阅读教学的目标一、激发阅读兴趣二、培养阅读习惯三、教会阅读方法四、提高阅读能力五、丰富精神世界第三节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一、阅读教学策略二、阅读教学方法第四节阅读教学模式一、定义二、阅读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三、我国中小学基本教学模式四、新课程教学模式第五节阅读教学过程一、中国古代常见教学过程:二、近现代教学过程三、当代教学过程四、国外常见教学过程第六节文体教学举例(诗歌)一、把握诗歌特征,决定教什么二、掌握诗歌教学方法,决定怎么教三、懂得诗歌理论,决定教到什么程度第六章写作教学(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明确写作教学目标,借助写作教学案例,针对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围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作文命题、素材积累、立意选材、修改、评价等技能进行单项与综合训练。
2.重点:写作教学目标、写作指导;难点:针对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教学方法:案例展示与分析、讲授、讨论、设计、交流。
教学内容第一节写作教学概述一、写作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二、写作教学的目标三、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写作教学的内容与原则一、写作教学的内容二、写作教学的原则三、写作教学的要求:第三节写作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一、新课程写作教学的策略二、写作训练的方式三、写作训练的模式第七章口语交际教学(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掌握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借助口语交际教学案例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训练。
2.重点: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和方法;难点:口语交际教学设计3.教学方法:案例展示与分析、讲授、讨论、设计、交流。
教学内容第一节口语交际教学概述一、目标二、内容三、特点第二节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一、教学策略二、教学方法第八章语文综合性学习(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特征,能设计综合性学习并有效的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2.重点:设计、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难点:设计、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3.教学方法:案例展示与分析、讲授、讨论、设计、交流。
教学内容第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一、综合性学习的概念二、综合性学习的特征第二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教学策略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第九章语文课程评价(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明确语文课程评价的理念及改革趋势、掌握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和评价方法。
2.重点难点: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设计、交流。
教学内容第一节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一、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从证明、甄别与选拔转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注重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三、促进教师提高的评价第二节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特点一、语文课程评价的概念二、语文课程评价的地位与作用三、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第三节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一、测验法二、观察法三、谈话法四、成长记录袋五、表现性评价第十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8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了解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趋势、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明确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路径,运用所学教育教学知识、观摩学习和日常训练所获经验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综合实践。
2.重点: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结,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路径,难点:综合实践3.讲授、讨论、实践。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师专业发展概述一、职业与专业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三、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关系第二节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一、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二、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三、语文教师的个人性向第三节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路径一、在阅读中唤醒自我——进入广阔天地二、在反思中更新自我——思想决定命运三、在研究中提升自我——走向教育科研四、在实践中成就自我——发出自己的声音第四节综合实践一、课堂模拟教学:同课异构二、说课三、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四、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