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


第二节 牙颌面畸形的病因
一.先天因素 1.遗传因素:家族,种族 2.胚胎发育异常:感染,营养,损伤等
二.后天因素 1.全身代谢及内分泌功能改变:佝偻病,生长激素过 量引起巨颌症,垂体功能低下引起颌骨发育不足。 2.不良习惯:咬唇,咬物,吮指等。 3.损伤及感染:骨折,TMJ损伤,腭裂,肿瘤等 4.其他:不明原因,进行性偏面萎缩等。
2、 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
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又名全上颌骨水平向骨切开术 (Total horizontal osteotomy of maxilla ) (一)适应症 1.矫正上颌骨前后向发育不足 2.矫正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 3.矫正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 4.与其它手术配合,矫正复杂的,特别是累及上下颌 骨的牙颌面畸形.
1992年:McCartly-首次采用牵张成骨技术延 长下颌骨
发展史
70年代由于Bell对颌骨及颌周软组织 血供的研究、软组织及颌骨切开后血供 动力学的变化方面的突出贡献奠定正颌 外科的生物学基础,为各型牙-骨-粘膜 复合组织的带蒂易位移植,提供了科学 的依据和成功的保证。 外科+正畸治疗原则的确立使牙颌 面畸形的外科治疗更趋完善,真正进入 了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新时期。
第四节 牙颌面畸形的检查及诊断 1
一.病史:家族史,职业,年龄,家庭,生活,期望值等。 主诉,治疗要求和心理状态,病史资料,患者的年龄与社会活 动, 家庭生活状况,有无出血倾向以及家族史. 二.全身检查:常规检查,心肺功能,实验室检查 三.专科检查 1.外形及功能检查,3等分,3停5眼,直、凸、凹面型等 2.口内检查:牙,牙周,覆合覆盖,系带等。取模做模型。 3.影像检查:X片,CT等
Le Fort I型骨切开线
适应证
1. 上颌三维方向(前后、垂直与横向)发育不足或过度。 2. 上颌平面倾斜。 在临床上,Le Fort I型骨切开术多与下颌手术配合用来矫治双颌畸 形。
上颌后缩
上颌前突
开颌
上颌歪斜
术前准备
(1)术前正畸治疗去除牙代偿,排齐牙列,协调牙弓 宽度。 (2)模型外科制作咬合导板。 (3)常规体检,做好输血与导尿的准备。

basic therapeutic goals
Rehabilitate normal mastication, speech, etc
重建口颌功能
治疗目的 basic therapeutic goal
疗效稳定long-term stability

治疗目的 basic therapeutic goal
手术方法与步骤

关闭切口:在前鼻棘处钻一个小孔,经此孔将两侧鼻翼基 底组织、鼻中隔软骨前端与前鼻棘作环形缝合,以防止术 后鼻中隔偏移及鼻基底变宽。
手术方法与步骤

关闭切口:最后缝合黏膜切口,在唇系带处用V-Y成
形方式缝合,以保持上唇的长度及防止唇内卷。
手术并发症


上颌窦前壁骨折 复

电脑辅助头影测量分析面型预测
牙颌模型分析
dental cast analysis
一般观察
◦ ◦ ◦ ◦ ◦ ◦
牙齿外形大小 拥挤和错位 中线位置 前牙复合覆盖 后牙合关系 基骨发育情况
牙颌模型分析
dental cast analysis

牙弓与基骨弓测量
◦ ◦ ◦ ◦ ◦ ◦ 牙弓应有弧形长度 牙弓现有弧形长度 牙弓宽度测量 牙弓长度测量 牙弓对称度 基骨弓测量
4.颌面及牙合摄影:资料,对比
四.投影测量分析:
第四节 牙颌面畸形的检查及诊断 2
测量标志点: 蝶鞍点:S, 鼻根点:N, 上牙槽座点:A, 下牙槽座点: B, 测量项目:
S
n N A B
SNA角:颅底—上牙槽座角(∠SNA) 前颅底平面(SN)与鼻根点至上牙槽 座点连线(NA)之间的夹角。代表上颌与前颅底的前后向相对位臵关系:角度增大→上 颌前突, 角度过小→上颌后缩,正常值:82°±2 SNB角:颅底—下牙槽座角(∠SNB) 前颅底平面(SN)与鼻根点至下牙 槽座点连线NB)之间的夹角。代表下颌与前颅底的前后向相对位臵关系:角度增大→下 颌前突,角度变小→下颌后缩,正常值:78°±2
第三节
牙颌面畸形的临床分类 5
四.不对称牙颌面畸形 1.偏突颌畸形:一侧髁突生长过度 2. 半侧下颌肥大:体积增大 3.单侧小下颌畸形:一侧生长不足, 4.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一、二腮弓发育异常 5.半侧颜面萎缩:单侧面部皮、肌肉、骨渐进性萎缩 五.继发性牙颌面畸形 颞下颌关节强直 口腔颌面部损伤 外科治疗引起的颌骨缺损畸形
◦ ◦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Orthognathic & Orthodontic Treatment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Orthognathic & Orthodontic Treatment
第六节 牙颌面畸形的治疗程序与步骤 一.术前正畸治疗: 矫正错位牙, 调整不协调的牙弓与牙合关系,排 除合干扰,排齐牙列,去除干扰,拓展牙间隙,矫正 异常合曲线,建立正常稳定咬合
ANB角:上下牙槽座角(∠ANB) 为∠SNA与∠SNB之差。代表:上颌基骨 与下颌基骨的前后向相对位臵关系:角度增大→上颌前突,角度变小→上颌后缩或下颌前 突, 正常值:4°±2
五.诊断:
第四节 牙颌面畸形的检查及诊断 3
1.明确病因, 2.明确性质(牙源性or骨性) 3.明确部位, 4.明确方向,程度等。 正畸正颌外科联合评价
宽度:左右第一前磨牙颊侧移行皱襞处牙槽骨最凹点之 间的距离 长度:左右中切牙唇侧黏膜移行处牙槽骨最凹点至左右 第一恒磨牙远中触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模型外科
model surgery
模型外科
model surgery

确定共同参考平面
X
FH平面 (frankfort plane) 轴眶平面 (axis-orbital plane, AOP)

上颌窦内侧壁的凿开:保护好鼻底黏膜,用专门骨刀从梨
状孔边缘的骨切口插入,轻轻敲击逐步凿开上颌窦内侧骨
壁。
手术方法与步骤

离断翼上颌连接:用一把弯骨刀,紧贴上颌结节的后部, 略斜向下插入翼上颌缝处。将食指放在其对应的腭侧黏膜 处,敲击刀柄顶部,当骨刀有落空感时即停止敲入。
手术方法与步骤

降下折断(down fracture):凿开两侧翼上颌连接后, 用手指按住前部牙槽突,向下用力将切开的上颌骨与其上 部连接逐渐折断分离。
2、

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
简介 适应证 手术方法与步骤 手术并发症
简介
1901年,法国人Rene Le Fort 根据面中份骨骼的薄弱区域,将上颌骨及 面中份骨折分为Le Fort Ⅰ、Ⅱ和Ⅲ 型。以后,根据这三种类型骨折线 的走行进行骨切开用以矫治面中份畸形的手术对应演绎为Le Fort Ⅰ、 Ⅱ和Ⅲ 型骨切开术,其中以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Le Fort I osteotomy)最为常用 。
手术方法与步骤

松动上颌骨:用上颌钳把持住硬腭鼻腔面与口腔面,向前 下方及左右缓慢施力松动离断后的上颌骨,松解腭侧致密 黏骨膜对上颌骨移动的限制。
手术方法与步骤

移动与固定上颌骨:用合板引导上颌骨按术前设计的方向 与距离就位后,用橡皮圈或钢丝将上下颌牙列暂时结扎在 一起,随后用微型钛板行骨内固定。
二. 正颌外科手术:不轻易改变方案;牙-骨复合体, 注意血运等,牢固固定,彻底止血,引流等。
三.术后正畸与康复治疗: 上下牙尖窝不协调,咬合不平 衡. 进一步排齐牙列,整平牙弓,关闭间隙,稳定咬 合关系。术后4周开始,6个月后结束。 四. 随访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七节 常用正颌外科手术
1.上颌前部骨切开术 2.上颌骨 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 3.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 4.下颌支矢状骨切开术 5.下颌支垂直/斜行骨切开术 6.颏成形术 7.双颌手术 8.下颌角成形术 9.颌骨牵张成骨术
第三节
牙颌面畸形的临床分类 1
Angle 分类 颌骨矢状向异常 1.骨性一类错合:中性合,双颌前突 2.骨性二类错合:多为远中合 上颌前突 下颌后缩 上颌前突合并下颌后缩 3 .骨性三类错合:多为近中合 下颌前突 上颌后缩 下颌前突合并上颌后缩
第三节
牙颌面畸形的临床分类 2
一.上颌畸形 1.上颌前后向发育过度:上颌前突 2.上颌前后向发育不足:上颌后缩 3.上颌垂直向发育过度:面中分变长,前牙开合 4.上颌垂直向发育不足:面中分变短 5.上颌横向发育不足:后牙反合
第三节
牙颌面畸形的临床分类 3
二.下颌畸形 1.下颌前后向发育过度:下颌前突 2.下颌前后向发育不足:下颌后缩 3.下颌颏部畸形:小颌畸形,突颏畸形 4.下颌角肥大:方下颌畸形,宽面综合征
第三节
牙颌面畸形的临床分类 4
三.双颌畸形 1.下颌前突伴上颌发育不足:最常见,反合 2.上颌前突伴下颌发育不足:前牙深覆合,深覆盖 3.长面综合征:上颌垂直向发育过度伴下颌后缩 4.短面综合征:上颌垂直向发育不足伴下颌前突或 后缩
手术方法与步骤

切开与显露:在两侧上颌第二磨牙之间的唇颊侧黏膜转折处上方8 mm
处做切口,在骨膜下剥离暴露上颌骨的前外侧壁。由梨状孔边缘向内
剥离鼻腔外侧壁及鼻底黏骨膜并剪断鼻中隔连接。
手术方法与步骤

上颌窦前外侧壁的骨切开:用往复锯,从梨状孔边 缘至上颌翼突连接部切开上颌窦的前外侧骨壁。
手术方法与步骤
1、上颌前份节段性骨切开术
适应症:AngleⅠ类上颌前份牙及牙槽突畸形 手术方法及要点: 切口 5—5 唇颊沟上方切口 切骨 4—4 根尖上方5mm做骨切开线切骨 戴入牙合弓导板
术后处理: 1.术后4周拆除牙合导板 2.检查前颌骨块。如愈合良好,稳定,夜间戴牙合 导板数周 3.3个月拆除唇弓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