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并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观察能力;实验方法;思维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
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的生物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以致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相当严惩随着教育的改革,在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中,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多的特点。
这样,学生动手参加实验的次数和机会多了。
当然,如果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技能的教育,不精心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项目,学生不明白实验目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事项,则不仅效果不好,甚至会出现实验秩序乱,自然无法达到应有的实验目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严谨认真的原则;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使每个实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加大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强化实验规则和技能。
1 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
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
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
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
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
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
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
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
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1)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2)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3)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
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
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物镜的错误操作。
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
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
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
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
然后强调注意事项。
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
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
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
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
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3 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
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
首先,是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
对于这样一个整体如果囫囵吞枣地研究是无法进行的。
只有将其分解,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深入其内部,发现其本质。
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而进行逐个研究的过程就是分析。
其次,在头脑中把生命体的各部分,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综合。
比如在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构造之后,再把它们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的细胞的概念。
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相成、紧密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是思维活动的基础。
再次,把生物各部分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这就为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打下基础。
例如,比较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各种种子的构造,
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对淀粉的作用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的过程。
最后,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找出各部分构造之间,功能与构造之间,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抛开次要的、非本质属性和非因果的偶然联系。
并且,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比如,在研究了植物的各种花之后,舍去颜色,形状等次要属性而抽取出都有“花蕊”及担负“有性繁殖”功能这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形成花的一般概念,这就是对花的抽象和概括。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都是共同参与,紧密结合。
一般说来,分析、比较、综合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而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
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概念和原理,从而达到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叶妙莲.初中生物实验课的课堂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1(8).
[2]陈秋香.关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以“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