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

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技巧
关键词:教师,谈话
摘要:作为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找学生谈话是经常采用的方式,也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只有对症下药,运用好“谈心”,把握好应有的尺度,真正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就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魏书生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

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作为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找学生谈话是经常采用的方式,也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多一点关怀,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引导,及时地找他们谈心,就能温暖一个人的心灵,甚至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一块闪光的里程碑。

在做学生思想工作过程中,灵活运用谈话形式,讲究谈话技巧,从而达到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对症下药”,则更加需要讲究谈话的技巧。

一.话前准备
在和学生谈话之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

首先要对谈话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深入研究。

因为性格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的标志,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性格关系极其重大。

恩格斯曾说:“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做什么”,表现为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怎样做”,表现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谈话内容与方式。

其次,对谈话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习和生活环境进行详细而又周全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二.适时适地
谈话前学生一般怀着紧张不安的心情,在受“训”的思想上有顾虑,如不先消除紧张情绪,谈话就会变成一问一答式的“审问”,甚至事与愿违。

1.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有的学生尤其是在犯错误的情况下,一听说跟他们谈话,便在意识里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层,使谈话无法进行下去,即使勉强进行下去接受了,也仅是浮浅的,非自我意识,不能产生自觉行为。

因此谈话前首先要创设好氛围,消除学生戒备心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谈话,从而启迪学生的认识,激发内因使学生产生自觉行为。

2.设计合理的谈话场所:谈话时,我们选择合适的环境,谈话环境不同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不同。

如在教室当众谈;在办公室个别谈;在校园里个别谈等,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

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的环境,确定是否要谈话及如何谈话。

一般来说最好不要在人多的地方进行谈话。

选择一个安静的一般只有师生两人在的“二人环境”中谈心,或者在回家路上、或者在放学过后,创设一种和谐、亲切环境,这样学生的心理轻松,谈心也就有了一个好的前提;而对于涉及学生道理品质和个人名誉,以及违法乱纪问题的则应在较为严肃的室内进行,如办公室,德育处等。

例如:我班有一个同学在上课时吃零食,这种现象老师很生气,当着全班同学斥责,但是没过多久该同学又在课上吃零食。

当我知道事情后,觉得老师这样处理学生方法欠佳,该同学也许会认为:反正被批评过,面子丢光了,破罐子破摔。

我于是在一次放学后,及时和学生谈心,使他认识到事情害处。

从此,该同学再没有在课堂上吃东西,专心听课了。

三.真心交流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教师要真心诚意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做到以情感人。

有了这种诚心,与学生谈话时才能够推心置腹,才能打动学生,感化学生。

如果缺乏满腔热情和诚意,谈话中就会出现无情训斥,以势压人,冷嘲热讽等错误做法,这样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不但不与你说实话,而且会和你“对着干”,使谈心失败。

所以,要想取得与学生谈心的成功,诚心是首先要具备的条件。

2.“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与学生谈话,冰冷的态度,空洞的说教,严厉的批评,都会关闭学生心灵的大门。

因此,要“达理”必先“通情”。

教师只有像对自己的子女、朋友那样尊重学生,用甜美语言启迪感化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和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因此,与学生谈话时要面对面,不“以势压生”。

及时调整师生之间的情绪,做到事半功倍。

谈话开始后,不要急于亮出谈话的主题和意图,以谈心的形式启发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当学生谈得情真意切时,可有目的地插上一两句,诱导学生吐真情,讲实话,用以证实事前了解的情况,获得新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在谈话过程中,由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在遇到不同的事情时,态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有耐心,要会运用一些不同的谈话技巧来“因材施教”。

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一些性格内向、脆弱、心理承力低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女学生。

可采用比较舒缓的方法,对学生的劝慰谈话,态度亲切,情感真挚,而不是用态度强硬、“暴风骤雨”似的数落学生。

通过期望、激励、鼓舞学生好学向上。

而对于虚荣心强、自觉性高、偶犯或初犯错误的学生则采用暗示,选择适当的时空,运用教育机智让他们心中有数,但又不戳穿这层“纸”。

往往能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而对于“虚心接受,屡教不改”、“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学生”,可采用警告方式,即拉响警钟、施点适度的压力。

对这类学生谈话,措辞严厉,态度严肃,言之有据,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后果,促其改正错误。

但值得注意的是,还需要让学生感到班主任的一片爱心,更要指出希望,不要穷追猛打。

对于一些受处分,成绩差、生理有缺陷的学生应施以更多的关爱。

一般说来,班主任与这类学生效频率高,情感交流多,关心更全面,用班主任的一片爱心去温暖学生冷却的心,有效地防止“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因此,采用关爱式也许更适合他们。

对一些性格外向、开朗、直爽的学生,班主任的谈话应用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谈话方式,要直接了当,快人快语。

婆婆妈妈、旁敲侧击反而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反感厌恶。

直接式的谈话,顺应了学生的性格、脾气,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信任他,爱护他,从而把信任作为骨在的驱动力,提高警惕了谈话的效果。

对一些意志薄弱、缺乏恒心、方向不明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学生,使学生感到班主任的可亲可信,学有目标,增强了战胜困难和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勇气。

用名人或自己的经历、成功的事实激励学生。

在谈话结束后也需要经常关心学生,多鼓励,多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那会效果更佳。

3.“学会倾听”。

有时和学生谈话,教师也可以少讲,可以让学生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

谈心常常是教师找学生谈,这势必造成一种误解:教师是谈话中的控制者和主导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和聆听者。

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和心态,常在师生之间构成一道无形的障碍;教师要转变“我是官,你是兵,我咋说,你咋听”的心理,不能以势压人、以罚代教,而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换位思考。

同时师生之间要形成双向交流。

教师不能只图嘴上痛快,说个不停,而要做个好的倾听者。

学生说错话时,要允许其收回;学生做错事时,要允许其解释;学生有一些思想问题想不通时,要允许其多思考一段时间。

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师生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学生讨论,让学生再讨论中明白事理。

记得班级有位女生几乎天天发生“事故”。

为此,我时常找她谈心,
倾听她的心声,不仅找出了心中的“症结”,也帮助她找到了解开心灵困惑的一把钥匙。

魏书生说:“不管多调皮的孩子,他往你跟前一站,当班主任的就得学会钻到他的心灵世界中去,去真正的爱他,尊重他,理解他。

其实那些后进生更在乎老师和学生对自己的态度,他们更渴望思想上的交流、感情的宣泄,心灵的慰藉。


总之,运用好“谈心”,把握好应有的尺度,真正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就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书目: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2003年
《天津教育》2009-4
《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邹清龙李华伟2010年第1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