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2011年06月19日星期日上午 10:03第一章答案一、填空1.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资源2.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3. 计划4.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5. 决策;6. 协调,人;7.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8.组织目标的实现;9. 计划10. 自然,社会11. 管理原理,管理方法;12.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二、单项选择1.C2. D3.D4.A5. A6.C7.C8.B9.B 10.D11.B 12.C 13.B三、多项选择1. ABEF2. ABD3.ABD四、判断1.×2. ×3.√4. ×5. ×6.√7. √8.√五、简答(要点,非完整答案)1.管理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组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每一项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和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又开始一轮新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2. 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它是对劳动过程的管理;管理的艺术性表现在它是对人的管理;二者不可分离。
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由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用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
管理者如果没有管理科学知识,则管理过程中或是依靠经验,或是凭主观、靠运气;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只是,他们就有可能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设想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
当然,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方案,它要求管理工作者以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为基础,结合实际,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以球的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又是一种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只是,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3. 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⑴管理具有自然属性,这种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是生产力。
⑵管理具有社会属性,它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
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六、案例分析(无)第二章答案一、填空1.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思想2.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3.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4.统一指挥5.效率,感情6. 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二、单项选择1.A2.B3.B4.B三、多项选择1. ABCD2. ABC四、判断1.× 2. √ 3. × 4. × 5. √五、简答(要点)1. P28⑴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⑵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⑶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⑷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⑸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2. 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集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3.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⑴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⑵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⑶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⑷企业应采取新型的领导方法。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4.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观点为⑴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为评价标准;⑵使衡量各项经济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⑶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⑷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数量方法及管理手段。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为⑴管理就是决策;⑵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第三章答案一、填空1.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2. 战略,管理;3. 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4. 物质利益;5. 严明二、单项选择1.A2.C3.B4.A5.D6. A7.A8.B9.A三、多项选择1.BCDE2.BE3.AC4.ABDE四、判断1. .√2. ×3. √五、简答1. 整体性原理指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实际上就是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当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2.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3.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系统具有⑴集合性;⑵层次性;⑶相关性。
从系统原理的要点中管理者可以得到如下启示,⑴整体性原理,当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⑵动态性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
⑶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⑷环境适应性原理,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
⑸综合性原理,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
4. 管理方法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工作方式。
管理原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
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原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它的作用是一切管理理论、原理本身所无法代替的。
5. 奖金的名目不宜过多,以免分散目标;奖金的数额不宜过小,以提高奖励的效价;奖金取得的条件不宜过严或过宽,以保证必要的期望值;奖金发放还要密切联系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效益,同样的超额劳动,在不同效益的企业里奖金数量可能不同。
这样,奖金才能起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作用。
罚款的名目和数额要适当,不能滥用。
要防止用罚款代替管理工作、代替思想工作的倾向,以免招致职工的不满和反对。
奖励与惩罚最重要的是严明,该奖即奖,当罚则罚,激励正气,祛除邪气。
只有这样,才能使奖金与罚款真正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七、案例分析1.答案提示:(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有解决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与下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提高士气。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公司有公司的规矩,朋友有朋友的规矩,一般人认为二者是相悖的。
梅考克用公司的规矩处理工作问题,用朋友的规矩善待朋友,把事情处理到感人的程度,堪称典范。
(2)关心人和关心生产是管理学家经常研讨的问题,也是管理者要正确处理的问题。
对生产的高度关心和对人的高度关心能充分体现管理者的个人特性、领导作风。
梅考克不愧是管理的全才,他以全才的素质赢得了市场和人心。
(3)企业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困难和挑战时刻都在等待着每个管理者。
对于国际农机公司所取得的成功,梅考克在为人处事中所具有的坚持规矩、不伤感情、不念旧恶、不计前嫌等品格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管理者是企业中的强者,手中握有左右员工命运的权力。
公司规矩是强者控制弱者的有力武器。
这一武器的运用往往以伤害员工的感情为代价。
梅考克的为人处事是每个管理者应当效仿的,实现效率逻辑和感情逻辑的统一是现代管理的一个焦点。
第四章答案一、填空1. 后果,结果2. 社会整体;3. 组织的价值观;4. 实证,规范5.(与3题重复)二、单项选择1.C2.D3.D4.A三、多项选择1.ABCD2.ABCD四、简答(要点)1. 企业对顾客的伦理行为,包括提供安全的产品、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提供售后服务、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及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利。
2. 这种观点主张把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种方法并入商业伦理中,即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
这种伦理观综合了两种“契约”:(1)经济参与人当中的一般社会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2)一个社区中特定数量的人当中的较特定的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方式是可接受的。
这种商业伦理观与其他三种的区别在于它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中的现有伦理守则,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第五章答案一、填空1. 满意化,最优化2. 战术3.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4. 例行问题、例外问题5. 诊断问题6. 风险型决策7. 利润8. 概率二、单项选择1. D 2 A 3. D 4. A 5. D 6. C 7. A 8. C 9. B三、多项选择1. AD2. ABC3. BCD4. CD四、判断1. √2.×3. ×4.√5. ×6. √7. √8. ×9. × 10. √ 11. √ 12. √五、计算1、两方案的期望收益分别为:l E1=100×0.6+(-50) ×0.4=40l E2=500×0.6 +(-650) ×0.4=40l 决策取决于决策者的风险态度。
4、运用P.123公式计算六、简答1. 首先,要想决策达到最优,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求:⑴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⑵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⑶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但是在现实中,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来说⑴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⑵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⑶决策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2. ⑴目标性任何决策都包含着目标的确定⑵可行性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不仅要考虑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实施条件的限制⑶选择性企业要提供可以相互替代的多种方案进行选择,决策的关键是选择⑷满意性决策的原则是满意而不是最优⑸过程性组织中的决策并不是单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