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源河公寓(一期)施工一标二次降水施工方案编制人:审核人:批复人:中城建第六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2月17日目录一、工程概述·································································3二、周边环境条件····································································3三、场内工程地质条件····································································3四、编制依据····································································4五、降水方案选择·······························································4六、井点降水相关计算·························································5七、主要降水设备·······························································6八、井点施工方法·······························································7九、质量标准及质量保证措施················································8十、危险点分析································································8 十一、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措施···············································9 十二、环保措施································································9一、工程概述工程名称:五源河公寓(一期)施工一标工程建设单位:海口投源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海南柏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海南时利和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勘察单位: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围护设计单位: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施工单位:中城建第六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本工程位于海口西海岸长流区西侧,A地块工程项目有8幢32层住宅楼及1幢1-3层会所,建筑占地面积4833.32m2,总建筑面积171294.63m2,设二层整体地下室,基坑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至三级,基坑工程重要性系数分别为0.90-1.00。
±0.00标高相当于85高程12.60m,地下为剪力墙结构,地上为框剪结构,建筑总高度101.4m(主楼檐口)。
二、周边环境条件本工程现场周边情况:建筑物东侧:3号路建筑物南侧:B区块公寓楼建筑物西侧:规划路建筑物北侧:规划6号路三、场内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10年五月勘测的五源河公寓(一期)施工一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揭示本场地岩土层结构特征自上而下分层描述如下:1、工程地质条件在勘探55.80m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土(Q4m)、第四系更新统喷发岩(βQ3)及风化土(Q el)、第四系下更新统海陆相沉积土(Q1mc)和上第三系海相沉积土(N2m)。
根据地层岩性特征和沉积新老关系从上而下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共十一个工程地质层和(11)1一个工程地质亚层。
分述如下:①层中砂(Q4m):全场地均有分布,黄、灰黄色,干~饱和,稍密~中密状,顶部松散状。
由石英质中砂粒、细砂粒组成,粘粒含量<3%。
层顶标高8.83~15.63m,平均值12.24m;层厚6.80~15.30m,平均值10.35m。
②层淤泥质粘土(Q深灰、灰黑色,流塑~软塑状,主要成份为粉、粘粒,含有机质,局部地段含较多石英砂粒,局部含有腐植质。
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层顶标高-0.30~2.50m,平均值0.94m;层顶埋深7.00~12.00m,平均值9.67m;层厚0.40~4.60m,平均值1.92m。
③层砾砂(Q 黄、灰黄色,底部夹浅灰色,饱和,稍密~中密状。
主要成份为石英质粗砂粒、砾石,次为中砂粒,次圆状,粘粒含量约5%。
层顶标高-0.69~6.42m,平均值2.59m;层顶埋深6.80~14.70m,平均值10.25m;层厚0.60~7.60m,平均值3.92m。
④层粉质粘土(Qel):为玄武岩风化土。
褐、褐灰色,可塑状,含少量玄武岩风化小碎石,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层顶标高-3.49~4.02m,平均值0.22m;层顶埋深8.50~16.50m,平均值12.65m;层厚0.60~4.00m,平均值1.77m。
⑤层强风化玄武岩(βQ3):,灰、褐色。
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辉石、橄榄石,气孔状,风化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多呈块状,局部夹有风化土,RQD=0-10。
场地北侧部分勘探孔钻至该层顶面时出现漏浆现象。
层顶标高-4.06~2.12m,平均值-0.72m;层顶埋深9.60~17.10m,平均值13.12m;层厚0.60~3.40m,平均值1.09m。
):全场地均有揭露,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辉石、⑥层中等风化玄武岩(βQ3橄榄石等,隐晶质结构,上部气孔状,下部微孔状。
岩芯较完整,多呈短柱状,少量块状,岩芯长8-70cm,岩石坚硬。
RQD=55-90。
层顶标高-5.19~0.85m,平均值-1.74m;层顶埋深9.30~18.30m,平均值13.97m;层厚5.00~16.90m,平均值8.79m。
部分勘探孔未揭穿。
四、编制依据(1)、五源河公寓(一期)施工一标深基坑支护设计文件(2)、《水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3)、《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4)、《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98)(5)、《建筑施工计算手册》(6)、业主提供的周边环境等相关资料五、降水方案选择基础平面基底长度约为136m,宽度约为184m。
桩基础埋深平均约为5m,即桩底平均标高相当于85高程约-2.35m,结合本工程基坑含水量大,土体渗水慢,工期紧的特点,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法,把桩施工场地分为多个轻型井点环闭圈布置,并结合基坑排降井点及主楼加强轻型井点进行降水,可达到理想降水效果。
井点分布详见附图1、附图2。
六、轻型井点降水相关计算1、井点管的埋设深度由于现基坑土方开挖标高至-9.95(绝对标高为2.65m),桩端持力层为第○6层中等风化玄武岩,为确保施工安全以及施工时不出现流沙管涌等现象,人工挖孔桩范围内的基础土体含水率不能过大,所以井点管管底标高应至第○6层中等风化玄武岩,即轻型井点的深度为:基坑桩面标高-9.95m(绝对标高为2.65m)至第○6层中等风化玄武岩岩面的深度。
据2010年五月勘测的五源河公寓(一期)施工一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结合现场基坑土方开挖标高,经计算,管井的平均深度按5m考虑。
2、需井点管数量:轻型井点据有关文献,理论有效作用半径为:10~15m,井点间距多为1.2m~1.8m,目前,我标所需人工挖孔桩施工基坑土体多处于○4粉质粘土层及○3砂砾层,土质渗水率较慢,我公司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及降水成本问题,从有效降水并节省成本的角度考虑,轻型井点降水的布置:1、沿基坑四周,车库边桩外约2m布置第一个轻型井点环闭圈,目的是防止原基坑支护止水桩渗水,流入人工挖孔桩基础土体内及排除靠近边坡人工挖孔桩土体约12m范围的地下水。
2、基坑南北面,由于纵深过大,宽度过宽,故在主楼距○P轴3.5m处分别布置一条排型井点带,与沿基坑四周布置的轻型井点形成封闭布置圈。
3、在距3#楼○A轴3.5m处,距6#楼○S轴3.5m处设置一环闭井点圈,此环闭井点圈南北面距1#、2#、7#、8#主楼○P轴井点环闭圈约23m,其工作半径约12m;东西面距沿基坑四周井点环闭圈西面约17m,其设计工作半径约为12m,东面约为23m其设计工作半径约12m。
4、在会所基础边坡边设一环闭轻型井点降水圈,其目的是排降会所基坑基础下方滞留的地下水,防止其渗入地下车库人工挖孔桩基础内,并排除其积水及排除地下车库人工挖孔桩基础土体内的地下水。
5、根据以上排布,井点的数量共计为1548个,轻型井点设备共计258组。
3、结论根据现场水位情况目前土质渗水情况为本工程井点管深度按5m考虑(从现场开挖出的基坑面向下埋管),井点工作设计工作半径值为12m,为考虑现场实际施工时机械的功率偏差,及不可预见的因素影响,每环闭圈轻型井点排降水的工作范围做了小范围的叠加共同工作区考虑,以确保降水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由于会所基础施工时,地下室边基坑土方已回填,轻型井点降水设备在地下室人工挖孔桩施工结束后全数拆除,会所桩基施工时地下水将具有不确定性,故此次轻型井点排降水施工不考虑会所桩基施工时的降水问题,会所桩基施工时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再做考虑。
七、主要降水设备1、本工程共设轻型潜水泵258台(2.3KW真空吸水泵)。
2、轻型井点降水井点数量为1548个。
3、井点管:本工程井点管采用内直径50mmPVC管,深度:结合现场地质,暂按5m考虑,管下端配有与井点管同径的滤管和管尖。
滤管长度为500m,滤管壁上钻有呈梅花状的直径为φ12的滤孔。
滤孔面积一般为滤管表面积的25%-35%,滤管壁处包两层滤网内层采用网眼为30-50孔/cm2的尼龙丝布细滤网,外层采用网眼为3-10孔/cm2的尼龙丝布粗滤网,井点管的上端用弯管与连接管相连。
4、连接排水主管:连接排水主管采用300mmPVC管,与真空吸水泵出水管相连,自排水管节点中间向两端按0.5%排水坡度排向集水井。
4、水位观测孔:现场制作直径为300mm的钢筋骨架(配筋详见:水位观测点结构图),共计:18个。
5、本工程每组轻型井点设备,连接管、井点管、连接接头均采用直径为50mm的PVC管,各材料设备及材质详见轻型井点工作系统平面图。
6、集水井:轻型井点真空吸水泵将水排至基坑边坡底排水沟,沿基坑边坡底排水沟,每隔约25m设置一个集水井,120mm砖墙砌筑井壁,1;2水泥砂浆内批挡,集水井底采用C15砼浇筑,厚为150mm,尺寸为:1000mm×1000mm×1000mm(详见平面大样图),共计:27个。
7、污水泵:出水管径为100mm,置于集水井内,将集水井内的水抽至基坑排水系统,共计:2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