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本文从教师角色定位出发,研究了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主题选择和课堂情景的创设。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课程设计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教师,其角色更加具体。
首先,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导演”的角色。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其一,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不再处于主角地位,而是退到了“幕后”,将主角的位置让位于学生。
其二,“导演”也要进行“研究”。
其次,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学习者”的角色。
第三,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艺术家”的角色。
即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要帮助学生、点拨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得到收获。
但帮助的方式因人、因事而异,颇具艺术性。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还要扮演“改革者”和学生们的“同学”的角色。
如果教师没有“改革者”与传统观念抗争、与外界束缚相抗争的勇气和精神,是不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中收
到好的效果的。
同时,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还要甘于扮演学生们的”同学”这一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需要的是一种师生间宽松融洽、友好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课程设计
(一)主题设计
教学设计中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教什么、学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展开探究和实践活动。
那么,依据什么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学生的愿望与兴趣
学生的愿望、兴趣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
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
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这种思维特点要求他们学习的内容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
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选择较为生动具体的主题以及桐应信息技术环境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和操作,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
3.学生知识经验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
经验,同时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要考虑补充的办法。
例如,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生很少接触电脑,也难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汽车,“自然缺乏关于电脑和汽车的知识经验。
如果让他们学习《我和电脑交朋友》《对汽车的研究》之类的主题,那么这类主题的学习就会由于缺乏知识经验的支撑而显得困难重重。
4.课程资源情况
狭义的课程资源是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设施、环境、人员情况、校园文化等。
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大致分为家庭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地区课程资源、国内课程资源和国际课程资源。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类型的确定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的设计应均为多学科的学习主题。
这些主题是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与现实中选择的,其内容是课本延伸的学习内容。
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贴切,又同学习的内容关联。
进行设计的主题应具有探究、发现学习的空间。
那些已经非常确定的事实知识是不适合作为学习主题的。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情景创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没计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
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唤
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根据创设的作用和一般方法的相似性可以分为:刨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创设协作情境等。
1.创设故事情境
在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为进一步的讨论和协作学习提供依据,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它也可以在其它创设情境的途径中交叉使用。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模拟实验,图像,音像,活动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
3.创设模拟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
但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可代其功能。
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
象,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能力。
4.创设协作情境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让学生通过竞争、洳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协作学习,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协作情境与外部世界具有很高类似性,容易实现知识想现实世界的迁移,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结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
教师必须首先自我定位,必须大胆探索与实践,充分利用资源包,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挖掘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使学生不但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的能力也能得到空前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董洪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的现状与主要困难[j].江苏
教育,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