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两人以上的人群 两人以上的人群 群体 群体 稳定的结构 稳定的结构 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目标 成员心理存在关系和共同感 成员心性 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指其成员有固定编 按正式程序而组成 制,群体内各成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体规范明 具有一定结构形式 正式群体 结构单一性
而社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没有其他人参
加的活动,个人倾向于遵从自己创造的规范方式。
迈耶(A.Mayer)在一项词汇默写、心算和笔算等难度测验中 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在教室中一起做,另一组在教室外单 独做。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起做情况下,原来单独做而成绩差的学 生的测试成绩普遍提高;那些单独做而成绩好的学生没有明
征。例如,群体影响、群体心理气氛、群体士气、群体极化
等现象,都是个体所没有的。群体的效能,也非其成员简单 相加的总和。研究群体怎样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有助于
我们理解生活中各种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三)群体心理效应
群体归属感(sense
of group ascription )是
指个体自觉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情感。有了
缺隐决策的标志 ①不全面研究变通方法 ②不全面研究决策目标 ③不考察既定选择的冒 险性 ④情报资料研究不充分 ⑤对既有资料的处理有 选择性的偏见
⑥不远重新评价其他的选 择 ⑦不制定其他备用方案
寻 求 一 致 的 倾 向
①无懈可击的错觉 ②集体合理化 ③坚信群体固 有的道德 ④对群体之外 的人有成见 ⑤自我压力 ⑥统一、一致的错觉 ⑦对群体之外的由成见 ⑧自愿的思维警卫
群体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
社 会 助 长
效率 提高
社 会 干 扰
效率 降低
社 会 惰 化
努力 下降
社 会 从 众
模 仿 感 染
认 同 作 用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是由特里普里特( M.Triplett,1897)首次提出的,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有他
研究也发现,在以下几种情境下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
用:
(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
们的参与热情。 (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4)群体有鼓励个体投入的“团队”精神。 (5)个体相信其他群体成员也会像自己一样努力。
(三)社会标准化倾向
社会标准化倾向(social standardization)是指群 体在进行共同学习或工作时,多数成员往往在完成 工作(学习)的速度和质量上有渐趋一致的倾向。
群体归属感,个体会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
,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产生情感共鸣,表
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
的特点和准则。
群体认同感(sense
of group identity)是指群体
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群体成
员由于共同的兴趣和目的走到一起,具有共同
利益,同属于一个群体,因此,对群体外部的
显的提高,群体的平均差有所减少。这表明共同做时成绩差
异的减少是由于其他人的动作速度和努力的整体水平的暗示 所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而成绩较好者则因缺乏更强刺激的 鼓励而放松追求的目标,因而保持原来成绩,甚至有所降低 。
(四)社会从众行为
社会从众行为(social conformity)是指人们在实际或
该图是詹尼斯关于群体思维的一个理论分析模型。 L.Janis,1982)曾研究了美国各界高层决策失误的
这个模型概括地分析了群体思维从原因到后果的各个 典型案例。结果发现,由于高凝聚力而出现的为
环节。 保持意见一致而压制不同意见或批评的做法是导
致很多决策失误的原因之一。 总结了这种群体思维的八项特征,即无懈可击的
共同决策时比个体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 。这种现象被称为冒险转移。
些群体成员被说服,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转向有说 服力的观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群体讨论会造成规范化的影响, 使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支持与自己观点接近而又 较极端的人。
群体极化
夸张: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
群体决策规则
人与人之间的比较 讯息影响论
群体成员的行为与群体规范不一致、不符合群体期待时,群
体的否定和反对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很大的干扰作用( interfering)。
群体心理效应
群体归属感
群体认同感
促进与干扰
群体动力
群体凝聚力
群体决策
二、群体动力
(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group corhere)是指群体对其 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 中的倾向。群体凝聚力对于群体的存在和活动有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群体成员
确规定的,有明确的隶属系统的权利结构。大学
中的班集体、教研机构等都属于正式群体。
以正式结构为本,而产生心理认同
领导者常具有主管身份 主要目标为达成工作任务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指没有明确规 结构具有重叠性
按人员自然交往而形成
定的目的,自发形成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
非正式群体
重大事件和原则,都自觉保持一致的意见和情
感,即使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意见和
评价,他们也会保持一致。
群体促进作用(group promotioning)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得到
了支持的力量,唤醒了个人内在的潜力,表现出了独处时不
敢表现的行为。当群体成员的行为与群体规范一致、符合群 体期待时,群体的赞扬和鼓励会促进这种个体行为;反之,
错觉、集体合理化、坚信群体固有的道德、对群体之 外的人有成见、对不同意见的直接压力、自我压力、 统一或一致的错觉以及自愿的思想警卫。
L.Jannis,1982
群体思维理论分析模型
前提条件
①高凝聚力
②与外界隔离 ③缺乏有条理 的探索和评价 ④命令式的领 导方式 ⑤现存方法已 被有影响的领 导者接受
群体思维表现
怎样防止群体思维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呢?
詹尼斯认为:首先,群体领导人应该努力做到公正
,并培养一种公开咨询和讨论的气氛;其次,群体
成员应该像支持群体计划一样,鼓励人们提出问题 或批评意见;第三,应请“局外的专家们”对群体 成员提出挑战,并给群体带来新的思路;最后,在 达成一个共同的意见之后,群体领导人应该安排一 个“第二次机会”的会议,使得群体成员能够将萦 绕在心头的困惑和保留意见表达出来。
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population pressure)是指由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的 意向或愿望所产生的,使群体成员自觉保持与群体大多数成 员一致性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不具有强制的性质,而是通过 多数群体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压力去影响个体行为。但对
于个体而言,群体压力却是一种难以违抗的力量。
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在低凝
聚力的群体中,群体组织涣散,精神不振。
萨赫特(Schacht)针对凝聚力与工作关系做了实验
研究。他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检验了群体凝聚力、对群体
成员的诱导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图1)。
图1
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二)群体决策
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 polarization) pressure)
特
性
以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如同省、同地区、同学历等 工作中经常接触的人,如校友群体、同乡群体 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群体 以各种个性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相近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如 足球爱好者群体 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为实现某种抱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而形成的群体,如汽车共乘群体
群体极化(group
群体压力(population
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失误率更大
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
向性思维方式。它是指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
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
不同意见和评论采取压制方式的现象。
群体思维经常会导致决策失误。詹尼斯(
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工作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反
之,群体背景给个体带来了干扰,个体行为效率不如个体独 自完成的现象,被称为社会干扰作用(social interfering)。
奥尔波特(F.H.Allport)研究发
现,社会助长广泛存在且和社会
干扰作用相互转变。
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工作,并 不能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 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 用会逐渐下降,最终转变为社会 干扰。
正式群体
规范
隶属
权力 编制 角色
非正式群体
地位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二)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个体(individual)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 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群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 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而个体 离开群体则无法生存。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具有了新的特
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做 出与自我意愿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
做“顺从”或“从众”(conformity)。
群体压力
对孤独感的恐惧
提供了行为参照系统
趋 同 行 为
从众心理
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指在群体决
臆想的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产生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