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方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二○○六年十二月目录一、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现有基础 (1)(一)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1)(二)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 (2)二、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指导思想 (2)三、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 (3)(一)总体目标 (3)(二)具体任务 (3)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内容 (7)(一)重点建设专业 (7)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8)2.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19)3.数控技术专业 (32)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44)5.酒店管理专业 (57)(二)领导能力与管理建设 (64)(三)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职业院校 (65)(四)数字化校园建设 (67)(五)社会服务 (68)(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69)五、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编制依据及资金预算 (69)(一)项目编制依据 (69)(二)建设资金预算 (70)六、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进度 (76)七、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保障措施 (76)(一)组织保障 (76)(二)经费保障 (78)(三)政策保障 (78)(四)制度保障 (78)八、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效果预测 (79)九、附件 (80)(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附件1-1、1-2 (81)(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附件2-1、2-2 (84)(三)数控技术专业附件3-1、3-2 (90)(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附件4-1、4-2 (92)(五)酒店管理专业附件5-1、5-2 (95)(六)重庆市“十一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设想 (98)(七)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成立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协调小组的通知 (103)(八)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105)(九)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108)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6]44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06]32号)要求,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以及《重庆市“十一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设想》,结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特制定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一、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现有基础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1956年建校的国家级重点中专——重庆机器制造学校,1995年在重庆市率先试办高职教育,2000年升格为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主要为先进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30个,在校学生6000余人。
5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5万多名技能型人才,已具备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良好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突出特点,肩负着中央赋予的“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四大新任务。
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其示范作用,有利于完成中央交办的四大艰巨任务,有利于提升重庆高职教育整体水平,有利于尽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因此多年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学院发展,教育部周济部长、原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市长王鸿举等领导多次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紧密结合重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地域特点,紧密结合重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和先进制造业的突出特点,确立了“立足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服务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加快培养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生产建设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学院是重庆行业协调委员会成员,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双赢机制。
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职业证书三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特别是通过中国—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实施,学院作为中澳职教合作项目的优秀学校,已在紧密联系行业、校企联合育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批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成果,进一步促进了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极大的增强了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在重庆及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学院的办学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认可。
2001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诚信文明单位”;2004年在重庆市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被评定为“优秀”;2005年被教育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二、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服务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加快培养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生产建设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依托重庆行业协调委员会,创新行业联系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双赢机制;紧扣重庆装备制造业“446”目标及直辖市经济发展需求,以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引领,加快装备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老工业基地调整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体现示范建设的“时代性”;以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扎实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严治教,促进学院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体现示范学院建设的“系统性”;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库区劳动力转移服务,促进重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改革步伐,体现示范学院建设的“服务性”;为尽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引领重庆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三、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一)总体目标紧扣重庆装备制造业“446”目标及直辖市经济发展需求,以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酒店管理等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打造服务“西部最大的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仪器仪表研发制造基地、全国一流的汽摩零部件生产基地、世界通机制造基地”的特色专业群,成为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服务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满足先进制造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借鉴澳大利亚先进职教理念,完善“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职业证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业联系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双赢机制;按照“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职业证书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案,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把职业道德作为能力的组成部分,融入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在能力标准中,贯穿于办学理念中;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建成一批“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产品工业化”、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并成为重庆市开放式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以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充分发挥重庆装备制造业人才优势,通过加强专业教师在能力标准开发、课程设计、行业联系、教材开发、现场教学方法、评估鉴定工具制订、职场健康与安全、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强化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形成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等构成的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加强领导及管理能力建设,为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提高。
(二)具体任务1.重点建设专业紧紧依托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通过三年的建设,将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酒店管理等5个专业建成理念先进、实力强、行业结合紧密、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
形成以上述5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带动相关专业群以及其它专业的发展,促进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推进。
2.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行业联系机制,依托全国机械职业教育联合会、重庆行业协调委员会进行就业需求预测,按产业需要共同制定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职业证书三位一体”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行业需求,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能力标准,确定出相关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按是否有利于学生就业、是否符合产业和岗位要求进行动态调整。
改进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案,注重在职场或模拟职场中进行教学及考核评估;实行课堂与实习一体化的灵活教学方式,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推行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企业行业专家讲授的制度,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高度吻合。
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工作态度、责任心、团队精神的培养,把职业道德作为能力的组成部分,融入教学活动中,体现在能力标准中,贯穿于办学理念中。
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提供工作技能和知识,增强就业能力,关注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