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论诚教案

中庸论诚教案

中庸论诚教案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中庸·论诚》教案【内容分析】“诚”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

”本节课的学习是围绕“诚”而展开的,点名了“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认为人要达到诚的境界,必须要经过不懈的努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诵,读出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味,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2.通过探究学习和老师引导,初步理解“博学、审问、慎行、明辨、笃行”等词句意思。

3.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达到明理导行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的示范引领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并通过听、读、诵、背、写等方式,营造多元的学习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听、读、诵、背、写等方式,初步了解《论诚》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2.初步了解古人古人关于诚的认识,并在知识点熏陶中获得人格的提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本章内容,学习古人治学的严谨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了解达到诚之境界的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行、明辨、笃行”。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出示书法“诚”字,看到这个字,你想起了那句名言和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曾子杀猪》等)2.师: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古人也非常看重。

请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重耳大赦》。

3.提问:为什么重耳原谅了头须(因为重耳信守承诺,说得做到。

)4.引入:今天我们学校的内容就与“诚”有关。

但要注意,今天的诚与古时候的诚有什么异同。

二、诵读指导1.范读感悟。

你知道古代“诚”的意思是什么吗你知道古人把学习分为哪几个过程吗边听范读,边思考问题。

2.自读探究。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读出停顿和韵律。

(1)指名读第一段。

正音:择(ze),评价他读得怎样(2)指名读第二段。

正音:慎(shen),笃(du),弗(fu),评价他读得怎样3.深入研读。

(1)播放音频范读感染(2)出示停顿符号跟读提高(3)指名读,小组接力读。

(4)趣读引背:第一段采用对对子的形式引读引背第二段采用小组接龙的形式引读引背三、理解感悟1.出示“诚者”和“诚之者”这两个词,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师释义:所谓诚者,指的是一种状态,即天性就有的纯真状态,不欺人也不自欺;诚之者,则是通过一定的修炼达到“诚”的状态的方法。

2.辨析理解:判断下面的学生哪些属于诚者哪些属于诚之者有的学生天生就很聪明,学习新知识一学就会,这是天资;有的学生没有那么聪明,但是勤能补拙,经过后天的努力同样能学得很好。

3.提问,学生回答。

4.师:我们大部分人属于后者,但是天资聪明的人是很少的,我们大部分人都需要后天的刻苦学习,只要我们确立了目标,朝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这就叫做“择善而固执之”。

5.在你的身边或者你了解的名人中,有哪些是经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呢(1)小组分享交流(2)推荐组员汇报6.师:天生的“诚”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必须把诚树立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地去实践它,这就是所谓的“诚之者”。

出示:许多普通人就是树立目标后,坚持不懈地追求、实践,最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如:李嘉诚、张海迪、海伦·凯勒7.师:考考你:普通的人,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朝着它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这是文中那一句的意思——出示: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

8.师生合作读好第一段。

9.师:“择善而固执之”是说只要坚持好的学习方法,普通人也能取得成功,那什么是好的方法呢请齐读第二段。

(1)要达到择善这个目标,要经历那几个重要的阶段请从文中概括几个关键词。

(2)学生回答后出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3)那怎样学习,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坚强呢指名读出文中论述的句子。

(4)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指名说。

10.小组探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十个关键词你觉得最重要是那个为什么(1)小组讨论(2)小组指名汇报,回答那个都可以,言之有理就行。

(3)老师引导小结:博学是起点,是关键。

要达到博学的目的,要经过问、思、辨、行这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里,行是最重要的。

四、经世致用师:这几个关键词概括了古人学习的态度和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的几个阶段和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几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中学和着名大学的校训里就含有这几个关键词。

1.出示校训: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简介中山大学的校训。

2.这简单的十个字说明了追求目标的五个阶段,那就是——学、问、思、辨、行。

3.出示中山大学的校训释义4.师小结:孙中山先生辩证地运用了中庸的思想,倡导世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要知行合一地去践行。

五、拓展延伸上课附录材料附录材料1:课文朗读停顿材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之,明辨之,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附录材料2:故事《重耳大赦》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

他成功粉碎了一场叛乱后,宣布赦免罪犯。

于是,那些参加过叛乱的人,都心存疑虑,犹豫不决。

一个叫头须的人前来求见,重耳知道了,生气地说“我不杀他就格外开恩了,他居然还有脸来见我!”原来,在重耳流亡途中,头须竟然带着全部钱财,偷偷地逃走了。

这使重耳备尝艰辛,甚至一度只能以要饭为生。

可是,重耳的手下都劝他说:“既然已经发布了赦免令,为何不遵守呢”重耳思考了很久,最终接受了建议,让头须为自己驾车,并经常坐车四处游玩。

人们见了,纷纷奔走相告,都说“连头须这样的人都被宽恕了,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重耳在大家齐心协力的辅助下,很快成就了霸业。

他就是晋文公。

附录材料3:中山大学校训简介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首先,中山先生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其次,中山先生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

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

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中山先生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

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其一,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我们今天应给予继承和发展。

其二,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中山先生强调学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这表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科学地发展学、问、思、辨和行的教育认识规律,中山先生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要坚持的是,在坚持教育基本路线前提下必须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批判抵制社会和国际的错误思潮,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中庸-论诚》教案【教学内容】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于诚之为贵。

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故时措之宜也。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深刻领悟修养真诚的道理。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齐读并背诵上一章节的内容。

二、诵读训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同学每人一句读。

三、出示古文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

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

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

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

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

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齐读课文五、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为什么说君子以真诚为贵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2、你怎样看待仁和智六、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学了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七、小结八、课后作业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完善自我(仁)真诚完善事物(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