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运输经济

交通运输经济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交通运输经济学是一门现代经济学,基本属于社会科学的实用经济学的范畴,严格定义是一门交叉科学。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自学,使自学者了解并掌握运输产业的基本理论,运输经济规律,运输需求与供给以及体现上述理论、规律和供求的基本原则,制度和具体方法;学习运用经济方法管理交通运输业;在交通运输组织和技术管理中,懂得应用基本的经济计算和分析方法,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做好交通运输组织和管理工作。

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课,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运输设备,经济法概论等。

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求能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为学好本课程打下一定基础。

本课程推荐教材为帅斌、霍娅敏编写的《交通运输经济》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版。

二、课程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要求,要从考核知识点,学习要求,考试目标和有关考试的具体问题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全面加以把握。

其中,考核知识点是主体。

(一)考核知识点考核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

根据本课程的特殊性来说,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运输产业的基本理论、运输经济规律,运输需求与供给以及体现上述理论,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基本原则、制度和具体方法。

运输产业的基本理论是要回答运输的定义、性质、特征、研究领域等基本理论纲要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运输经济规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一般经济规律在运输业的表现和作用,二是运输业特有的经济规律。

上述基本理论和运输经济规律构成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如运输需求特征及运输需求分析与需求量的预测,为了满足运输需求必须进行运输投资和经济评估;有了运输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运输供给后,就应研究运输市场、运输价格、成本等运输经营问题。

本课程的基本方法是利用经济数学方法来分析运输经济现象,如运量预测数学方法,运输需求弹性计算法,运输投资效益分析方法等。

本课程讲述的内容在本考纲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里分列,均为考试范围。

(二)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自学考试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括。

对考核知识点深度的掌握,本考纲第二部分第一项学习要求中,分别对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作了不同描述。

对基本理论的深度要求选用了“了解”和“深刻理解”这样几个不同涵义而又存在递进关系的词汇来描述。

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深度要求选用了“了解”、“熟悉”、“掌握”三个词来描述。

(三)考核目标考核目标是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转化为认知能力的概括。

考核的具体目标可划分为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识记:指能记住,认出并能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所规定的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和基本方法的涵义。

领会:一是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已学过知识的要点,或对它们作出既要有要点又要有精神实质的较为全面的叙述,或对它们进行举例说明和叙述;二是能对存在多种表达方式的知识点作出不同的表述;三是能根据知识的本质特征,在新情景下作出简单判断。

简单应用:指在知识背景或资料限制条件下能运用已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正确解答一般问题。

综合应用:指能将已学过的多个知识点或全部知识综合起来正确解答较复杂的问题。

(四)有关考试的几个具体问题1.试卷分数及难易比例前文已述及,本考纲所规定各章学习的要求和考核知识点所排列的知识纲目都是考试范围。

本课程考试采用100分制,在试卷中分章控制的分数比例原则是:第一章5%;第第二章20%;第三章20%;第四章10%,第五章15%,第六章15%,第七章15%。

在试卷中对能力层次要求控制的分数比例原则是:识记20%,理解30%,简单应用30%;综合运用20%。

本课程的试卷中各能力层次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难的比例大致控制在2:3:3:2的幅度内。

2.考试类型本课程考试题型,原则上可选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解释题、判断辨析题、简答题、计算题六类。

3.其他(1)考试形式与时间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评分制度和及格线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线(3)考试应带工具:函数计算器三、自学方法指导(一)要正确使用自学考试配套读物“交通运输经济学”自学考试的配套读物有自学考试大纲、教材、习题集三种。

其中:考试大纲是自学、考试、命制试题和配制试卷的依据;教材是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习题集是对教材重点难点问题的学习和运用所作的辅导和练习。

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必须以考纲为依据,全面研读教材,沿着习题集的分布突破重、难点,同时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深刻理解技术经济分析原理,最后通过考试题型进行自测,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增强补习。

(二)正确理解本课程知识体系交通运输经济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现代实用经济学。

运用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化系统理论进行研究,是学习好本门课程的基本方法。

正确理解交通运输经济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弄懂运输业的基本理论(反映在各章内容中)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基础,重点是要抓住运输需求这条主线,灵活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运输需求相关诸问题,就能深刻体会交通运输经济的精髓所在。

另外,在全面学习本教材的同时,应根据自学考试大纲提出的重点内容多下功夫。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应多做习题,掌握技术经济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

有条件时多阅读有关参考书,现场工作的同志可以尝试具体的应用。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交通运输经济概论一、学习要求概论主要介绍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运输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内容。

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了解:运输业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掌握:运输业的经济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一)运输业的形成与发展(二)运输业的经济特征(三)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四)运输经济学的发展,运输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三、考核目标1.识记:运输业的发展形成阶段及特征;运输经济的发展形成阶段及代表人物、出版专著2.领会:运输业的经济特征;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运输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变化与发展,运输经济学的性质和任务考核的具体要求:能正确描述运输业的形成阶段和各阶段标志,能理解运输业的经济特征;正确理解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能正确描述运输经济的形成阶段和各阶段标志,能理解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一、学习要求本章重点探讨运输需求特征及其一般规律,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的关系分析,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了解:需求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包括均衡理论、蛛网理论;运输需求的产生,运输需求的基本类型,运输需求的要素,运输需求的影响因素,运输需求特征,我国交通运输需求的新特点。

运输供给的特征,运输供给的影响因素等。

理解:运输需求的定义和内容,运输供给的概念和内容。

派生需求、运输需求量、运输供给量、运输需求函数、运输供给函数、运输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弧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派生弹性。

运输供给价格弹性、交叉弹性等熟悉:具有不同价格弹性的需求曲线,具有不同价格弹性的供给曲线,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等。

掌握:运输需求函数,运输供给函数,运输与供给需求弹性等的表达方式、计算及其经济分析。

运输供需均衡分析二、考核知识点(一)需求的微观经济学理论1.均衡理论2.蛛网理论。

(二)运输需求的特征与一般规律1.运输需求的产生2.运输需求的定义与内容3.运输需求的影响因素4.运输需求特征5.我国交通运输需求的新特点(三)运输需求分析1.运输需求函数分析运输需求量;运输需求函数;运输需求曲线;运输需求的变动与和运输需求量的变动。

2.运输需求弹性分析运输需求的价格弹性;具有不同价格弹性的需求曲线;运输需求的收入弹性、交叉弹性、派生弹性。

(三)运输供给分析1.运输供给的概念及特征运输供给的概念;运输供给的特征。

2.运输供给分析运输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运输供给函数;运输供给曲线;供给量的变动和运输供给的变动;运输供给弹性分析。

3.运输供需均衡分析运输市场供需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运输需求与供给和价格的关系;需求—供给分析;运输市场运行机制。

三、考核目标1.识记:运输需求的定义和内容;有关运输需求的基本概念;货流、客流、派生性需求,运输需求量、运输需求函数、运输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弧弹性等。

运输供给的定义和内容;有关运输供给的基本概念;运输供给量、运输供给函数。

2.领会:均衡理论和蛛网理论;运输需求的一般规律、运输需求特征,运输供给特征,具有不同价格弹性的需求曲线。

3.简单应用:运输需求与供给的弹性分析与计算(点弹性、弧弹性),运输需求曲线和运输供给曲线的分析。

4.综合应用:运输需求—供给分析,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价格弹性的应用。

考核的具体要求:1.能正确理解运输需求、运输供给和客、货流的相关概念,并能理解运输需求与供给弹性的相关概念;2.能正确掌握运输需求与供给的一般规律,能描述需求与供给的特征;能描述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

3.能计算运输需求的不同类别的弹性,并能描述其经济含义;4.能够运用运输需求曲线、运输供给曲线和需求、供给函数进行需求—供给的综合分析。

第三章运输需求量预测一、学习要求本章主要阐述运输需求量预测的一般原理和步骤、方法。

学习基本要求如下:了解:运量预测的任务、预测的种类。

理解:运量预测工作的一般原理。

熟悉:运量预测的内容,原则和步骤。

掌握:运量预测定性分析方法和运量预测的数学分析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一)运输需求量预测的一般原理1.运输需求量预测的基本概念2.预测的分类3.运输需求量预测的任务4.运输需求量预测的一般原理(二)运量预测的内容与步骤1.运输需求量预测的内容2.运输需求量预测的原则3.运输需求量预测的步骤(三)运输需求量预测的基本方法1.经验判断法:经理人员判断法、专家预测法。

2.数学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一次、二次移动平均法;一次、二次指数平滑法;一元回归分析预测法。

3.我国十一五交通需求预测三、考核目标识记:运输量预测的概念等基本概念。

领会:运输量预测的一般原理,运量预测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步骤。

简单应用:德尔菲预测法的应用综合应用:,运量预测的数学分析方法。

考核的具体要求:1.能正确理解运输量预测的概念和基本任务;2.能正确理解运输量预测的一般原理和步骤;3.能掌握运量预测定性方法的德尔菲法和数学分析方法。

第四章运输市场与营销理论一、学习要求本章着重阐述运输市场的产生与特征、探索运输市场分析和管理以及运输市场竞争与营销。

其基本要求如下:了解:运输市场的产生、特征和功能。

理解:运输市场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