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质岩

变质岩

1.三大岩关系形成过程A-火成岩——原岩—熔融—结晶B-沉积岩——原岩—风化—搬运—沉积C-变质岩——原岩—P、T、C—变质特征———继承与改造特征变质矿物的出现2.变质作用、变质岩变质作用:在地壳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先存的变质岩)在地壳一定深处,为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发生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岩:原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

(或:指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因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3.变质作用因素(P、T、时间、流体)温度:200 - 800℃,超高压可达1000 ℃;地热增温(正常情况25-30 ℃/ km)压力:静压力、定向压力、粒间流利压力流体成分:H2O、CO2等,在较高温压条件下, 具有较大的活性。

4.变质岩的研究方法与意义、任务变质岩研究的意义:变质岩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来自地壳深部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地壳深部的有关信息。

其研究意义是:①了解深部地壳的组成和早期地壳演化;②恢复变质时期地壳的热力学演化历史;③恢复原岩建造;④指导找矿。

变质岩石学的任务:对不同类型的变质岩进行全面、系统的岩石学研究研究变质作用的发生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变质与变形的关系研究变质作用的时代变质岩的研究方法:地质学方法、实验变质岩石学方法、理论综合方法5.变质岩流体来源6.变质作用类型及定义1.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的变质作用。

热接触变质作用:指围岩受岩浆高温的影响而发生的变质作用。

温度是主要因素,压力次之,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重结晶和变质反应。

典型的接触热变质岩称为角岩。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如果变质因素除温度压力之外,还有大量来自岩浆的挥发组分参与,就会使接触带附近的侵入岩和围岩发生明显的交代作用,从而形成变质岩。

2.动力变质作用:指岩石受定向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破碎、变形、重结晶的变质作用。

其特点是低温、高应变速率、重结晶不强烈,往往与断裂带有关。

碎裂变质:在地壳的浅部,岩石呈脆性,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岩石便会被压碎或磨碎,产生碎裂变质,有代表性的岩石是构造角砾岩。

韧性变形:在地壳中、深部,温度和压力较高,岩石具塑性,在断裂带中的岩石一般不发生明显的破裂,而是以强烈韧性剪切变形或塑性流动为主,有代表性的岩石是糜棱岩。

其特征是细粒化,并具有明显的定向构造。

3.气液变质作用:有化学活动性的气态或液态溶液,对岩石进行交代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

*常发生于一些热液矿床或矿脉周围以及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前者称围岩蚀变,后者称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除流体外,温度、组分的化学势是主要的控制因素,交代作用和变质反应是其主要的变质方式。

4.区域变质作用:指在大范围内,由于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产生的变质作用。

浅变带:温度和静压力不大,以定向压力为主,板理发育,主要形成板岩、千枚岩。

中变带:压力较大,温度也较高,常形成各种结晶片岩。

深变带:静压力较大,温度高,重结晶显著,形成各种片麻岩和混合岩。

5.混合岩化作用:从变质岩经深熔而形成混合岩的过程称为混合岩化。

亦称超变质作用。

7.变质作用机制(变质结晶、变形、变质分异),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等1. 变质结晶变质结晶作用:岩石在变质条件下的结晶作用。

主要机制包括: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

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的矿物重新组合和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的过程。

重结晶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不变(除H2O、CO2外,封闭系统)。

交代作用: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通过组分带入带出而使岩石总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岩石在交代过程中保持体积不变(开放系统)。

(渗透:裂隙溶液中组分迁移驱动力为压力差;扩散:粒间孔隙溶液中组分迁移驱动力为浓度差)2. 变形3. 变质分异:使原先均匀的岩石发育成分层的变质过程(成分层:条带状或透镜状矿物集合体)。

8.正变质岩、副变质岩、等化学系列、等物理系列正变质岩:由岩浆岩变质而成的。

副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

等化学系列:指原始总化学成分特征相同的所有变质岩。

同一化学系列变质岩中矿物组合的不同,只取决于变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

按变质岩化学成分特点可分为五个等化学系列:1.富铝系列:化学成分特征是富铝;贫钙;铁,镁低;钾> 钠.原岩是泥质岩石(泥岩、页岩)或火山凝灰岩.2. 长英质系列:化学成分特征是富硅;贫钙,铁,镁;铝含量也较低.原岩是含长石的各种砂岩, 粉砂岩和酸性—中酸性火山岩, 花岗岩.3. 碳酸盐系列:化学成分特征是富钙,镁;铝,铁,硅含量较低且变化范围大.原岩是石灰岩和白云岩.4. 铁镁质系列:化学成分特征是贫硅;富铁,镁, 钙;钠> 钾;含一定量的铝.原岩是基性火山岩; 火山碎屑岩; 辉长-辉绿岩;铁质白云质泥灰岩; 基性岩屑砂岩等.5. 超铁镁质系列:化学成分特征是富铁,镁;贫钙,铝,硅.原岩是超基性侵入岩; 超基性火山岩和极富镁的沉积岩。

等物理系列:指相同或特定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变质岩。

同一系列变质岩矿物成分的不同决定于原岩的总化学成分.按温度将变质强度划分为四个变质级(等物理系列) :很低级, 低级, 中级, 高级(1)很低级变质:特征是变质基性岩中出现:浊沸石,硬柱石, 葡萄石, 绿纤石等矿物的出现为标志, 温度区间为200-3500C.(2)低级变质:以变质基性岩中硬柱石, 葡萄石,绿纤石等矿物反应形成:黝帘石和阳起石为标志, 温度区间为350-5500C.(3)中级变质:标志是泥质岩石中十字石(堇青石)出现和绿泥石消失. 在变质基性岩中以:普通角闪石+斜长石(An17)为特征. 温度区间为550-6500C.(4)高级变质:标志是泥质岩石中白云母和石英反应形成:矽线石和钾长石组合(变质成因的紫苏辉石代表高级变质条件), 温度区间> 6500C.9.变质特征矿物1. 稳定矿物:在特定变质条件下新形成的矿物或虽是原岩中的矿物,但在新的P-T条件下仍然保持稳定的矿物.2. 不稳定矿物:指对某一变质作用的P-T条件来说是不平衡的原岩中的矿物, 因变质反应不彻底而保留下来.3. 特征变质矿物:一般是指稳定范围较窄, 反映外界条件的变化比较灵敏的矿物,此类矿物常具有能说明变质作用性质和强度的意义。

如绢云母、绿泥石、滑石、蛇纹石等常为低级变质矿物;而蓝晶石、十字石等常为中级变质矿物;紫苏辉石、矽线石常为高级变质矿物。

4. 贯通矿物:一般是指可以在很大范围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和存在的矿物。

如石英、方解石等。

对温度和压力不敏感.低级变质的矿物: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滑石、钠长石等;中级变质较典型的矿物:白云母、钾微斜长石、硬绿泥石、镁铝榴石、十字石、蓝晶石、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等;高级变质矿物:矽线石、紫苏辉石、正长石等。

10.变质岩结构概念:是指岩石中矿物晶体的粒度(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 形态、自形程度以及矿物晶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按成因分四类: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变形结构、交代结构.变余结构: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进行的不彻底,原岩中部分结构保留下来,形成变余结构。

变晶结构:由变质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所形成的结构称为变晶结构。

按矿物粒度的绝对大小分为:粗粒变晶结构(> 3 mm)中粒变晶结构( 1 - 3 mm)细粒变晶结构(0.1 -1 mm)显微变晶结构(< 0.1 mm)按矿物粒度相的对大小分为: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不等粒变晶结构按变晶矿物的自形程度分为:全自形变晶结构半自形变晶结构它自形变晶结构按变晶矿物的形态分为:a) 粒状变晶结构b) 鳞片变晶结构c) 柱状变晶结构按变晶之间的交生关系分为:a) 嵌状变晶结构b) 穿插变晶结构c) 反应边结构d) 网状结构变形结构:脆性变形结构:碎裂结构,碎斑结构,碎粒结构.韧性变形结构: 波形消光,变形纹,变形带,亚颗粒,核幔结构,拔丝组构等.交代结构:交代假象结构、交代蚕食结构、交代残留结构、交代净边结构.11.变质岩构造变质岩构造是指:岩石中各种矿物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按成因可以分两大类:变余构造;变成构造。

变余构造:变质作用不彻底而保留下来的原岩的构造。

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等.变余构造:是恢复原岩类型的主要依据。

变成构造: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构造。

面状构造:表现为一系列近平行排列的面,统称为面理。

常见类型: 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层状构造、眼球状构造、拖尾构造、S –C 组构。

线状构造:线状构造即线理,表现为各种线状要素的平行定向排列。

按线状要素的不同,线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类型:(1)拉伸线理(2)皱纹线理(3)交面线理无定向构造常见类型: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碎斑构造)斑点状构造、阴影状(星云状)12.变质岩的分类与命名1.以构造命名的变质岩系列,该系列有六个岩石基本名称: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糜棱岩、碎裂岩2.以矿物组合及其含量命名的变质岩系列,该系列有七个岩石基本名称:石英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超铁镁质岩、混合岩13.区域变质作用分类,片岩与片麻岩的区别片岩:主要由鳞片状、纤状矿物和粒状矿物组成,具片状构造,变晶结构。

片麻岩:主要由粒状和鳞片状矿物组成,具片麻状构造,变晶结构。

片麻岩是一种变质岩,而且变质程度深,具片麻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有鳞片粒状变晶,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其中长石+石英>50%,长石多于石英,如果石英多于长石就叫“片岩”。

片岩具片理构造,常见于区域变质岩。

原岩已全部结晶,由片状、柱状和粒状矿物组成。

一般为鳞片变晶结构,纤维状变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

14.千枚状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结晶程度较板状构造强,裂面密集不平整,表面有皱纹,强烈丝绢光泽。

板状构造:岩石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平等破裂面,板理面光滑平整。

片状构造:片状,长柱状矿物平等排列构成片理面。

片麻状构造:定向排列的片状或长柱状矿物在长石、石英灯粒状矿物中呈继续分布。

15.动力变质作用,岩石分类与命名,常见动力变质岩石常见动力变质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千枚糜棱岩(千糜岩)、假熔岩。

16.常见接触变质岩的类型(1)具定向构造的,根据构造特征分别定名为: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

(2)不具定向构造的,按岩石结构和主要矿物成分分为:角岩:具角岩结构或细粒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作散布状或其它非定向排列的热变质岩都可称为角岩。

大理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具粒状变晶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