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的治理

黄河的治理

教学案例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
教材分析:
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本节教材中就主要介绍了黄河,安排了“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的忧患”、“根治黄河”三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黄河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对其流域内人们生活和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并通过对中国第二大河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够说出黄河的概况;
2、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了解黄河各河段的治理与开发。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黄河的地理概况。

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教学难点:黄河的治理。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注重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优势,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
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学练案
教学设想:
通过关于黄河的朗诵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导入新课;用课件展示提出的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利用有关示意图找到答案;教师一步步带领学生通过媒体投影展示,走近黄河、感悟黄河、认识黄河的忧患提出解决忧患的措施。

教师指导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学习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引入黄河诗朗诵,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

新知探索: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母亲河。

首先来认识我们的——走近黄河
展示自学问题:
问题1:黄河发源于我国什么地形区的什么山脉的什么山峰?又注入什么海洋?
问题2: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黄河都有哪些主要的支流?
根据多媒体课件上的图和课本48页图2.32黄河流域水系,学生自学完成,小组交流,教师运用多媒体简单点析。

(过渡)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它都经过哪些省区?
展示黄河流域图提出探究问题(问题3—问题4):
问题3: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那些省、自治区?兼跨黄河中下游的是哪一个省区?完全在黄河下游河段的是哪个省区?
问题4:黄河都流经哪些地形区?地跨地势的哪几级阶梯?
先思考片刻,在小组中简单交流,个别举手发言,教师作总结并展示课件中的答案。

(过渡)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有些什么功劳呢?也就是她对人类产生的利与弊又有哪些呢?下面首先我们来了解她为什么被我们成为母亲河?即她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什么?师:展示课件
1、提供水能:黄河流经了地势三级阶梯,在地势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有丰富的水能。

(问)其作用是什么呢?学生答。

边讲解边展示课件中的内容。

2、提供灌溉水源,塑造平原
师:华北平原又被称为“黄淮海平原”,从名字上你就可以知道华北平原的主要成因就是由于黄河的塑造。

另外还塑造了又“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展示华北平原等图片)
3、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壶口瀑布龙门等(课件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
过渡:我们的母亲河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也给她沿岸地区的人们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引出黄河的忧患部分
提出问题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成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小组讨论交流要点;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展示正确答案,简要讲解:
1、上游的忧患表现:荒漠化严重、凌汛
产生忧患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人为原因:过度放牧,毁林开荒,植被破坏。

(上游的治理:造林种草、合理放牧、修建水库)
出示材料:材料一:痛苦的记忆
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83年的20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09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的改道。

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洪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

材料二: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
黄河每立方米的年平均含沙量约35千克,高峰时达到570千克。

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

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担)水,六斗泥”。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

2、中游的忧患表现:产生的泥沙最多,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严重。

请分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和巨大的含沙量给黄河的下游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产生忧患原因:自然原因: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乱伐森林、滥开垦草地
(中游的治理:植树造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3、下游的忧患表现:“地上河”隐患、断流、凌汛。

产生忧患的原因:
下游河水流速减慢,大量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凌汛: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现象。

断流:自然原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人为原因:(1)生产生活用水量很大;(2)浪费水资源严重
过渡:针对黄河各河段出现的问题,我们怎样来拯救我们的母亲河,让她再次焕发生机与光彩,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母亲河永远年轻,哺育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呢?
第四站:治理黄河
展示黄河各河段的忧患表现和原因分析治理黄河的措施。

针对各上中下游个河段的问题对症下药怎样治疗我们的母亲河呢?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上游地区针对荒漠化日益严重的现象——保护植被,修建水库
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兴修水利
下游地区地上河的危害水患严重,凌汛等——加固堤防,疏通河道
断流对策:(1)宣传节水、综合利用水资源;(2)统一调度水量。

下游的治理:加固黄河大堤,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点拨:水土保持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黄河的多沙面貌。

修建水利工程(水库、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工程),使治沙与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

通过多媒体介绍黄河上、中、下游兴建的水利工程。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作最后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忧患”在各河段的具体表现、成因和治理措施(对策),懂得了黄河对我国有功也有过,有利也有害,黄河之害主要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黄河中游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造成的。

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根本措施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要想根治黄河,还必须使防洪与治沙并举,只有这样,才能变黄河之害为黄河之利。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一课的学习,既是学习黄河这条河流的相关知识,又是以这条河流为例,了解一条大河的学习思路,所以本课的学习很重要,为下面学习长江奠定了基础指明了道路。

从本课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学习黄河时,重在她的治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出黄河的概况。

简单明了,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伸缩性”很大。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学习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初二的学生,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较难的问题由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置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

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了解了黄河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条作出过重大贡献而现在又身处危难的河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将本课分成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黄河的概况,第二部分为总结黄河的奉献,第三个部分是黄河的忧患,这一个部分是为了引出第四个部分——黄河的治理。

概况学习采用的方法:先通过朗诵、课件等形式了解黄河的基本源流概况,然后是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突出母亲河这一伟大的称号。

在对母亲河的了解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从而提出黄河的危难所在,自然而然中学生就有想了解解决黄河忧患的方法和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