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计算题(含答案)

高考生物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计算题(含答案)

高考生物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计算题(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考生物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计算题考点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应用1.(2013·山东卷,6)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C.曲线Ⅳ的F n中纯合子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解析本题考查自交、自由交配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基本概念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题目中提到四种交配方式逐一分析。

①杂合子连续自交:F n中Aa 的基因型频率为(1/2)n,图中曲线Ⅳ符合,连续自交得到的F n中纯合子比例为1-(1/2)n,F n-1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1/2)n-1,二者之间差值是(1/2)n,C错误;由于在杂合子的连续自交过程中没有选择,各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故D中关于曲线Ⅳ的描述正确;②杂合子的随机交配:亲本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随机交配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继续随机交配不受干扰,A和a的基因频率不改变,Aa的基因型频率也保持定值,曲线I符合小麦的此种交配方式,D中关于曲线I的描述正确;③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亲本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自交一次并淘汰隐性个体后,Aa 的基因型频率为2/3,第二次自交并淘汰隐性个体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5,即0.4,第三次自交并淘汰隐性个体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9,所以曲线Ⅲ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B正确;④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基因型为Aa的亲本随机交配一次(可视为自交),产生的子一代淘汰掉隐性个体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3,再随机交配产生子二代并淘汰掉隐性个体,A的基因频率为3/4,a的基因频率为1/4,产生子三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曲线Ⅱ符合,A正确。

答案C2.(2012·安徽理综,4)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

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A.1/9B.1/16C.4/8D.1/8解析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依题意,rr个体在开花前全部死亡,说明其不具有繁殖能力。

在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RR∶Rr=4/9∶4/9=1∶1。

可求出产生r配子的概率为1/4.故后代中感病植株rr占1/4×1/4=1/16。

答案B3.(2011·上海卷,30)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现型如表。

若W p W s与W s w杂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分别是()纯合子杂合子WW 红色 ww 纯白色 W s W s 红条白花 W p W p 红斑白花W与任一等位基因红色W p与W s、w 红斑白花 W s w 红条白花A.3种,2∶1∶1B.4种,1∶1∶1∶1C.2种,1∶1D.2种,3∶1解析分析表格可知:这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为:W>W P>W s>w,则W P W s与W s w杂交,其子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分别为:W p W s(红斑白花),W P w(红斑白花),W s W s(红条白花),W s w(红条白花),所以其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应为:2种、1∶1,故C正确。

答案 C4.(2015·安徽卷,31)Ⅰ.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 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 L C为短腿,CC为正常,但C L C L 胚胎致死。

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F1。

(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

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中出现________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 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 L是________;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 L是________。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

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

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________或________,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在火鸡(ZW型性别决定)中,有人发现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注:WW胚胎致死)。

这种情况下,后代总是雄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适中。

(1)由题意可知亲本的一只黑羽短腿鸡的基因型为BBC L C,一只白羽短腿鸡的基因型为bbC L C,得到F1的基因型为BbCC∶BbC L C∶BbC L C L=1∶2∶1,其中BbC L C L胚胎致死,所以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蓝羽正常∶蓝羽短腿=1∶2;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的表现型的种类数为3×2=6种,其中蓝羽短腿鸡BbC L C所占比例为12×23=13。

(2)由于C L C为短腿,所以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 L是显性基因;由于C L C没有死亡,而C L C L胚胎致死,所以在控制死亡效应上,C L是隐性基因。

(3)根据题意,由于缺失一个碱基,为基因突变,从而引起mRNA相应位置出现终止密码,进而使肽链合成提前终止,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这种情况下,雌鸡的染色体组成为ZW,形成的雌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为Z或W,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可能会产生ZZ或WW型染色体组成的后代,其中WW胚胎致死,所以只剩下ZZ型的后代,所以都为雄性。

答案(1)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 6 13(2)显性隐性(3)提前终止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4) 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5.(2015·天津卷,9)白粉菌和条锈菌能分别导致小麦感白粉病和条锈病,引起减产。

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

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麦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试验结果。

注:“+”的数目表示感染程度或产量高低;“-”表示未感染。

据表回答:(1)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Ⅳ、Ⅴ两组试验,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Ⅰ、Ⅲ、Ⅳ三组相比,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麦抗条锈病性状由基因T/t控制。

抗白粉的性状由基因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以A、B品种的植株为亲本,取其F2中的甲、乙、丙单株自交,收获籽粒并分别播种于不同处理的试验小区中,统计各区F3中的无病植株比例。

结果如下表。

据表推测,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乙的基因型是________,双菌感染后丙的子代中无病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的基本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内容,考查实验探究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难度较大。

(1)从Ⅰ和Ⅱ组的试验结果可知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A。

(2)分析Ⅲ、Ⅳ两组试验,自变量为植株密度,因变量为感病程度及产量,所以Ⅲ、Ⅳ两组试验的目的是,探究植株密度对B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

(3)从表格可以看出,Ⅰ、Ⅲ、Ⅳ相比,第Ⅲ组的产量最高,分析表中信息得出结论: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下降。

(4)根据甲的自交后代中感条锈病占1/4,抗条锈病占3/4可推测抗条锈病为显性(T),感条锈病为隐性(t);根据乙的自交后代中感白粉病占3/4,抗白粉病占1/4,推测感白粉病为显性(R),抗白粉病为隐性(r)。

品种A抗白粉病但感条锈病,故其基因型为ttrr,品种B感白粉病但抗条锈病,故其基因型为TTRR,F2中甲的自交后代中感条锈病占1/4、抗条锈病占3/4,相关基因型为Tt,后代都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型为rr),综合起来,甲的基因型为Ttrr;乙的自交后代中全部感条锈病,相关基因型为tt,后代中感白粉病占3/4、抗白粉病占1/4,相关基因型为Rr,综合起来乙的基因型为ttRr。

根据以上的思路可以判断出丙的基因型为TtRr,丙的子代中无病植株的基因型为T_rr,所占比例为3/4×1/4=3/16。

答案(1)A Ⅰ、Ⅱ组小麦未感染白粉病(2)植株密度对B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3)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下降(4)Ttrr ttRr 18.75%(或3/16)考点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1.(2014·海南卷,22)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叙述正确的是( )A.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B.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C.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D.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6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解析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C172/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7/128,A错误;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C372/4×2/4×2/4×2/4×2/4×(1/4+1/4)×(1/4+1/4)=35/128,B正确;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C572/4×2/4×2/4×(1/4+1/4)×(1/4+1/4)×(1/4+1/4)×(1/4+1/4)=21/128,C错误;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6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都是C172/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7/128,D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