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工艺美术
新王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新王国的建立,国势的增强,政治集权的巩固,经济的空前发展,使文化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埃及艺术史来到了它的黄金时期,艺术中的每一领域,无论技术还是艺术方面来说都达到了顶峰状态。
从第十八到第二十王朝五百年间,埃及所建立的纪念性建筑和雕塑比其他时期的总和还要多王后纳菲尔雕像就是
这个时期的经典作品。
涅菲尔蒂王后塑像
据说世界雕塑史上有两位最美的女子雕像,一是法国卢浮宫的《米洛岛的维纳斯》;一是柏林国家博物馆里的《涅菲尔蒂》,她比米洛岛的维纳斯要早1500年左右。
这两尊塑像都是无与伦比的。
《涅菲尔蒂》雕像写实技巧极高可达乱真之境,人们很难相信这竟是出自3000多年前奴隶艺术家之手。
涅菲尔蒂是十八王朝法老王阿赫纳冬之妻。
史称阿赫纳冬是勇敢大胆的改革家,他竭力削弱宗教对王权的控制,扩大法老王的世俗权力,这种重世俗人生权利的改革,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艺术减少了神性而充实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埃及艺术才逐渐摆脱僵化程式,趋向生动活泼的现实主义,《涅菲尔蒂》雕像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埃及肖像雕刻是作为死者的替身而创作的,所以雕刻家竭力追求雕像的逼真。
为了达到酷似,还经常从死者身上印下面模,直接翻制雕像,然后再仔细加工。
埃及雕刻家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探索,掌握了极高的写实技巧。
据说涅菲尔蒂王后在古埃及具有倾城倾国的美貌。
这尊雕像在几千年之后的今天还令人心醉神迷。
当然,与其说是惊叹王后的美,倒不如说是折服艺术家的天才。
雕塑家表现了一个美丽东方女性的典型,长圆型的面孔,五官端正,线条柔和清秀,修长的颈项,变化微妙的曲线构成庄重、优雅仪态,体现出埃及人对女性美的理想。
为了创造形象的真实感,雕像施加了色彩:浅红色的肤色,浓黑的眉毛和深红的双唇,显得美丽而又雅致。
雕刻家十分重视传达人物心灵的眼睛的制作,据史料称该像的眼睛是用铜料镶边,雪花石膏填白,并用下面垫了一块磨光的黑檀木的水晶石做眼球,使双目极富神气,显得非常明媚动人。
她那色彩优雅的高冠和胸饰具有极高的工艺装饰性,从这一形象可见古埃及文明的程度。
从涅菲尔蒂雕像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装饰艺术在继承先人传统的基础上获得
了空气发展。
雕塑中优雅、精致的特征,从家具、装饰品、和服饰上同样可以找到。
人的全型更加修长、姿态更加轻盈而优雅,艺术家更注重对美感的追求,手法更加个性化。
新王国时期建筑最重要的成就体现在神庙建筑上。
卞那卡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属于世界古代著名建筑,古埃及陵墓与神庙建筑的巨大成就,我们看看金字塔和神庙建筑,便可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埃及美术的基本特征——
强化皇权的等级观念与服务与灵魂的宗教精神互相渗透。
如果说在平等的原始社会,美术作为人类试图征服自然力的精神图图像,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那么,古埃及美术则是为了极少数人服务的。
古埃及是东方最典型的奴隶制国家,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独裁王国。
哪里有十分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为了维护法老的绝对尊严,必须借助宗教势力来统治人的精神世界。
这导致法老不惜数十万努力来为自己建造陵墓、庙宇,雕凿巨像,以表现他至高无上的地位。
具备理智因素与固定程式结合的造型法则。
原始美术中的形象创造,全凭直觉感受的记忆。
古埃及美术的创造则更多地运用理智因素。
那些形象不是立足于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是立足于他所知道的一个人或一个场面所具有的东西。
它们总是试图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都包括在一个人的形状之中,而且尽可能表现得清清楚楚。
这种造型法则形成,便被认为是唯一的正确方法,以后的艺术家必须严格效仿。
于是,程式化的造型形成了古埃及美术的重要特点。
这种重理智的描绘方法,虽然很少见作者的激情流露,但作品却呈现出惊人的秩序感。
强调几何形式规整,追求装饰风味的表现手法。
古埃及美术的形式创造绝不是人为虚构的,而是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与几何形式的规整之间的密切结合。
这使人感到古埃及美术的表现手法总是十分概括简练,并具有装饰风味。
刚劲、宏伟、庄严、明晰而简练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面貌的形成,正是以上特征的形象体现。
它折射古埃及的时代精神,显示出人类理智发展的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