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月夜》上课课件

杜甫《月夜》上课课件

醉里眉攒万国愁
---宋代学者黄山谷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知人论世(资料书10——11页)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所以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35岁前过的是 读书与漫游的生活。天宝五年(746年)赴长安,想通 过科举为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由于奸相李 林甫、杨国忠先后当权,政治腐败,以致进取无门, 困顿十年。十年的长安困守,使杜甫看到了统治者的 腐败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从此以后他开始逐渐成为了 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确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创 作道路。乾元二年(759)杜甫由于在政治上感到绝望, 便弃官举家移居成都,在亲友的资助下,在成都城西 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 了一个安身的处所,这个草堂世称“浣花草堂”,也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杜甫草堂”。在成都定居时, 曾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人称他“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杜甫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漂泊于荆湘一带。大历五年(770)冬死于长沙与岳阳 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
(动词,形容词,副 词,数量词,叠词)
考点知能
炼字的类型
(1)炼动词: 动词用得好,可以一字传神,或摹写出对象的特 征,或传达人物的丰富感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2)炼形容词: 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传达出形象的特点, 还能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3)炼副词: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 龄《出塞》) (4)炼数量词: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 万重云。”(杜甫《孤雁》)
2、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歌深刻的主题,感受杜
甫深切的思亲之情和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爱
国情怀。 3、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巧,并掌握“炼字” 类的答题模式。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 (756)。当年 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 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 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 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 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 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 便未受囚禁。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 写下这首诗。 (资料书10——11页)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 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组诗 “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 《新安 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无家 别》 《垂老别》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以此理解诗歌内容。
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 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 妇、父子之爱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 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前面我们在介绍杜甫的时候已经 说过他对于诗歌创作,特别讲究遣词 造句,精工巧妙,下面就让我们来细 细品味下他的用词,并掌握诗歌鉴赏 的第二种类型题。
炼字类
关于杜甫我们还了解多 少呢?下面我们来做几道 填空题。
(1)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现实主义 大诗人。 (2)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安史之乱 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 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感,故称 “诗史” 。 (3)他的诗歌创作,遣词造句,精工巧妙, 艺术成就极其突出,被后人尊为 “诗圣” 。 (4)他的作品风格 沉郁顿挫。
小结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 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 想象等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 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 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 往。
扩展迁移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 旷达的情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诗歌 1、有人说“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这一联中 “湿”,“寒”这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 含蓄凝练,你觉得好在哪,请简要说明理由。
“湿”,沾湿。“寒”,生出寒意。 夜深露重,雾气沾湿了妻子散发芳香的发髻。 清冷的月光洒在她的身上,她柔润如玉的双臂一定 生寒了。 “湿”和 “寒”可触可感,表现了妻子望月之 久,忆夫之深。更深层的,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 妻之深的痛苦现实。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鉴赏杜甫的另 一首诗,在课文的15页《登岳阳 楼》,完成以下问题:诗中的颔 联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合作探究
1、《月夜》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 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闺中的妻子。 主客移位(或想象/以虚写实/对写法)。
名片解释
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 景、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 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 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 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 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 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诗歌鉴赏语言类之炼字答题模式
提问形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
为什么?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比较鉴赏)
• 知识回顾: 古代诗人一般都注 重在哪些字上下功夫呢? 也就是说诗人炼字,大多 锤炼哪一类的词语?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
赏析诗歌
(一)理解意思
1、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想象妻子在家望月怀人。 儿女太小,未解相思。 想象妻子月下徘徊的情景。 渴望团圆的愿望。
2、请结合诗句, 概括诗歌的主要情感。
赏析诗歌
(1)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 (2)渴望夫妇二人能共倚薄幔,同庆团 圆,共诉离情。 (3)对战争离乱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 向往之情。
请同学们归纳炼字题答题步骤
诗歌鉴赏语言类之炼字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找字释义
+
第二步: 还原描述
+
第三步: 指出作用
指出哪个字用 得好,解释该 字的含义
把该字放入原句 中展开联想进行 描述(若采用了 比喻、拟人等须 指出采用的是哪 种手法)
说明该字在全 诗中起到的作 用:或烘托了 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或有 何表达效果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 乡怀人之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杜甫《月夜忆舍弟》 张九龄《望月怀远》 王建《十五夜望月》
1、《月夜》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 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闺中的妻子。 主客移位(或想象/以虚写实/对写法)。 不说自己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说妻子 在鄜州望月怀念自己,比直写自己思念之情多了 曲折含蓄; 更能表现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痛,牵挂之 深。构思奇特,让人回味无穷。 手法:①先要点明手法;②再结合诗的内容分 析怎样用这种手法;③再点明这样写的效果。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 • • • •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苏轼《水调歌头》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寂寞的 情怀。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张继《枫桥夜泊》 白居易《琵琶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