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优秀完整课件
首联小结:景——巫山巫峡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氛围——败落阴沉,又热烈富丽,格调劲健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 木的凋谢最易引起诗人感发
神女峰 巫山巫峡
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
南 时
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期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时 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 期 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
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二
公元746年,杜甫(时年34岁)满怀政治
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
长 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
安 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深受其害,困居 长安10年之久。
十
课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其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一
文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讲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解
。,。,。,。,
触 景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萧瑟 凄凉雄浑 壮丽)
承接自如,
伤
纵情开合
情 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 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 遂为千古之绝调。
流 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
离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时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
期 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
安史之乱后,杜甫于公元759年由
漂 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
泊 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
西
一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七岁即能诗文,十五
读 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 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人
书 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 壮 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 游 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
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③奠定全是感情基调: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
④意象特点:
“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冷色 “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暖色 “巫山巫峡”——广角拍摄,极富张力 “气”——不但草木,且涵盖万物
白、红两色强烈对比,悲 哀中藏热烈,萧森中见富 丽,更显格调劲健,增强 了“凋伤”给人的感觉。
•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 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 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 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 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 韵,节奏也较自由。
杜 甫 诗 三 首
秋兴八首 (其一)
咏怀古迹 (其三)
登高
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 满眼河山, 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 草堂犹是杜陵春。
•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杜甫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 杜甫《秋兴》《登高》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在 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 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 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 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首联 律诗 颔联
颈联 尾联
要求工对
杜
秋 兴
甫
八 首
诗
( 其
三
一 )
首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 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 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 依凭,于是离开成都,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 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 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 第一首。
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
年 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
时 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
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卷进了生活的
战 底层,携家流亡避难,和广大百姓一道受 冻挨饿。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乱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 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 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悲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 下了《秋兴》这首诗。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 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 正所谓哀伤之至语பைடு நூலகம்失论。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译】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
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①点明时间: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②点明地点: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从高到低,天地山水,包罗一切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 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 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 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 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牙齿半落左耳聋” (《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 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 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 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 现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