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古代哲学思想都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所以现代社会要以史为鉴,用古代哲学思考现代社会,吸取以前哲学派别的经验教训,现代哲学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了解、研究了古代哲学,就能明白现代哲学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预测哲学怎么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思维方式及看问题的视角都有重要的意义。
而康德在后世的影响非常广泛。
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
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
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前言“有两件事情我愈加反省便愈以新而不断增加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的心灵,这两件事情便是:在我们上面的充满星辉的天空以及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是1880年在重修康德墓时,将这段《实践理性批判》的结束语刻在墓碑上。
在哲学史上,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闻名于世界,是近三百年来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其实,作品是作家人格和精神的体现,也是构成人生的重要部分。
尤其对康德这位留下这么多不朽作品的哲学家而言,想深入认识他的精神世界、他的哲学对社会的现代意义,就得深入了解他的主要著作。
康德是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家,他所建立的哲学体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
康德哲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而且至今不朽。
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康德哲学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
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
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由此可以看出来,“近世第一大哲”的康德的这些思想,即使在20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而是一个还有待于我们去挖掘的思想宝藏。
西方哲学界研究、评论、解说康德哲学的著作,这可谓“汗毛充栋”。
但是,在我国研究康德哲学的著作,解放以来还是屈指可数的。
我的这篇《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是把康德哲学与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贯穿起来,加以研究和思考,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是很有特色的。
它既要追溯并阐明康德哲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又要研究和论述康德哲学体系中活的有生命力的东西;而把二者结合起来,则为我们理解现代人的意识形态作了理论上的说明。
文章中指出:“现代西方哲学的总体演化是渊源于康德的,康德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也是复杂的、多重的。
”这个论断恐怕是要在相当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有的体会。
这种看法为我们研究康德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根据这一思路,我对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指出,康德的辨证论直接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康德哲学使人类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哲学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号称“批判哲学”、康德的基本精神(人本主义、理想主义、不可知论)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主干等内容。
一、康德及其哲学简介康德之后一百年,当尼采说“上帝死了”,人类的新世纪即将开始,世界面临的是如何重建价值的问题,尼采之后一百年的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重建价值的问题,康德与我们相隔200年,但是他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却是一样的。
200年前,康德就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威胁,如果我们今天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不只是感受到这种威胁了,而是深受其害。
很多古代哲学思想都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所以现代社会要以史为鉴,用古代哲学思考现代社会,吸取以前哲学派别的经验教训,现代哲学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了解、研究了古代哲学,就能明白现代哲学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预测哲学怎么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思维方式及看问题的视角都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康德大部分著作的艰涩难懂,读他的书也很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要研究哲学,康德却是无法回避的一座高峰。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他被认为是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不仅对近代哲学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清理,引发了蔚为壮观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而且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康德那种严格遵守纪律和确保精确性的生活态度在今天的德国人身上普遍存在,最精密的仪器就是出自这些认真的近乎呆板的人群之手。
更重要的是,他为德意志人的哲学思辨立下了一个榜样,让哲学这门学科在德意志的大地上大行其道,以至于世界领域内,最有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名字上冠有德意志标志的比例太高了。
叔本华、黑格尔、费希特、马克思、尼采,这在许多国家,只要能出现一位,就足以夸耀世间的名字,却在德意志接二连三的出现。
“‘纯粹理性的批判’、‘实践理性的批判’、‘判断力的批判’三大批判构成了康德伟大的哲学体系。
”[2](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介康德的《纯粹理性的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篇幅巨大而又具有创造性的著作。
它推翻了就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所‘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
”[3]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纯粹理性的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他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断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的可靠基础。
当康德登上哲学的历史舞台时,受当时的理论背景影响非常大,首先是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的争论陷入了困境;其次是在启蒙主义内部理论与自由陷入了矛盾冲突;最后则是在怀疑论与唯物主义的打击下,形而上学名存实亡。
这三个问题也可以称之为“理性权威的动摇”、“自由的失落”和“形而上学的衰亡”。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达康德哲学的问题,那就是:“在严格遵循的自然法则的世界上,人有没有自由,有没有不同于其它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和尊严”。
这是在启蒙时代科学主义处于极盛时期的背景下,康德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纯粹理性的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知道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是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的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么?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
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
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相似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在“纯粹理性判断”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二)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4]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的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l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定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康德把这一批判的标题叫“实践理性的批判”,意思是说,他不是要批判纯粹时间的理性,纯粹实践理性是一个自明的事实,不需要批判。
人具有纯粹实践理性,这是个自明的事实,每个人都有。
人的纯粹实践的理性拜托了一切感性的束缚,它如果要受感性的束缚,如果要由感性的需要来解释,这就值得怀疑了,人究竟有没有纯粹实践的能力啊?既然纯粹实践的能力是摆脱一切感性的束缚,那么单从实践能力本身来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不受任何束缚。
当然,我们的行为要受束缚,但我们的意志可以不受束缚啊!我做什么可以受束缚,我想怎么做可以不做束缚,每个人一想就知道自己有这些自由,所以这个不需要批判。
需要批判的是什么呢?实用这样一种纯粹自由的实践理性、纯粹自由意志的这种纯粹实践理性,去批判的考察人在一般实践理性中的种种表现,以这个纯粹实践理性作为标准去衡量各种实践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