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题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一、世界统一于存在吗?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杜林的折衷主义的表现,其主要特征和集中表现就是用二元论代替辩证法。

其关于“存在”的概念是模棱两可的,因为存在包括了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对人的意识具有先在性、独立性、外在性、决定性、基础性、规范性、客观性。

1、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

这就是联系的普遍性——物质性——意识。

2、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也是一种客观的实在。

所以说世界具有共同的起源和物质基础。

3、世界具有共同的演化机制和规律。

4、意识是生命的一种特殊机能和属性。

意识从其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5、世界各种事物具有共同的规定性或本质,即具有客观物质性。

因此,可以说,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57)答:(1)定义: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定义: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相反,如果不顾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

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所以说,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三、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答: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世界事物是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整体。

1、联系的观点:(1)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世界事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一般存在方式。

1)联系是事物之间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

2)事物的内外联系共同决定了事物的存在。

外部联系——事物之间的同与异关系——事物特征;内部联系——内在动态结构关系——内在本质。

事物特征与本质形成事物存在状态和方式。

3)事物是一个相互联系具有有序结构和特定的自组织功能的整体或系统,即是关系的集合。

(3)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联系。

2)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多样性: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2、发展的观点:⑴发展的含义:指事物整体的自我展开、自我实现和完善的前进性运动总趋势和方向,即事物从潜在到现实的变化趋势。

⑵发展的观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动力是矛盾。

发展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过程和总趋势。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发展,资本主义必定被一种更文明的社会形态替代。

社会大多数人将得到更充分的自由发展。

四、辩证的思维方式答:辩证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有:1、整体思维原则(关系思维方式)①整体观(合二为一或相反相成);②整体联系观(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大局观;立体联系观);③系统整体观。

2、动态思维原则:(1)相对原则;(2)互变原则(即相互作用);(3)自我否定和完善的原则,即发展原则;(4)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原则或事物变化过程、规律与认识事物的逻辑关系一致(事实、过程与理论、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原则,摆事实与讲道理结合的方法原则)3、矛盾分析法①、辨证否定的整体分析法(一分为二法)②、内外结合的因果关系分析法。

③、矛盾结构分析法(如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的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认识和实践的必不可少的方法;Ⅱ、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原则的基础和方法原则;Ⅳ、马克思主义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⑤、矛盾普遍性或共性(必然性、规律性)与矛盾特殊性或个性(偶然性)结合的分析法(矛盾问题精髓)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五、概念(逻辑)思维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答:概念思维就是借助概念以及概念间的演绎去理解、把握和确认事物的思想活动,通常也被称为认识活动。

因此,规定与证明是这种概念思维的基本核心。

这种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普遍化或一般化,这是几乎所有对"(狭义)概念"的定义或说明所肯定的。

概念不是用来把握具体的事物的思维方式,它是概括了一类事物的共通点的观念。

静态化。

通过概念来把握共相,而且相信它把捉到的是某一类事物的本质,或有身份鉴别力的共通点,于是这本质就被相信具有不变的含义,是一个完全静态的观念存在。

具体的现象可以变化,但这本质自身却不会变。

概念的静态化,似乎为思维提供了稳定支点,但它的弊端是使思维和理论进入不了动态的现象。

高阶对象化。

通过概念及其语词,这种思维总是对象化的,也就是总将思想的真实含义归结为了某种对象。

由于概念思维的抽象性,这类对象不同于时空中的具体对象,但它确实有自己的抽象形式所造就的对象。

事后的反思性。

以上三个特点表明,概念思维把握的不是在事情发生之中的意义和存在状态,因为那都是可变的、正在生成着的,而且普遍与特殊、主体与对象在其中也不能真正分开。

可以说,概念思维是一种事后的反思。

概念思维存在的三个主要缺陷:抽象性:经常舍弃具体去追求一般,然后用一般代替具体和个别。

隔离性。

把一个浑然一体的事物各个方面通过概念分成许多独立彼此不相关的内容、凝固性。

因为抽象与隔离,有些概念就要凝固,概念要界定清楚,内涵就要稳定。

一旦确定之后就容易凝固。

其优点及作用有:1、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可以使我们通过揭露逻辑错误来发现和纠正谬误。

3、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

4、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

5、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发现问题;直接创新;筛选设想;评价成果;推广应用;总结提高。

6. 是辩证思维的必要基础和科学保证。

六、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的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它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因为: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认识和实践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辩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重要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比如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Ⅱ、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曾出现离开中国实际国情空谈马克思主义的情况,最终导致革命失败。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这样的历史经验教训要求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不断创新,指导实践。

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原则的基础和方法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要求:(1)对事物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作具体分析,一切以环境、条件、时间和空间为转移;(2)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考察它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特点;(3)把握矛盾的具体特点,抓住发展链条上的主要环节;(4)坚持真理是具体的这一基本原理。

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理论联系实际,才创造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Ⅳ、马克思主义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辩证法是具体的、革命的,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才能把握住现实生活中一切具体和确切的东西,才能具体地运用和发展真理,从而最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实现和自我发展。

因此可以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七、唯物史观的涵义及其创建的意义(2011年秋季曾经考过)答:1.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含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因素是社会历史的本质、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社会历史哲学。

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辩证性;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自然科学方法精神。

㈡、主要观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1、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⑴、社会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和环节之一,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以自然界作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⑵、社会发展与自然一样具有客观规律,是一个客观辩证的发展过程。

社会发展的合力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关系社会的客观必然性与辩证过程。

⑶、社会研究方法与研究自然的方法一样具有精确性。

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和规律)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国家、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学说).4、群众史观5、无产阶级和社会大多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2、唯物史观的意义:(1)批判了唯心史观;(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前提和哲学基础(没有唯物史观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3)论证了工人阶级革命和实践的可能性,从而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理论指导(4)为我们认识、解决社会问题提供重要的方法原则和理论指导(5)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八、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答:1、生产方式:生产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即生产系统的结构形式,包括人与物结合的生产技术结构形式和人与人结合的生产关系,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