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创科技
关于不同容灾技术对比解析
文初,我们先来看两组数据:
业务中断造成的损失:
证券业:6,450,000美元/小时
金融信用卡:2,600,000美元/小时
银行数据中心:2,500,000美元/小时
在线拍卖交易:225,000 美元/小时
1GB数据丢失的损失:
市场营销数据:870,000美元
财务数据:972,800美元
工程数据:5,017,600美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不论是业务中断还是数据丢失,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除直接的经济损失外,还有隐性的损失,比如声誉受损、客户信心和忠诚度丢失、竞争地位受损,甚至还包括监管合规风险。
相比于以上的损失,容灾建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容灾系统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如何选择合理的容灾架构?
接下来对市面上的各种容灾可用技术进行分析和对比,给大家做参考。
一、基于应用层容灾技术
•实现原理
生产中心的应用程序通过应用层交易分发的模式,将交易数据传送到部署于容灾中心的灾备系统。
由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共同处理相同的交易数据,以确保两边数据的一致性。
•优缺点分析
优点:实现双活的数据中心,容灾端随时可提供服务,通过网络漂移可以实现无缝接管。
缺点:如果采用同步方式会影响前台的响应速度。
需要对应用进行大量改造,实现难度大。
数据一致性完全需要有应用软件控制,可能会有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二、基于卷管理层的容灾技术
•实现原理
运行在物理的存储设备或逻辑的卷管理器上,甚至也可以运行在数据传输层上。
当数据块写入生产数据的存储设备时,卷复制系统可以捕获数据的拷贝并将其存放在另外一个存储设备中,实现数据同步。
当生产中心发生灾难的时候时,可以在容灾服务器上激活相应的卷组和逻辑卷,进而启动数据和应用系统,实现业务系统快速恢复。
•优缺点分析
优点:
可以对操作系统级别实现容灾,对应用透明性,兼容各类应用、数据库等;
能够实现切换过程中IP地址、MAC地址的克隆;
对于存储之系统透明,生产和容灾可以采用不同的磁盘阵列。
缺点:
IO捕获进程在高并发环境下会对生产系统造成较大的资源消耗;
在内存型应用的情况下,如数据库的延迟缓存刷新,会经常出现备端数据库无法启动的情况;
通常采用异步模式,RPO的值一般在分钟级别。
三、基于存储复制的容灾技术
•实现原理
基于存储系统的容灾技术,是利用存设备控制器中嵌入的远程复制功能,或者存储网关技术实现的IO复制功能,在两个存储子系统之间进行同步复制或异步数据复制。
当生产存储出现故障时,可以快速切换到容灾存储继续对外提供服务。
•优缺点分析
优点:底层复制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小;复制效率通常较高;切换时间较低。
缺点:误操作会进行传播,无法实现对于误操作的恢复;只能针对存储硬件类故障,无法对上层的应用如数据库本身进行保护;远距离复制链
路投入较高。
四、基于数据库复制技术
•实现原理
在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采用相同的数据库,生产中心为主数据库,容灾中心为备用数据库。
当修改主数据库时,生成的更新数据发送到备用数据库,实现同步。
当主数据库出现了故障,备用数据库可以被激活并接管生产数据库的工作。
数据复制技又可分为逻辑复制和物理复制。
物理复制通过直接应用归档块的方式实现数据库同步,而逻辑复制通过挖掘日志转换为sql,通过应用sql实现数据库同步。
物理复制具有较高的同步效率,能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因此在具备无物理复制的前提下建议采用物理复制。
(物理复制通常需要基于相同的操作系统。
)
•优缺点分析
优点:
无需对生产环境进行改造;能够对数据本身进行保护,如出现坏块,内部奔溃等情况;备库通常处于可读状态,实现生产读写分离;切换可靠;
缺点:应用范围较窄,只能做数据库的容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