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重要理论基石包括哪些?(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2)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基本思想:①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②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③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④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产物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重要意义:第一,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基本原则:(1)发展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的必要性、完整理解的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2)可持续性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3)共同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
危机、安全、未来的共同性→共同行动(4)公平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
代际公平、代内公平4、谈谈你对科学及其判据的理解“科学”概括为以下一些基本方面:(1)科学是一种准确的判断。
(2)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
(3)科学是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它内在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4)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武器和工具。
(5)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一项社会事业,一种社会现象。
(6)科学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
科学的判据:(1)科学注重实践理性原则。
(2)科学注重可重复性原则。
(3)科学注重逻辑完备性原则。
(4)科学注重理论的简单性原则。
5、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一)、分析和综合1)、分析方法:将被研究对象整体分为各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等,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识方法.分析是对一定综合体的分析,分析离不开综合。
辩证的分析是剖析事物矛盾的思维方法。
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有没有?是不是?定量分析:对象的各种成分数量;有多少?因果分析:引起某一现象变化原因;为什么?2)、综合方法:将已有的关于研究对象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整体性认识的认识方法。
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探索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即结构的机理与功能,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整体性认识。
正如分析离不开综合,综合也离不开分析。
辩证的综合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加和,它导致关于研究对象的新的知识。
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在分析基础上的创造, 也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二)、归纳和演绎1)、归纳:从个别或特殊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在逻辑上叫做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按照它概括的对象是否完全而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简单枚举归纳法、科学归纳法。
2)、演绎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推出关于个别或特殊事物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推理形式。
演绎推理根据推理中前提的数量,可分为直接推理(一个前提)和间接推理(几个前提)。
常用的间接推理是三段论。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是已知的个别事实与大前提中全体事实的关系,结论是对该个别事实的论断。
3)、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①相互依赖,互为前提②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三)、从抽象到具体1)、抽象: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知过程。
科学抽象完整过程包括两次飞跃: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的具体。
2)、思维的具体:对抽象规定的经验定律加以分析和综合,从那些最基本的规定扩展到整体,把事物的各种联系在思维中完整地复制出来,即把事物作为整体在思维中再现出来(科学理论,如分子物理学)。
(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指在建构理论体系时要坚持将由概念、原理和推理所组成的逻辑结构与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或人类对它的认识发展过程相一致。
6、论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
1939年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首先提出科学的主流即科学中心的概念,并认为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科学规模的绝对下降,而只是表明另一个国家科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理性精神、海外贸易、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产业革命等。
(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科学的指数增长率)(三)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整体、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由苏联科学史家、哲学家凯德洛夫1970年代初提出。
带头学科: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它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
(四)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1、技术引进 2、技术转移3、技术贸易4、境外技术开发5、技术联盟合作开发。
不同国家要据此制订出适合自身条件的科学技术运行的目标、体制与保障措施,打破和利用这一不平衡性7、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基本内容:(一)科学技术功能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战略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
(三)科学技术人才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四)科学技术和谐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形成了科学技术和谐观。
(五)科学技术创新观。
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主要特征:(一)时代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由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学技术思想都镌刻了时代的烙印,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二)实践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并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备。
(三)科学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科学性,一方面它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
另一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四)创新性。
在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但更强调创新。
(五)自主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坚持自主发展、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方针。
(六)人本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人本性,主要表现在强调科学技术造福于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上。
8、生态自然观的确定及基本思想实现途径定义: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1)“生态危机”的概念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整体、循环、平衡、多样性等观念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四、生态自然观的实现途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0、科学及其本质特征(1)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本质特征: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领域。
第一、社会领域(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现代科技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伦理领域(1)、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2)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3)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第三、社会运行领域第四、文化领域12、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
(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