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摘要在水利部《全国主要缺水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中,将我省合肥、蚌埠、淮南、淮北、阜阳、亳州等城市列为重点缺水城市。
供水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对水质、水量多样性需要,一旦发生干旱,合肥市城市供水保障难度更大。
预计到2015年末,合肥市城市年需水总量约5.7亿立方米,现有水源可供水量与规划需水量之间缺口在2亿立方米左右。
不仅如此,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和污染会导致合肥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随着六安市和周边城镇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
纵观合肥市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环境质量恶化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水污染更为严重。
未经处理的污水任意排放合肥市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巢湖和董铺水库,其中巢湖供水约占总量的2/3,董铺水库供水约占1/3。
据统计,现在合肥市有50多万吨工业与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南淝河等河道,而最后到巢湖(离市区仅20多公里)。
关键词:合肥市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总量开发利用前言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而成为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问题”。
世纪世界面临三大水问题,即洪涝灾害、干早缺水、水环境恶化,这三大水问题已在不同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问。
其中,干早缺水引起的问题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阎。
因此,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水资源,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意义。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 近些年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 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迅速成长为百万人口以上现代化大城市。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 合肥将迎来更为重大发展的机遇。
借助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 按照合肥市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城市规划, 合肥将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随着洛阳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水资源开发程度不断增加,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对水资源的评价及其研究就显得愈加必要。
1合肥市概况合肥市辖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代管县级巢湖市,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巢湖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
土地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6%。
其中,城镇人口达486万人,乡村人口266万人,城镇化率达64.6%。
合肥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面积4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8.3%;水面114万亩,占10.5%;林地37万亩,占3.4%;其他用地521万亩,占47.8%。
合肥肥市气候湿润,水系发育分别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或南流注长江,或北流入淮河。
属长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南淝河、店埠河、丰乐河、派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
属淮河流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东淝河、高塘河、庄墓河等;湖泊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
兴修的有跨流域的淠杭灌溉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瓦东干渠等工程以及几十座水库和数千口塘坝。
这些水流组成水网,为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合肥水资源较丰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引淠史杭总干渠水。
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是合肥最大的水库,面积4.5万亩,库容量2.45亿立方米。
此外,三县一郊还有中小水库455座。
水利库容5.1亿立方米。
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拦蓄量9.6亿立方米。
合肥市1956~2010年系列共55年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幅度不大,最大值为1991年的109.5亿m3,最小值为1978年的12.89亿m3,极值比为8.5。
长江流域及淮河流域长系列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与全市一致,长江流域极值比为8.4,淮河流域为10.3。
合肥市城市水文研究区域及站网分布图2水资源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气象组织1988 年《水资源评价活动——国家评估手册》中规定“水资源评价是指对资源的来源、范围、可依赖程度和质量进行确定,据此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可能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出版社的“国际水文学词汇”(UNESCO/WMO,1992)将水资源评价修改为“为了利用和控制而进行的水资源的来源、范围、可靠性以及质量的确定,据此评估水资源利用、控制和长期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水资源学》中定义水资源评价为“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分析估价,是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决策依据”。
2.1降水合肥市水资源总量的年代变化大体与降水基本一致。
各年代均值与55年系列均值相比变化不大,50年代、60年代水资源总量偏少,70年代、90年代与多年平均相当,80年代及2000~2010年水资源总量均偏多于多年均值,其中2000~2010年水资源总量偏多8.7%,长江流域偏多15.6%,淮河流域偏多7.3%。
全市平均降水量922.7mm,折合水量65.02亿m3。
比上年增加1.03%,较多年平均值减少2.81%,年降水频率为51.1%。
各行政分区年降水分布见表1、图1;四级分区年降水分布见表2、图2。
表2 2009年四级分区降水量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表图2 2009年四级分区降水量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图全市降水年内分配不均。
虽然年初长丰县、肥东县沿江淮分水岭地区出现局部干旱,降水约为多年同期值的一半,但全市非汛期降水仍占全年的43.2%,比往年有所增加,主要是年末我市出现暴雪天气,造成11月的降水量增多,单月降水量就占非汛期总量的28.4%;汛期5~9月份降水占全年的56.8%,比例有所下降,主要是今年汛期除5月以外月降水量均比多年同期值偏少,特别是9月份,仅为多年同期值的一半。
市各月平均降水量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见表3、图3。
各行政区代表站逐月降水量及多年平均值比较见图4。
表3 2009年全市各月平均降水量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表单位:mm图3 2009年全市各月平均降水量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图全市年降水量变化范围在788~1074mm之间,降水量最大的站点是肥西县的桃溪站,年降水量为1073.6mm,年降水量最小的站点为肥西县的严店站,年降水量为788.1mm,极值比为1.36。
全市最大日降水量为87.0mm(肥西县山南站6月29日)。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见图5。
各站点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变化范围在-12.3~15.8%之间。
年降水量距平值分布见图6。
合肥市年蒸发量为616.8mm,与去年相近,较多年平均值(1972~2000年)减少26.5%。
其各月蒸发量见表4表4 2009年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各月蒸发量表单位:mm量与多年平均值图5 2009年合肥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图6 2009年合肥市年降水量距平值等值线图2.2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其数量通常用河川天然径流量来表示。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资源的补给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资源的丰枯状况。
地表水资源主要包括当地地表产流量和入境、过境水量。
对于地表产流量,在湿润地区可由新安江模型求出;在干旱地区可由超渗产流模型推求;对于入、过境水量,可由区域上下游水文站的实测资料求得。
2.2.1地表产流量合肥市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7.49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8.2mm,比上年增加5.3mm,增幅为2.2%;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减少了6.4mm,减幅为2.5%。
市城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各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2.58亿m3、4.15亿m3、4.96亿m3、5.80亿m3,折合径流深分别为308.0mm、215.8mm、223.9mm、280.0mm。
与上年相比,肥东县与上年相近;市城区、长丰县、肥西县分别增加了6.8mm、12.4mm、3.8mm,增幅分别为2.2%、6.1%、1.4%。
与多年平均值相比,肥西县与多年均值相近;市城区、长丰县、肥东县年径流深分别减少17.2mm、16.9mm、9.8mm,减幅分别为5.3%、7.3%、4.2%。
图7 2009年行政分区年径流深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图王蚌南岸沿淮区、定凤嘉区、南淝河区、滁河区径流深分别为234.5mm、223.9mm、266.6mm、223.9mm。
较上年,定凤嘉区、滁河区基本持平,王蚌南岸沿淮区、南淝河区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 4.4%、1.7%;较多年平均值均有所减少,减幅分别为4.8%、4.2%、1.0%、4.2%。
图8 2009年四级分区年径流深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值对照图2.3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中参与现代水循环且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
在计算地下水资源量时,可根据不同的地质地形条件,将地下水划分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计算公式也略有不同。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用排泄量法计算,计算公式为:=+W W W 丘基侧(1)式中:W 基为山丘区基流量,可通过流量过程线的划分来获得;W 侧为山丘区山前侧向流出量,可通过达西定律求得。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可用水量均衡法计算,计算公式为:=W W W W W W ++++田平河渗渠渗侧降补(2)式中:W 河渗为平原区河道入渗补给量,计算公式为:= (Q )(1)L/L W Q Q λ''-±-下河渗上区间(3)式中Q 上、Q 下、Q 区间分别为上、下游及区间流量,L ''为上下游之间的长度,L为有补给地下水作用的河段长度, 为蒸发损失系数;W为平原区渠道入渠渗渗补给量,等于渠首引水量乘以渠系渗漏补给系数;W田为平原区田间入渗补给,等于灌溉净用水量乘以田间入渗补给系数;W侧为平原区侧向流出量,可通过达西定律求得;W降补为平原区降雨入渗补给量。
全市地下水资源量3.66亿m3,比上年增加了0.04亿m3。
2.4水资源总量目前对水资源总量的定义有多种,水利部门一般认为,水资源总量指在一定区域内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水资源量,还包括过境水量,在数值上等于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与入、过境水量之和减去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
重复量在平原区表现为地表水的各种下渗量;山丘区的地下水量往往最终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汇入河道,因此可将山丘区的地下水作为重复计算量。
全市水资源总量17.61亿m3,较多年平均值减少0.11亿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