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恶心》看萨特的哲学与美学思想

从《恶心》看萨特的哲学与美学思想

从《恶心》看萨特的哲学与美学思想作者:赵荣婕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5期摘要:萨特作为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的良心”,萨特早期文学的代表作为《恶心》。

本文从萨特与《恶心》出发,对《恶心》所体现的一些哲学理论进行简要分析,主要从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存在先于本质和介入说进行分析。

然后对萨特的美学思想想象论与自由论进行简要阐释,最后对全文进行简要概括,更好地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

关键词:萨特;《恶心》;哲学;存在;自由;想象一、《恶心》与萨特让-保罗·萨特研究成果涉及哲学、文学与美学,其思想主要受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德国哲学思想的影响。

战前时期萨特认为:“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想象,也正是因为他是超验性的自由。

”战后时代萨特认为“想象即自由,自由即艺术”,并结合当下局势探讨自由问题,并在《什么是文学》中提出论“介入”理论。

但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萨特的美学理论的核心是关于自由,自由永远是萨特美学理论的思想核心。

萨特在1938年出版长篇自传性质的日记体小说《恶心》,它体现出一个荒诞的世界,这个世界给人带来了荒诞、绝望感,让人充满着压抑感。

《恶心》除了是哲学小说、哲学日记,还是一个哲学命题,它带给人们哲学式一种生理体验——恶心,通过恶心这种从主观对客观的非理性的生理感受的产生,并对存在进行探索发现。

《恶心》中的一句话:“我明白了,我已经找到了存在的答案,我恶心的答案,我整个生命的答案。

其实,我所理解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荒诞这个根本的东西。

”存在是荒诞的,当明白这一切的时候,恶心感便随之而来,换句话说就是存在即虚无。

《恶心》中关于存在、人的存在等还有很多的论述,在下文中再进行介绍。

关于自由,书中说道:“我是自由的:我再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理由,所有我尝试过的理由都站不住脚了,我再也想象不出别的了。

……我孤独而自由。

可是这种自由有点象死亡。

”萨特认为自由不是任何存在,它是人的存在。

在萨特的自由论中通过艺术想象人可以将一切外在现实虚无化,自由与想象也成为了其理论思想的一部分,《恶心》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释了自由,并体现出萨特的早期哲学。

二、《恶心》中的哲学体现《恶心》作为萨特早期的作品,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对其后期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存在主义美学,有着深刻的联系。

《恶心》所体现出的前期哲学思想,与当时哲学背景有关,从其哲学背景进入萨特的哲学观。

尼采说“上帝死了”,就没有了被前定的生存境遇,少了被许诺的人生方向,也缺少一种无法抗拒的文化习俗,失去了“我”存在的合理性。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当我思消失了,“上帝死了”,世界成为了一维世界。

人作为个人存在,成为社会存在最基本构成,个人意识的觉醒也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而在失去上帝后,存在没有任何神圣和权威的光环,也缺少提供存在的正当理由,失去了所谓的合理性,少了其理想秩序,存在缺少了意义。

成为了一个感觉到恶心、荒谬的虚无场,通过生理感受得出感性认知。

资本主义的盛行,在人与物的社会之中,资源的占有、不足,存在变得物化。

萨特提出的自由观,人的存在、人的自由存在,这是一种自我救赎,也是在构建新的审美共同体与更广的审美世界,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想的过程。

以下从两个方面对《恶心》中的哲学体现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自在存在、自为存在,第二个方面存在先于本质。

自在存在、自为存在:《恶心》中提到:“我看到树枝摆动,心里想:运动从不完全存在,它是两种存在之间的过度,中间阶段,音乐中的弱拍,我既将看到存在从虚无中诞生,逐渐成熟,充分发展,我终于能看到诞生中的存在了。

”两种存在之间的过度是指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恶心》的主要内容也是在探讨两种存在之间的联系。

自在存在萨特认为是“自在的存在永远既不能是可能的,也不能是不可能的”,也可以理解为不被意识所转移客观存在的世界,是偶然的、荒诞的、超越意识的独立存在,它只是存在着而已。

自为存在萨特认为是“自为为一种永久的偶然性所维持,它承担这种偶然性并且与之同化,但永远不能清除偶然性”,也可以理解为受人的主观意识能动性的影响,它具有个人意识认清人对自己存在的事实,也可以说是人的存在。

《恶心》中“荒诞的世界”是指自在存在,而产生的“恶心”是由于自为存在“人”。

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联系,是自为存在对自在存在的体验与感悟。

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是痛苦的”。

世界的荒谬就是一种自在存在,人是痛苦的就是一种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联系所产生的感受。

人生活在这荒诞的世界之中,感受这荒诞世界带来的痛苦。

当《恶心》中的主人翁看到了存在的诞生,也感受到了世界的荒诞与无意义。

这种体验的诞生也来源于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两者的联系,而两者的联系依赖的是人的本身,所以如果没有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就不会存在。

萨特说:“自为和自在是由一种综合的联系重新结合起来的,这种联系不是别的,就是自为本身。

”自为存在(人的存在)绝对了使自在存在重新赋予了意义,人作为规定之外的存在先于本质,便有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存在先于本质。

《恶心》中主人翁在没有约束的荒诞世界中寻找不到安全感,对世界对不可知,荒原的无限感到恐惧与害怕,从这种荒谬中感受到恶心。

“荒谬这个词此刻在我笔下诞生。

但我明白自己找到了存在的关键、我恶心及我自己生命的关键。

的确,后来我所能抓住的一切都归结为这个根本的荒谬。

”而这种荒谬感诞生于一个所共知的事实,即上帝是不存在的,存在没有任何神圣和权威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提供一种终极的正当理由,存在失去了合理性,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出路,认识到存在先于本质这一特性是寻找出路的前提。

萨特受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影响,现象学的本质是还原,本质及现象,现象即本质。

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将本质看成一种本体、实体,人对存在加以命名。

没有存在者,存在就是荒原。

人即存在着,人的存在,使荒原出现了无限可能性。

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使存在有了无限性与有限性的二元对立,而本质与现象的区分就是一种语言乌托邦,而语言乌托邦离不开人的视角,其存在论的本身也就是对存在加之命名的过程。

人意识到物的存在,人处在物之中。

人的存在不能被遗忘,人无法介入物的存在、人开始怀疑人本身的存在、人和物重新建立关系,人的存在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前提条件。

“存在先于本质”是指“首先是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如果人在存在主义者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一开头人是什么都说不上的。

他所以说得上是往后的事,那时候他就会是他认为的那种人了。

所以,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

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人的本质是人自己定义、自己选择,“上帝死了”人不再受到任何约束,萨特强调出了个人的存在,而存在主义的人道精神也体现在个人存在的超越性与主观性中。

在缺乏理性、毫無意义的世界中,了解人的真实存在,进行自我救赎。

以上对《恶心》中所体现的前期哲学思想,自在存在、自为存在与存在先于本质进行简要的论述后,在《恶心》与《什么是文学》的哲学思想观点的变化,体现在介入说。

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不同的存在者组成了社会空间,在自我选择的同时也应该具备相应的责任,对此萨特提出了介入说。

在《恶心》的结尾“但是,到了一定的时间,书将会写成,它将在我后面,他的些许微光亮会照着我的过去。

那时,通过他我也许会回忆自己的生活而不感到厌恶。

”萨特试图让主人翁在艺术中寻找自我救赎,通过艺术达到人与客观环境的协调。

但《恶心》是萨特参加战争前的作品主要从个体出发,战后萨特认为作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自由与正义进行书写,萨特的存在主义也被称之为介入说。

虽然介入说的思想主义体现在文艺论著《什么是文学》之中,但进过战争的洗礼,从《恶心》中的纯粹个人转变到《什么是文学》的社会主义,萨特的人道主义逐渐诞生。

介入说主要说的是“由个体转向社会,由美学转向政治,由懦弱性的退缩转向政治性的介入”,并提出作家写什么、作家为谁而写、作家的作品写给谁看的三个问题。

萨特“要求作者在实现社会自由的基础上行使存在本体论的自由,同时强调提出,没有他人的自由,个体自由是无法完全实现的”。

“让文学介入”更好的反映时代,并承担着世界责任,用介入的方式去关注人的存在。

通过对萨特哲学思想的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萨特被誉为“20世纪的良心”的缘由。

三、萨特的美学思想:想象论与自由论在西方古典美学中,最早使用想象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把想象看作一种思维方式;古罗马时期斐洛斯屈拉特最终研究想象与艺术创作;在西方古典时期还有很多美学家、文学家对想象进行研究,但总体理论价值不高并缺乏美学分析。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对想象的研究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提出了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说,萨特的想象论也继承与发展了康德的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说的相关内容;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提出想象是形象思维,是艺术创造的动力源泉,萨特在黑格尔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意象创造;对萨特有很大哲学影响的胡塞尔提出现象学体验的剩余与意向性理论,认为意识揭示了与本质无关的存在,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使事物呈现原本的样子。

萨特认为想象创造出了美,在想象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出人存在的价值,想象也是现在与未来沟通的一把钥匙。

《恶心》中主人翁一开始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应该实有的幸福,但是宇宙并不以我为中心所以产生了虚无的痛苦。

人无法永远生活在痛苦中,人渴求幸福。

人只好主动建构自我,然后人接受无意义,并开始庆祝无意义,主人翁在解构并进行建构中,寻求存在及其合理性。

通过文学想象更好的表达艺术创作者所传递的价值,使艺术形象更加生动化。

在萨特的想象论中,他主张依据胡塞尔现象学关于想象的相关理论,肯定了想象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萨特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想象看作一种特殊的意识现象进行分析,它属于一种主观的活动,具有非理想主义色彩。

想象对象并非是存在的,它具有随意性与非实在性,从这方面来看想象与虚无有着相应的联系,同时也体现出想象的不确定性与想象的自由性。

萨特说:“因为意识是可以想象的,它必须凭借自身的努力去回避世界,总之它必须是自由的。

”想象是非实体化的意识现象为“自为的存在”打下铺垫,肯定了人的意识是自由的,为存在先于本质、自由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尼采的自由就是创造论到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的性自由,再到杜威的多元论自由观,再到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论。

萨特的自由是存在本体论上的自由,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把自由赋予人类。

萨特的自由观从想象、介入和主体间性进行分析,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完全自由的,人会被异化。

萨特通过自由选择造就人的自由,这不仅只是未来精神上的自由还是存在的自由,真正的达到人的解放,把自由还给了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