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2010年03月06日星期六 21:07《十四条》的全称是《领导职责的十四条》。

这是戴明先生针对美国企业领导提出来的。

从美国各刊物所载原文看,无论是次序还是用语,都各有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在十多年的长时间里,戴明本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强调的缘故。

第一条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

为此,要投入和挖掘各种资源。

第二条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

第三条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第四条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

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对象。

第五条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

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第六条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

不只是培训现场操作者怎样干,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

第七条要有一个新的领导方式,不只是管,更重要的是帮,领导自己也要有个新风格。

第八条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

消除员工不敢提问题、提建议的恐惧心理。

第九条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

帮助从事研制开发、销售的人员多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第十条要有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蔻生产率的好办法。

不能只对他们喊口号、下指标。

第十一条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它们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十二条要把重大的责任从数量上转到质量上,要使员工都能感到他们的技艺和本领受到尊重。

第十三条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以使员工能够跟上原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机器设备的变化。

第十四条要在领导层内建立一种结构,推动全体员工都来参加经营管理的改革。

《领导职责的十四条》一. 树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久使命和愿景最高管理层不能仅仅看到短期目标,眼光要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方向去,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不断向这个目标努力。

“我们很容易埋首于解决今日错综复杂的问题中,面对这些挑战,让自己的效率越来越高”,戴明博士说。

但是他强调,如果没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公司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长胜者。

企业必须克服短期行为,以长远利益为重,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

他奉劝那些认真考虑未来的公司,一定要制定出一套长久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以使自己在业内站住脚跟。

二. 接受新的理念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这势必影响到消费习惯。

人的观念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说,一定要有新的质量观念,时刻对外界的变化做出积极地反映,不能容忍粗劣的原料,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要积极地倾听和了解客户的不满,客户们不会抱怨,只会流失,如果企业能做好这一点,一定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这对企业来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三. 质量不能仅依赖于产品的检验检验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次品挑出来,这是一种事后弥补的办法,浪费已经发生,不能有什么挽回。

那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来代替大量的检验呢?戴明博士指出:“ 质量不是来源于检验,而是来源于改进生产过程。

”要采用事前预防的方法,从一开始就将质量融入到产品中,以降低次品的发生率。

当然,这也不是说就要消除检验,进行一定程度的检验是必要的,他会让我们了解到目前的工作的进展程度,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取得控制图表上所需要的数据。

但是不能将产品的质量依赖于检验,产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四. 采购时不能仅依赖于价格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

如果质量非常低劣,价格即使便宜点也是不划算的,要立足于总成本的最低。

低价会导致供应商粗制滥造,买主也会因为质量太差而经常更换供应商,这会增加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寻找新供应商的费用加上以后的修理费用,总的成本还是很高的。

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

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互动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双向合作,使双方的公产相接,这对企业和供应商来讲都是有好处的。

五. 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戴明博士说:灭火不等于改进,当发现某些地方失控,采取一定的方法将误差消除,这并不是改进,只不过是将秤砣回到原来的状态。

改进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否则的话就会落后,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在企业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过程,公司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成员、每一活动、都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必须不断地改进,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一个企业应该时刻思考自己是否比前两年有进步了,顾客是否满意,销售的方法是否有成效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改进公司的状况。

六. 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我们经常听说,员工很多都是从其他同事身上学习或者是从工作手册上研究的,这是不对的。

工作人员的技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如技能不好,产品的质量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因此,作为管理者,要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

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戴明认为,只要成效的表现尚未进入统计控制的范围内,就有进步的空间,就应该继续培训。

七. 改善领导方式领导是管理阶层的工作。

工人工作做得不好时,很多领导都抱怨说员工的素质低,其实很多时候应该找领导自己的原因。

很多领导不但不能帮助下属把事情做好,反而还阻碍他们做事。

这样不但提高不了质量,还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戴明博士认为,员工做不好工作,大多都是由于领导安排不好,管理不好的原因。

领导人的职责就是帮助员工做好工作,他要为员工的未来的成败负责。

领导者要把下属的成功看作是自己的成功,积极为下属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员工没有做好事情时,不是他们才识不够,而是被放错了位置。

八. 驱走恐惧心理这一点的宗旨是使得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更有效率地工作。

恐惧所造成的损失是很惊人的。

许多员工害怕拿主意或者提问,即使在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或不明白对错的时候。

他们害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前途。

员工们不应该害怕设备受损,请求进一步的指示,或者是提醒上司注意各种干扰质量的问题。

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

当管理层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建立解决问题的机制时,员工对管理层建立了信心,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九. 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不论是研发、销售、生产,各个部门都应该通力合作,共同思考产品在使用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防患于未然。

当各个部门都很好时,并不代表整体最优。

设计人员常常设计出令工程人员头疼的产品,而工程人员往往被生产线上视为不受欢迎的人。

销售部为了提高销售量,不断的签订订单,而这些订单,生产部未必能够很好地生产。

很多人都在自己的部门表现得很好,但如果部门目标不合,就会有损整个公司的利益。

整体的最优需要各个部门的合作,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以解决在生产和服务中遇到的问题,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十. 取消对员工发出口号和目标有的公司口号很有想象力,如“零缺陷”、“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等,这些口号听起来很好,但是并不一定就能达到。

这并不是员工自己的原因,他们也愿意做好工作,但是原材料不好,生产设备不合适等原因无法让他们做好,这只会降低他们的士气。

因此说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必须废除,这只会带来员工的反感,对于提高生产率却没多大的用处。

许多品质的不好是制度或者是设备造成的,员工并无法左右。

应该为员工多提供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时候很多的问题都在于系统,一般员工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样的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十一. 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上,而非质量上,人们为了完成定额指标,可能会不顾质量地进行粗制滥造,这样定额的目标虽然实现了,但对公司确实没有一点好处。

按件计酬的工作就很不好,因此说,定额不可能从根本上改进工作。

在有些公司,员工因为生产的产品有瑕疵常会被扣钱。

但是这怎能完全责怪员工呢?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理想的工作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质量可以被接受,什么样的质量不可以被接受。

取消定额后员工可以自愿地积极地工作,管理者的能力也要不断地提高,这才更有利于组织的发展。

十二. 消除影响员工工作畅顺的因素大多数人都希望把工作做好,都为做好工作感到光荣,管理者不应该剥夺他们的这种权力。

有的员工抱怨,工作标准经常改变让他们无法适从,生产工具不方便而没有人对他们理会。

在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从来不给基层的员工任何权限,不依据他们的建议行事,这是不对的。

这些有碍于员工顺畅工作的障碍都应该消除。

管理者要充分地尊重员工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任何导致员工失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都必须消除。

十三. 建立严谨的教育及培训计划把人才招聘到企业里来是第一步,这些人才还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地进行自我改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质量和生产力的改善,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数目的改变,工作所需要的人数会减少,例如,检验员可能会减少。

因此所有员工都要不断接受再培训,以使他们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承担新的工作。

管理者要让员工明白,没有人会因为生产力的提高而失去工作。

一切训练都应包括基本统计技巧的运用。

这个同第6点的区别在于,这一点是对员工的综合知识和素质的培训。

这样员工的工作才会更加安心。

十四. 动起来,不断地改进公司的所有成员,无论是总经理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参与到质量改进中。

1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Deming)(1900 - 1993)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

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他认为,"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

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率就会自动提高。

"1950年,戴明对日本工业振兴提出了"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好的质量占领市场"的战略思想。

八十年代初,他受命于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唐纳德·彼得森(Donald Peterson),来到底特律。

那时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日本竞争对手的冲击而"内出血",正步履维艰地挣扎出"Pinto"质量事故的厄运。

Pinto 事件是福特汽车公司在现在的轮胎质量事件之前的一次最大的质量事故。

戴明提出长期的生产程序改进方案、严格的生产纪律以及体制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