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的文人情怀
诗言志,歌永言。
诗词本身就是用来传达作者内心想法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边塞诗的解读,我们也能体会到边塞诗人们的精神世界。
1.舍我其谁的家国担当
唐朝是中国历史是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疆土辽阔,经济富足,军力强盛,民族众多。
一个繁荣的大唐需要士兵们的守护。
当时西域民族复杂,北方和南方的游牧势力都觊觎丝绸之路的商业利益,眼馋河西走廊的富饶,这些问题都给大唐带来了许多军事麻烦。
边塞诗人在诗中也有意无意地展示了自己的家国担当,表达自己不怕牺牲、只求国家安宁的民族气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都表达了作者不惧自身生死,只求为国出力。
即使是为国征战死在边疆,也是死得其所。
国家是我们的,当国家需要守护和士兵牺牲,我不去又有谁去?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则从另一个方面讲了诗人们的家国情怀。
作者只求效仿汉朝班超投笔从戎、前去边疆保卫国土,不愿意一辈子躲在书斋之中做个普通文人。
2.锐意进取、一往无前的勇气
边塞诗有大量内容展现了边疆的艰苦、寒冷、孤寂。
真真切切的战斗每次又都是以命相搏,即使是和平时的驻扎戍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远离家乡和亲人更是使得士兵们失去了精神慰藉。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奔赴边疆从军并不是好的选择,反而是一件折磨。
但是诗人
们的诗句表现的却不是悲伤与叹息,而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乐观豁达,而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勇气,而是"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轻松浪漫。
3.建功立业的壮志
盛唐边塞诗常常以汉朝比唐朝,频繁出现汉朝名将建立军功的典故,借以表达诗人们内心对功名的渴望。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就是作者渴望像汉朝将领那样征服西域立下万世军功。
古代皇帝为了纪念陪伴自身打下天下的功臣,经常建立阁楼悬挂功臣画像。
这也成为了边塞诗的典故。
"功成画麟阁"是许多诗人的毕生梦想。
麟阁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纪念西汉十一位功臣的阁楼,常常与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
诗人们频繁使用麟阁、凌烟阁来表达自己对军功的渴望,表达他们积极参与战争进而谋求获得政治仕途的功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