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历史文学研究论文2100字_陕西历史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陕西历史文学研究论文2100字_陕西历史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陕西历史文学研究论文2100字_陕西历史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陕西历史文学研究论文2100字(一):陕西乡土文学研究的范式探析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着辉煌的农耕文明与丰富的乡村经验,农民及与之相关的农村、农业问题至今仍然是国家的重要问题。

1920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最早提出"乡土文学"的概念。

中国现代文学实际上主要就是一种"现代性视野中的乡土经验"。

从鲁迅及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启蒙主义的乡村叙事,三十年代沈从文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书写,二三十年代叶紫、茅盾以及后来孙犁、赵树理、周立波等的革命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乡村书写,到八十年代后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路遥的《人生》、张炜的《古船》和早期贾平凹的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书写,以及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和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用人类学、民俗学现代的文化哲学、生命诗学来审视中国的乡土世界,中国乡土文学呈现出多样的书写形式与经验。

这样的乡土文学经验,其实也就是广义上的中国经验。

1.乡土研究的两种思路历史上我国曾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代宋应星的《开工天物》、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农业科技著作。

从现代文化的视野与现代方法论的角度关注乡土中国的有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乡土中国》(1948),许烺光的《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1 948)、林耀华的《金翼》(1940)、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1 945)、闫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 949-1999)》(2003)以及黄树民的《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乡村变革》(2002)等一批优秀的社会学著作,但远远不能记录中国乡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复杂现状。

我国至今仍然缺少现代意义上的对农村及农民日常生活进行全景研究的著作。

作家、文学评论家张柠的《土地的黄昏》以故乡江西张家村为原型,根据个人经验事实,用文学语言对农民日常生活进行微观描述,被视为一部乡土文化的"小百科",为正在消失的中国乡土世界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从文学文本出发,在《乡村与城市》(1973)中梳理了英国16-20世纪多部文学作品中"乡村"和"城市"的描写以及有关"乡村"和"城市"观点的发展变化,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联系起来,以城乡变迁勾勒出社会、历史的变迁,突出文学、文化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乡村与城市》、列斐伏尔和福柯推动的空间理论以及文化地理学、文学地理学的兴起提供了研究乡村与城市的新途径。

由于西方国家城市化程度较高,西方学者往往通过文学文本研究城市,乡村研究很少见。

国内学界也受到这一研究范式的影响,文学地理学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成为显学,国内研究非常注重文学的地域性,例如崔志远的《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新时期乡土小说论》(1998)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地域分布形态与地域文化特征。

2.陕西乡土文学研究陕西省有着深厚的乡土文学传统,因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当代作家柳青、王汶石、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冯积岐、高建群、方英文等通过《创业史》、《人生》、《秦腔》、《白鹿原》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品,为文坛呈现出陕北、关中及陕南各自不同的农村生活风貌,形成强有力的"秦地作家"群体。

李继凯的《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1996)从"三秦文化"影响作家文化心理的角度研究作家的创作。

梁璐的《当代陕西本土文学地理学研究》(2006)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陕西本土作家及作品的空间组合与地域分布规律,探索文学与地理学的结合点。

刘宁的《当代陕西作家与秦地传统文化研究:以柳青、陈忠实和贾平凹为中心》(2014)则选择柳青、陈忠实和贾平凹三位代表性的作家,探讨当代陕西作家与秦地传统文化的渊源。

这些学者分别从文化、地理、历史等视角讨论陕西地域与作家之间的关系,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表明对陕西文学的研究上还有许多值得拓展的空间。

作品研究以作家贾平凹和陈忠实为例。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展现乡土文化的形态与精神,思考乡土文化的意义及其命运。

韩鲁华、李云雷、程华、黄轶等认为他的作品立足于现实主义乡土叙事和底层叙事;黄平、赵德利、刘宁等分析作品乡土叙事的历史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李静从空间结构讨论农村的空间权力;王小侠、杨洁梅、许心宏和李勇等从意象的角度讨论乡土文化与生态伦理;张德军等则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婚俗、性、说唱、医药与禅宗等。

刚刚去世的陈忠实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白鹿原》自199 3年问世以来始终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社会、文化、女权诸方面对文本主题内涵的挖掘和评价上,近年来研究视角与方法趋于多样,如曹书文侧重讨论作品中的乡土家族文化,蒋丽与荣丹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其中的仪式形式,程光炜认为这是陕西人地方志的书写等。

学者们分别从文学批评、文化、地理、历史、叙事学和文学人类学等视角对作家的作品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然而,对这些作品中农民具体的日常生活的研究并不多见。

如果综合张柠与社会学家的微观研究和文学地理学研究两种方法,研究陕西乡土文学特有的农民的微观生活,以此突出陕西的地域特性,也不失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吧。

西历史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陈寅恪与历史社会文学研究法论文摘要: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术大师,他在文化的研究上打通了文史哲,从根本上分析历史现象,阐释历史原因,从而解释文学上的现象。

这种历史社会文学研究法对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陈寅恪研究法明代小说在中国近代的学术大师中陈寅恪是其中非常有特点的一位。

正如学界所说的,胡适是哲学家,俞平伯是文学家,王国维的优势在政治和理论,而陈寅恪却是历史学家。

与胡适在学术研究上主要采用考证的方法不同,陈寅恪是在文化的研究上打通了文史哲,从根本上分析历史现象,阐释历史原因,从而解释文学上的现象。

他将考证的方法与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打通了文学的内部与外部。

陈先生正是以这样的研究开辟了古代文学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陈寅恪用这种历史社会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对唐传奇的研究。

对唐传奇兴起原因的探讨一般认为“温卷”起了很大的作用。

陈先生亦引用赵彦卫《云麓漫钞》中的记载说明这一点。

但认为对唐传奇影响更大的是古文运动。

早期写传奇小说的人,如元稹等人都是古文运动的主将。

所谓的古文与小说是二者一也。

而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安史之乱有很大的关系,由安史之乱上推到了唐代前期河朔文化的兴起,河朔文化与唐代的种族分布又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就说明了唐传奇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是深入地指出了其兴起与唐代社会种族之间的关系。

具有文化研究的意味,同时加深了研究的深度。

陈先生的学生刘开荣在《唐代小说研究》一书中继承了他的这一研究方法。

目前学界,陈寅恪关于唐传奇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

其实,陈寅恪先生对学界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唐传奇的研究上,而是他的这种社会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成为了后世文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明代的小说研究中,这种社会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在《金瓶梅》成书时间与作者的考证上这种方法运用得最为充分。

著名的明史研究专家吴晗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写了三篇文章论述了《金瓶梅》的成书时间是在万历年间。

他的依据主要是,《金瓶梅》中有皇帝向太仆寺借马价银的细节。

历史上只有在万历十年以后,皇帝借用马价银的次数和数量越来越多,吴晗先生据此推测《金瓶梅》成书时间的上限是万历十年。

其次,根据小说中戏曲的演出情况,《金瓶梅》中的戏曲唱的都是海盐腔,而此唱腔在万历时期很盛行。

再次,根据历史上万历时期佛教的兴衰情况。

确定了《金瓶梅》成书于万历年间,吴晗先生以他深厚的历史功底与史实的证据使得万历说压倒了嘉靖说。

黄霖先生的《金瓶梅作者屠隆考》认为《金瓶梅》的成书时间在万历17年到万历24年之间。

黄先生认为《金瓶梅》的成书时间与两个壬辰年有关系。

一作者选择小说的开场时间是在壬辰年即政和三年。

二由于作者仓促成书,全书年月干支甚是混乱,独人物生肖从其壬辰年为立足点推算往往不误。

说明作者可能是从这一年开始创作的,因为用生活中同一干支来构思历史故事的发生和借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生肖年龄都比较方便。

黄先生更进一步由此推测《金瓶梅》的作者不可能是这时已故的李开先、薛应旗、冯为敏、和将死的王世贞、徐渭,尚年幼的沈德符、未出世的李渔。

并且认为笑笑生在抄《水浒传》时所作的改动,暴露了他习惯用吴语和对山东地理十分模糊情况,而且如果是山东人的话也没有必要在描写山东发生的事情时加入吴语。

并且在小说中存在着不符合山东口气的地描写。

所以作者应该是一个南方人,懂得北方的官话、方言和习俗,但又不是十分的熟悉。

黄先生发现了屠隆曾经用过笑笑先生的化名。

所以,推测《金瓶梅》的作者试屠隆。

黄霖先生对《金瓶梅》成书时间与作者的推测也是建立在社会与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亦是一种文化的阐释方式。

这种历史社会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明代小说史中也是常见的研究方法。

陈大康的《明代小说史》应该是典型的例子。

陈先生主张,当涉及某一作家作品或事件现象时,一般都应将它置于“竖”与“横”的交叉点上现实价值与意义。

所谓“竖”是指考察它所受先前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它对后来小说创作的推动作用;而所谓的“横”则是把握它与当时的小说创作以及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种横向考察时,小说与时代环境之间关系的考察也就是一种历史社会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只有将小说与它所产生的时代环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揭示它所具有的不同于前代小说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在《明代小说史》中陈先生提出了自宣德以下的7朝是通俗小说创作的萧条期,通俗小说在这一阶段中的创作竟是一片空白。

对这一特殊的小说史现象进行解释时论述了明初文学创作的概况与氛围,通过对明初诗文、戏曲与说书等文学样式发展状况的考察,说明在当时阴冷肃杀的环境与氛围中,整个文学的创作都步入了低谷,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文学样式的之一的小说自然也不能例外。

从文学创作的大背景上为小说创作的萧条进行了解释。

随后,从政治的角度解释了小说发展停滞的原因。

考察统治者对小说的具体态度。

明初统治者一方面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高压控制,同时又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