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导论(1)
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城市的特性。
2
城市的特性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1903年一篇著名的论文《大 都市与精神生活》中提出从规模、分工与货币经济 三个社会学参量来理解大都市的精神生活。在他看 来,由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疏离、孤独、 冷漠和充满理性算计是大都市区别于传统乡村社会 关系和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形象说明。
也有学者从社会文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人口 规模大、密度高,人口异质性强,社会分工复杂、 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 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 动性高,文化世俗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控制 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6
么么么么方面
Sds绝对是假的
城市的特性
11
Hale Waihona Puke 城市的特性城市的特性还在于它能提供安全的保障。希腊城 邦抵御外族入侵的功能在现时代已不可能重演, 奢望通过万里长城来保护帝国都城的时代也不复 存在,需要我们正视的,是不断上演的社会风险。 在一个后工业的和充满风险的社会中,人类最需 要的是祈求安全的保障,日益强化的社会福利制 度建设不能不说是对此某种程度的回应。
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网络系统” 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 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土地、 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5
城市的特性
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视为 城市的三大特征;密集性(人口密集,物质和资本 密集,文化密集)、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和 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城市更需要繁荣的商业经济。在商业高度发达的 现代社会,商业的激励作用更需要奠基于一个发 育成熟的中产阶级——他们是城市得以发展、壮 大和延续的社会基础。
12
即它们都具备“精神、政治和经济的特质”。
9
城市的特性
在远古时期,神圣源自位于城邦中心的宗教设施; 而在世俗化的今天,神圣则可能产生自高高耸立的建筑
和有灵感的文化设施。 与此同时,神圣之感也可能被爱国主义或敬畏感所替代。 最早的城市应安全防御而生,用以抵抗外族入侵或躲避
劫掠;而在当下,安全更多的是指“一个城市所能提供 的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包括安全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和政治结构”。 “仅有神圣和安全还不足以产生伟大的城市”,它之所 以可能,更多的依赖繁忙的商业运作所源源不断地提供 的财富,惟此才足以维系大规模人口长时期的生存需要。
美国学者奥沙利文(O’Sullivan)认为只有当大量的 厂商和家庭集中在相对较小的面积区域内时人类社 会才可能开展一整套密切相关的城市经济活动,所 以他将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作为经济城市的主要特 征;
3
城市的特性
沃思(Wirth)把规模大、人口稠密的永久 性聚居地、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具有异质性的 人群作为城市的重要社会特征。
10
城市的特性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集中载体。城市应人的需要而 建立,同时它又用更加创新和多样化的方式来更 好的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城市具有神圣性。在今天,虽然城市原先的宗教 意义有所衰落,作为都城和皇权代表的控制作用 已不如先前明显。但世俗化的世界仍然通过各种 仪式活动寻求上古时代某种神性的回归,以唤起 人类灵魂深处作为类属的某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生产力的区域集中 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生产力 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4
城市的特性
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一般性质, 非农业的土地利用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 市的社会性质,因而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 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 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导论
城市的特征、现状与问题; 有关城市研究的概貌; 城市社会研究的视野;
1
城市的特性
“城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为什么有城市?”、“是什么让城市如 此伟大?”、“城市的现状如何?”、“未来的城 市又当如何发展?”等设问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绕不 过的话题。
而这些话题要能够进一步铺展开,则首先需要求助 于对城市特性的把握,即城市相对于乡村而言所特 有的性质和的特有的品性。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心理的、文化 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面为我们多面向地 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来观看的话, 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 的认知,还不足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一 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老而又新颖的事物的 最本质特性。
8
城市的特性
科特金(Joel Kotkin)在对城市上下5000余 年发展史的梳理中发现,纵然这些城市相隔 千山万水、相距遥远千年,却有着惊人的相 似特征,那就是“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 规划的能力,以及商业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