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史九

汉语史九

《汉语史》第九讲音韵学基本概念一、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

•确切地说,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在汉语里,一个汉字通常就代表一个音节。

•汉语的音节通常可以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以外的其余部分,它又可细分为韵头(介音) 、韵腹(主要元音) 、韵尾。

•官guan,g是声母,uan是韵母。

韵母uan中,u是韵头,a是韵腹,n是韵尾。

•汉语的音节不一定全部具备“声、韵头、韵腹、韵尾、调”这五个部分,但韵腹和声调是任何一个汉语音节必具备。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开音节韵。

即没有任何辅音韵尾的韵。

•阳声韵:指以鼻音[-n][-m][―ng]收尾的韵。

•入声韵: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舒声韵、促声韵•舒声韵: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有元音、鼻音韵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

舒声韵读音可以延长。

•促声韵: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

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先秦汉语韵部29部(至战国增冬部达30部)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开口呼•普通话中能做韵头(介音)的只有/i,u,y/三个音位。

•齐齿呼:以/i/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合口呼:以/u/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撮口呼:以/y/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开口呼:没有韵头或主要元音不是/i、u、y/的韵。

•开、齐、合、撮四呼是汉语音位组合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洪音、细音•有时又把“开口”与“合口”合称洪音,“齐齿”与“撮口”合称细音。

•细音包含高元音[i]或[y];洪音没有。

•“开口”与“齐齿”都没有圆唇元音,有时合称为“开口”。

“合口”与“撮口”都有圆唇元音,有时合称“合口”。

•所以,“开口”与“合口”都有广义与狭义的意义。

二、声母•1、字母和纽•在传统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

•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如三十六字母。

•此外,还有“声类”。

•“声类”则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把反切上字系联类聚,就可以得到古汉语的声母。

•冬,都宗切(冬、都声母是一类);•都,当孤切(都、当声母也相同)•以此类推,就可以通过类聚而得汉字的声母。

•首先用“字母”来表示汉语声母的,是唐末的守温的“三十字母”。

•守温参照梵藏字母,创制三十字母,为宋人“三十六字母”的蓝本。

•敦煌所出唐人写本中有守温关于音韵学著作残卷《归三十字母例》(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守温韵学残卷》(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三十六字母里每个字,代表一种声母,比如冬、都、当等字,就是舌头音端母。

•三十六字母是中古音,大致与宋代的语音相符,验之隋末唐初的《切韵》音系,已多不合,与先秦的上古声母系统更多龃龉。

守温三十字母•唇音不芳並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宋人三十六字母明代“早梅诗”•到了明代,官话声母简化为二十个,与普通话类似,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浊音声母消失,疑、喻母分化到“影”、“泥”等母,但是“j、q、x”的团音还没有产生。

•明代二十声母可用“早梅诗”代表: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如下:•(0是指零声母,即“影”母这种没有声母的字)东d 风f 破p 早z 梅m向h 暖n 一0 枝zh 开k冰b 雪s 无v 人r 见g春ch 从c 天t 上sh 来l•到清初,声母系统已经与现代极为接近。

•“v”母并入零声母或者“f”声母;•产生了“j、q、x”,•但是,只是守温字母中的“见溪群晓匣”等声母的字在细音韵母(即韵头是i、y或者韵母本身是i、y)前面变为“j、q、x”。

•如“见”字,戏曲中称此类字为团音字;•团音: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

•即在i、y前念j、q、x的叫团音。

•守温字母中“精清从心邪”在细音前并未变成“j、q、x”,仍读“z、c、s”。

•如“箭、祭”等字,戏曲中称此类字为尖音字。

•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

•即在i、y前不念j、q、x,而念z、c、s的叫团音。

•约在清末,尖团字最终合流。

《广韵》简介•《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

•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宋以前韵书集大成者。

•为增广《切韵》而作。

•《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全书分206韵,其中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

•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

•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与206个“大韵”相对而言,後人也管它叫“纽”。

•全书共有3800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

•《广韵》的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是为当时作诗选字之用的。

•“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

•《广韵》把同韵字归在一起,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

•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

《广韵》的价值•《广韵》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保存了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完整而详细的资料。

•是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的桥梁和基础。

•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

《广韵》的体例•1.分卷。

•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分卷。

平声字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

•2.分韵。

•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韵做单位。

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韵。

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

•3.韵目。

•每个韵有一个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

一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4.韵次。

•韵的排列次序,一个韵之后接哪一个韵,一组韵后接哪一组韵,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相邻次的韵,韵母相近。

每个声调的韵都按先后次序标上一、二、三……数字,表明它的韵次。

•5.小韵。

•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字的数目。

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表字。

《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

•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

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广韵》的声母•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唐、宋间汉语语音的36个声母,但却不能代表《广韵》音系的声母。

•因为《广韵》的声韵系统是从隋唐韵书沿袭下来的。

研究《广韵》的声母得从《广韵》的反切上字归纳。

•清陈澧《切韵考》用系联法,分析《广韵》的声类和韵类。

陈澧系联法的理论原则•陈澧确立的系联反切上下字的基本原则有四个:•一是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一定是双声;•二是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必定是叠韵;•三是凡两个反切上字同类的,反切下字必定不同类(因为如果同类,就应该是同音字而不必分成另一小韵);•四是凡两个反切下字同类的,反切上字必定不同类。

陈澧系联法的具体条例•归纳反切上下字的具体条例有三个:同用、互用、递用。

•同用: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反切上字同用一个“都”字,无疑为同声类。

•互用: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都”互为反切上字,无疑为同声类。

•递用: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冬”、“都”、“当”递用为反切上字,应为同声类。

补充条例:两个“变例”•一是在反切上字时,有的反切上字明明是同类,却与同用、互用、递用系联不起来。

就把《广韵》中此字下收的“又音”系联。

•一东:冻,德红切,又都贡切•二送:冻,多贡切•都贡、多贡同韵,故“都”、“多”二字实为一类。

•二是在系联反切上下字时,有的反切下字实为同类,却无由系联者,据“四声相承”情况定其韵母的分合。

陈澧的结论•声类结论:•陈澧用系联法,把452个反切上字归为40声类。

•声类,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它还不等于声母,一个声母有时可分成两个声类,这是因为反切下字中包括有介音(即“等”),有些声母不能与i 、u、ü某个介音结合。

如:•见[k] 有“古、公、过”等和“居、举、九”等两个声类。

•陈澧作《切韵考》,首先考究《广韵》的声类,实际上就是研究《广韵》的声母。

他用系联的方法,从反切上字考得《广韵》共有40声类。

即36字母再加上照、穿、床、审、喻中分出的庄、初、神、山、于5字用,而把明、微2母合在一起。

•一般音韵学家认为明、微还应分开,所以称41声类。

•1931年白涤洲考定《广韵》的声纽为47类。

•高本汉也主张47声类说。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 )•瑞典汉学家。

他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讨古今汉语语音的演变。

著《中国音韵学研究》、《汉语词族》等,他的学术研究最重大的贡献是对古汉语语音系统的构拟。

•后来,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从审音的角度,参用统计法或系联法各得出《广韵》有51个声类的结论。

《广韵》反切上字表•一、见[全清]:•1、古公过各格兼姑佳诡乖•2、居举九俱纪几规吉•二、溪[次清]:•3、苦口康枯空恪牵谦楷客可•4、去丘区墟起躯羌绮钦倾窥诘祛岂曲卿弃乞《广韵》反切上字表•三、群[全浊]:•5、渠其巨求奇暨臼衢强具跪狂•四、疑[次浊]:•6、五吾研吴俄•7、鱼语牛宜虞疑拟愚遇危玉•五、晓[次清]:•8、呼火荒虎海呵馨花•9、许虚香况兴休喜朽羲《广韵》反切上字表•六、匣[全浊]:•10、胡户下侯乎何黄护怀•11、(喻三)于王雨为羽云永有云筠薳韦洧荣•七、影[全清]:•12、乌伊一安烟鹥挹爱哀握•13、于乙衣央纡忆依忧谒委•八、喻四[次浊]:•14、以羊余余与弋夷予翼营移悦•九、知[全清]:•15、陟竹知张中猪征追卓珍迍《广韵》反切上字表•十、彻[次清]:•16、丑敕耻痴楮褚抽•十一、澄[全浊]:•17、直除丈宅持柱池迟治场伫驰坠•十二、照二(庄)[全清]:•18、侧庄阻邹簪仄争•十三、照三(章)[全清]:•19、之职章诸旨止脂征正占支煮《广韵》反切上字表•十四、穿二(初)[次清]:•20、初楚测叉刍厕创疮•十五、穿三(昌)[次清]:•21、昌尺充赤处叱•十六、床二(崇)[全浊]:•22、士仕锄鉏床鶵雏查助豺崇崱俟•十七、床三(船)[全浊]:•23、食神实乘《广韵》反切上字表•十八、审二(生)[全清]:•24、所山疎色数砂沙疏生史•十九、审三(书)[全清]:•25、式书失舒施伤识赏诗始试矢释商•二十、禅[全浊]:•26、市是时常承视署殊氏寔臣殖植尝蜀成《广韵》反切上字表•二十一、日[次浊]:•27、而如人汝仍儿耳儒•二十二、泥[次浊]:•28、奴乃那诺内妳•(娘)29、女尼拏秾•二十三、来[次浊]:•30、卢郎落鲁来洛勒赖练•31、力良吕里林离连缕《广韵》反切上字表•二十四、端[全清]:•32、都丁多当得德冬•二十五、透[次清]:•33、他吐土托汤天通台•二十六、定[全浊]:•34、徒杜特度唐同陀堂《广韵》反切上字表•二十七、精[全清]:•35、作则祖臧借•36、子即将姊资遵兹醉锉•二十八、清[次清]:•37、仓千苍麤采青麁•38、七此亲醋迁取雌•二十九、从[全浊]:•39、昨徂才在藏前•40、疾慈秦自渐匠情《广韵》反切上字表•三十、心[全清]:•41、苏先桑素速•42、息相私思斯胥虽辛须写悉司•三十一、邪[全浊]:•43、徐似祥辝辞详寺随旬夕•三十二、帮[全清]:•44、博北布补边伯百巴•(非)45、方甫府必彼卑兵陂幷分笔畀鄙封晡《广韵》反切上字表•三十三、滂[次清]:•46、普匹滂譬•(敷)47、芳敷抚孚披丕妃峰拂•三十四、并[全浊]:•48、蒲薄傍步部白裴捕•(奉)49、符扶房皮毗防平婢便附缚浮冯父弼•三十五、明[次浊]:•50、莫模谟慕母摸•(微)51、武亡弥无文眉靡明美绵巫望《广韵》韵类结论•陈澧用系联法,把1200多个反切下字系联为311个韵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