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
• (一)要注意分辨两个连用的音节是两 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双音词,不要把两个 单音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
• (二)要注意分辨两个连用的音节什么 情况下是两个单音词,什么情况下是一 个双音词。
•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 国策·齐策》)
• (2)于是相如前进缶。(《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
• 第二,词义相同、相关或相反相对。 • 1、词义相同:实同一词;同义词 • 2、相关:如:(1)凡藉物成事,所藉之物就是工具。
例如:右,右手;佑,用右手帮助人。(2)对象。例 如:鱼,鱼类;渔,捕鱼。(3)性质,作用。例如: 卑,卑贱;婢,卑贱的妇女。(4)共性。例如:崖, 山边;涯,水边。(5)特指。例如:献,进献;享, 以祭品进献给神。(6)行为者,受事者。例如:沽, 买卖;贾,买卖人。(7)抽象。例如:寤,睡醒;悟, 觉醒。(8)因果。例如:知,知识;智,多知。(9) 现象。例如:伏,趴倒;服,降服。(10)原料。例 如:屋,用帷幄做成的住所;帷,帷幄。(11)比喻, 委婉语。例如:趾,脚;址,地基,墙角。(12)形 似。例如:井,水井;阱,陷阱。(13)数目。例如: 四,数目;驷,一乘为驷,四马的集体。(14)色彩。 例如:皓,白;缟,白缯。(15)使动。例如:入, 进入;纳,使入。
夭》)
2.联绵词 • 联绵词是由两个不同音节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Biblioteka 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 个意义的词。
• 联绵词的特点: • (1)不可分割。
• 联绵词不能拆开来解释,不能按照书写 它的单字的意义理解。
• (2)写法不固定。
根据联绵词两个音节在语音形式上的联系, 可以有四种形式:
• 1.双声联绵词 • 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
• (15)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白头吟》)
• 三类是变义复词。 • 如口舌、方圆、骨肉、眉目、尺寸、风浪、笔
墨、反正、矛盾、始终之类。这类合成词,是 由两个具体意义不同而义类相同的词根组成。 两个词根结合之后产生新的意义,而不是两个 词根意义的简单相加。 • “骨”与“肉”的具体意义不同,但都是人体 的一部分,属于同一义类,组合成新词“骨肉” 之后,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 《战国策·赵策》:“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 也。”“寻”与“常”的具体意义不同,八尺 为“寻”,倍寻为“常”,但它们都是古代的 长度单位,属于同一义类,结合成新词“寻常” 之后,就产生了“平常”义。如刘禹锡《乌衣 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所谓同义,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 义一定都相同,只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有一个相同 的义位,它们就是同义词。广义的同义词包括等义词和 近义词。 • 所谓等义词,即意义完全等同的词。例如: • (1)安能辛苦今日之甲,利益后世之乙乎?(《颜氏 家训·归心》) • (2)慈兄鞠养,苦辛备至。(《颜氏家训·序致》)
二、复音词
复音词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
(一)复音的单纯词
1.叠音词
•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主 要功能是摹拟声音,描绘状貌。
• 如:(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
雎》)
•
(2)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兵车行》)
•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
• “(一个国家)要越过另一个国家,在 遥远的土地上开辟自己的边邑,您会懂 得这是很难办到的。您何必灭掉郑国来 扩大邻国的疆域呢?邻国的实力增强了, 就等于贵国的势力削弱了。”
古代汉语单音词的特点
• (1)多义性
• 古代一个单音词往往兼有好几个义项。如 “贰”,其常见义项有“副的、匹敌、辅佐、 重复、不专一、两属、变异、‘二’的大写” 等,其中多数义项现代汉语里都不用了。又如 “兵”在《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中指兵器,在《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 质,兵乃出”中指军队,在《左传·隐公四年》 “夫兵,犹火也”中指战争。在阅读古文时, 这些词需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和地位来确定 它的意义。
• 拾遗、摄政、执事、败绩、知府。
• (4)补充式。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 根,以前一词根的意义为主。例如:
• 束缚、匡正、平定、扰乱、击破。
• (5)并列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 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具体 可分为三类:
• 一类是同义复词,如焚烧、问遗、逃亡、 珍宝、技巧、疾病、断绝、罪过、声音、 膏腴之类。这类合成词,两个词根的意 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例如 “技,巧也”,“巧,技也”。
第三节 单音词、复音词
• 一、单音词 •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 •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一般来说,古
书中一个字就是一个单音词。
•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为主,而复音词中双 音节词居多。
• 由单音词占多数逐步发展为以复音词 (主要是双音词)为主,这是汉语词汇 总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左传·僖公三十年》:“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
• (1)陈述式。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 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例如:
• 霜降、地震、日食、口吃、民主。 • (2)修饰式。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
词根,以后一词根的意义为主。例如: • 中国、百姓、天子、国君、兵法。
• (3)支配式。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 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 例如:
• (3)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 (《颜氏家训·文章》)
• (4)时俗如此,安能独违?(《颜氏家训·文 章》)
• 3、相反或相对 “美恶同辞”
• 《尔雅·释诂》:“治、肆、古,故也。 肆、故,今也。”郭璞注:“肆既为故, 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 反而兼通者。”又:“徂、在,存也。” 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 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 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二)同源词产生的原因
• 例如:水缺为决,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门缺 为阙。“决”、“玦”、“缺”、“阙”几个 词都以“残缺”这一词义特点为中心,它们皆 属月部,为叠韵,其中“决”、“玦”属见纽, “缺”、“阙”属溪纽,见溪为旁纽。由此可 见它们是一组同源词。
• 同源词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 第一,声音相同相近。以先秦古音为依 据 。所谓“音同音近”,是指同源词的 韵部、声母都相同或相近。如果只有韵 部相同,而声母相差很远,如“共”与 “同”,或者只有声母相同,而韵部相 差很远,如“当”与“对”,就只能是 同义词,而不能认为是同源词。
• (1)休祲: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且不辱使命》)
• “休”是吉兆,“祲”是凶兆,偏用 “祲”义。
(2)异同: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 《出师表》)异同,偏用“异”,而“同”陪 衬。
• (3)寒暑: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 朱》)“寒暑”指寒冷,偏用“寒”义。
• (2)灵活性
•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的用法相当灵活,这 和单音词义项多、引申情况复杂以及古 人表述特点、语境等原因密切相关。如 《左传·隐公元年》“厚将得众”,《左 传·僖公三十年》:“邻之厚,君之薄 也”,这两个“厚”既不指东西的厚薄, 也不指程度的深浅,而是指土地扩大, 势力增强。这就是根据特定的语境产生 的意义,它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 境来分析、判断,寻求其合理的解释。
• (1)今楚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战国策·楚策》)
• (2)韩,天下之咽喉。(《战国策·秦策》)
•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下》)
• (4)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
• (5)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汉 书·苏武传》)
• (6)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 章》)
• (7)尤善丹青,图写特妙。(《晋书·顾恺之传》)
• (8)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阮籍《咏怀诗》)
• (9)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三 连用的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析
• 连用的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析,是指当 两个音节连用时,这两个音节是两个单 音词还是一个复合双音词。
• (7)若仆大质已亏缺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 (8)意甚愠怒。(《史记·李将军列传》)
• (9)数通使相窥观。(《汉书·苏武传》)
• (10)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 表》)
• 二类是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说 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 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 陪衬。例如“国家”偏指“国”,而 “家”不表义。
• 第三,可以根据结构成分和词的类属来 区分。古代汉语两个连用在一起的单音 词或是“实词+实词”,或是“实词+虚 词”,或是“虚词+实词”,或是“虚词 +虚词”。
第四节 同源词
• (一)同源词是指一种语言内部由源词及其孳 生词、或同一来源的若干个孳生词构成的词语 类聚,这类词有源流相因或同出一源的族属关 系,因而声音和意义多相同相近或相关。
• 汉语同源词的产生,缘于汉语(特别是 上古汉语)语词的同源分化和孳衍。
• 同源分化是指由于语言的演变而造成的 语词分化,即一个词发生音变而产生出 另一个意义相同相近的新词。
• 同源孳衍是指由于词义的变化或者说某 个语音形式所指称的实体发生转移而造 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新词。
第五节 同义词与反义词
• 一 同义词及其产生的途径 • (一)同义词的涵义及其判定 • 同义词是指词汇中那些语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 (3)能产性
• 单音词义项多,每一个义项都有可能与 其他相关的单音词组成复音词,故其构 词能力显得很强。如“中”,其义项多 达数十个,常见者如“中等、中间、里 面”等,仅由这几个义项与其他单音词 构成的复音词就有数十个之多,如中人、 中品、中才、中士、中足、中女、中户、 中正、中古、中庸、中年、中心、中介、 中央、中心、中流、夜中、居中、国中、 城中、梦中、胸中、洞中、心中、意中、 杯中、闺中、眼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