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洲说课稿

亚洲说课稿

《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的自然环境》,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课程标准分析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运用图表说出亚洲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重点和难点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二、说教法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探究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小组合作竞赛学习。

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如长城、泰国景观、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请学生说出图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学生:中国、亚洲、日本??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亚洲。

讲授新课: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理清亚洲周围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熟悉亚洲的地理位置,为了掌握亚洲位置,课堂上我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分成若干组,并推选1人为组长,组长扮演亚洲,其它小组分别扮演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各自做介绍,说出自己的位置与亚洲的关系,同时读图,让学生形象地把握亚洲在大洲、大洋中所处的位置。

教师归纳: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相邻,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邻,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邻。

让学生结合活动3讨论为什么亚洲有世界第一大洲之称?教师归纳: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强调亚洲不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亚洲还有许多世界之最,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地理集锦。

因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6个地理区位。

学生活动:阅读亚洲地理分区图,认识亚洲6个地理分区,并从它们的名称上判断其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归纳:人们根据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6个区位。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亚洲地形图,首先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强调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和地形。

指导学生找出图中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河流、半岛等地理事物的名称及位置。

教师引导,找学生归纳亚洲地形地势的特点:亚洲地面起伏大,多高原和山地,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的地势特点对亚洲的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找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亚洲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全课总结:找学生谈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要求长话短说,用几句话加以概括。

课堂训练:指导学生做地理填充图册第1、2页。

设计思路: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的特点,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学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二:《亚洲与欧洲(二)》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亚洲与欧洲》第二部分。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亚洲与欧洲》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必修本第六章第一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内容,包括最重要的地理地形、气候。

本节课作为下学期的开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是运用上册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点,把这些知识平行迁移至同类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世界地理到区域地理的转折,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方式。

而对于大洲,特别是亚洲的认识,作为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新课标及考试所要求的。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本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地形及气候特点,并能用描述亚洲地形及气候特点的方法,来描述欧洲的地形及气候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特点,为以后其他大洲、地区、国家的后续学习作铺垫。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结合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描述亚洲的地形及气候的特点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及气候特点,并推广至欧洲的分析。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论述。

四、教法结合本校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基于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按照知识的逐步升华,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ppt及挂图等方式进行直观演示,使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点产生感性地最直接的认识,初步掌握知识点。

2、活动探究法:为了使这些直观的感性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我理解,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大一小的活动,包括“热身运动”(小)和“亚洲之旅”(大),使书本里枯燥的,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转为符合其自身认知规律及特点的实践,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要点。

3、集体讨论法:在课堂中预留时间供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通过头脑风暴,初步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同类型的问题(亚洲至欧洲的知识点平移),进一步固化学生的认知,并且能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究以及对知识点灵活运用的学习习惯。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广泛,我在教学上对一些旧的知识点会进行复习导入,再讲解新的知识点,而对于现阶段暂不要求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比如“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我会采取简单介绍,并不会深挖知识点,以免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五、学法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主要还是结合课前编写的教学案,让学生结合教学案完成“课前预习新课—课中完成任务—课后总结反馈”环节。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导入:(1)课前地理小趣闻分享,这是在每次上课前设置的环节,目的是预热学生的地理思维,增长学生的见识。

(2)复习旧知识:通过对上节课学过的知识(亚洲的概况)进行复习,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2、讲授新课(40分钟)(1)温故知新(一)(3分钟)在进入第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前,我会先对陆地五种常见的地理类型,用简单的归纳方式,向学生呈现。

(2)“热身运动”(5分钟)向每个小组发放用不同颜色制作的地理类型卡片,以教师的不同提问方式,学生答的方式,让学生牢记五种常见的地理类型。

(如:教师问:海拔在200米以下且地形平坦的地形是什么?学生回答:平原,并把代表平原的绿色卡片举起)(3)“亚洲之旅”(15分钟)①以30°n和80°e的地形剖面图作为基础,结合挂图,让7个组的学生们分别扮演7个地理事物(需要用到之前的地形卡片),按照自东向西、自南向北的顺序排成十字形,再由一个同学作为“导游”,“带领”全班同学做一次“亚洲之旅”。

②结合ppt及挂图,让台上的学生们作如下的演示:下蹲表示海拔2000米以下、腰间表示海拔2000~4000米,头顶表示4000米以上,让学生们把手中的卡片按照如上规则拿好,并让全班同学观察。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亚洲地形:中间高、四周低的一大特点。

(3)学习活动(一)(5分钟)经过刚才的活动,让同学们结合课本,以小组抢答的方式,总结出亚洲地形的其他特点,教师记录,最后归纳出亚洲地形的4个特点。

(4)温故知新(二)(3分钟)以ppt的形式呈现重要的气候类型。

(5)学习活动(二)(4分钟)回归到课本p7和图6-9,以小组内讨论的方式回答以下3个问题:a、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分别是哪几种?b、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c、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最后一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把课本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