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综述.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综述.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综述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治沙处土地沙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生态难题。

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

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防治土地沙化,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进程中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重大任务之一。

一、三北地区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我国西北大部、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简称三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据史料记载,除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戈壁外,历史上的三北大部分地区曾经水草丰盛,林木葱茂,经济文化繁荣。

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人口剧增,过度垦殖,超载过牧,兵燹战火频仍,乱砍滥伐肆虐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地区的林草植被惨遭毁灭性破坏,导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以风沙和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性灾难接踵而来,愈演愈烈,许多繁荣富庶之地变成了“不毛之地”。

生态与经济相互交织,双重贫困,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

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全部分布在三北地区,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年大风日数为20-100天,狂风流沙肆虐,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频发生,流沙掩埋农田、牧场、村镇,威胁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的安全,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吞噬宝贵的国土资源,缩小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上世纪中叶以来,三北地区的土地沙化呈现出扩展加速的态势。

据统计,在上世纪50-60年代,三北地区沙化土地扩展速度为年均1560平方公里,而到了70-80年代,年均扩展速度为21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则达到2646平方公里。

仅60-70年代的十年间,三北地区约有667万公顷土地沙化,有数以千计的水库变成了“沙库”。

内蒙古赤峰市从1958年到1975年,沙化土地增加了70多万公顷。

科尔沁至内蒙古固阳县的草原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过度开垦,沙化和受风危害的农田由50年代的13.7%扩大到70年代的27.7%。

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无情地吞噬着宝贵的土地资源,构成了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严重制约着农牧业发展。

据测算,沙区因风蚀沙化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氮素和磷素高达5598万吨。

上世纪60-70年代,三北地区有1333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每年造成粮食损失高达300多万吨;有1000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而严重退化,载畜能力急剧下降。

在西北、东北一些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三刮四种”现象十分严重。

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1980年以前,每年播种农作物80万公顷,其中有27万公顷需要重播2-3遍。

──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袭击。

据科学观测表明,我国北方地区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特大沙尘暴,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8次,7O年代发生了13次,80年代发生了14次,90年代发生了23次。

1993年“5.5”强沙尘暴,席卷我国西北大部,沙尘暴过境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造成死亡(失踪)116人,使兰新线中断31小时,乌吉线中断4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亿元。

2000年春季波及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12次沙尘天气,出现时间之早、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实属罕见。

据卫星遥感监测,沙尘天气影响到我国11个省(市、区),波及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加剧了农村贫困化程度,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沙化造成农业生产一直低而不稳,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据统计,在上世纪60—70年代,三北地区的风沙区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贫困县。

在1950-1977年的28年中,陕、甘、宁、青四省净调入粮食74亿斤。

1976年,黄河中游115个县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仅39元。

流沙对交通、水利等设施安全也造成严重威胁。

内蒙古乌达至吉兰泰的铁路,仅1977年就因流沙阻塞造成脱轨或被迫停车797次,平均每天2.16次。

风沙危害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1977年,三北地区有林地面积仅为2314万公顷,占全国的10.7%,活立木总蓄积为7.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2%,森林覆盖率仅为5.05%,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面对三北地区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从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并明确赋予工程建设防沙治沙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三北工程建设顺利向前推进,截止目前,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近2600万公顷,为我国土地荒漠化由扩张转向缩减做出了突出贡献。

──遏制了土地沙化扩展趋势,拓宽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从东部黑龙江到西部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营造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近500万公顷,工程区内2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有1000多万公顷过去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

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林草覆盖率分别达到29%和20%以上,率先实现了土地沙化的根本性逆转。

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表明,从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间,三北地区的陕、甘、宁、新、内蒙古5省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别净减少40925平方公里和7921平方公里。

土地荒漠化呈现出由昔日的“局部遏制、整体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建设了绿色屏障,保障了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河河套、河西走廊和新疆绿洲等风沙对农牧业生产危害严重区,已相继建成了跨区域、集中连片的农田防护林253万公顷,使三北地区1756万公顷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庇护,林网化程度达57%,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据统计,三北地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分别由1985年的125公斤/亩、0.6亿吨提高到2005年的309公斤/亩、1.6亿吨。

2005年全国产粮“十强县”全部在三北地区。

──开创了脱贫致富之路,缩小了东西部经济差距。

坚持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思想,不断创新防沙治沙思路,大力发展林沙产业,探索走出了一条“治沙”与“治穷”良性互动的路子。

在广大沙区营造薪炭林107万公顷,解决了600多万户农民的烧柴问题;营建灌木饲料林500多万公顷,为畜牧业提供了饲料资源。

与1985年相比,三北地区大小牲畜头数翻了近1番,达到了2.64亿头(只)。

甘肃省大力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在昔日的不毛之地上培育形成优质粮棉油、制种、养殖等七大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带动沙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

──弘扬了伟大的三北精神,提高了我国防沙治沙的国际地位。

三北工程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建设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被国际社会赞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工程建设者们在长期实践中凝聚形成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为主旋律的“三北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培育和造就的以石光银、牛玉琴、王有德等为代表的治沙英雄人物,是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真实写照。

三北工程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87年以来,先后有三北局、新疆和田、宁夏中卫等十几个单位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专门为三北工程建设开辟了专栏;2003年三北工程荣膺“世界上最大的造林工程”吉尼斯证书。

近些年来,先后有50多个国家的官员和专家、学者、新闻记者来我国考察、学习三北工程的防沙治沙,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防沙治沙的主体工程通过30多年的建设,三北工程不仅稳固和拓宽了沙区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了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国土生态安全,而且牢固树立起了在我国防沙治沙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推动我国防沙治沙的一项主体工程。

──从生态区位上来看,三北地区是我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

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全部分布在三北地区,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严重阻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三北地区有沙化土地1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85%。

这就决定了三北地区不仅是我国主要的沙源地,而且也是防沙治沙的主战场。

抓好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不仅关系三北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三北地区防沙治沙的推进力度直接影响着全国防沙治沙的整体进程,没有三北地区生态状况的根本改观,也就没有全国生态状况的彻底改善,抓好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是时代赋予三北工程的历史重任。

──从建设历程上来看,防沙治沙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永恒主题。

三北工程是当前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建设历程最长的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到2050年,历时73年,目前走过的28年仅仅是一个起步和探索阶段,是为未来的发展积累经验、丰富思路、奠定基础的阶段。

通过28年的建设,在一些重点治理区域有效地遏制了沙化土地扩展的势头,但三北地区土地整体沙化扩展的趋势尚未根本性扭转,沙化危害依然是三北地区的头号生态问题,防沙治沙任重而道远。

坚持不懈地抓好防沙治沙工作,遏制土地沙化扩展趋势,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不仅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而且也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

──从区域经济发展上来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促进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

土地沙化不仅是生态恶化之源,也是经济贫困之根。

以风沙为主的生态性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全国60%以上的贫困县和1/4的农村人口集中分布在三北地区的广大沙区,其人均农业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2%,为东部地区的1/5。

世纪之交,中央从统筹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高度,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并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两大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

只有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的生态面貌,才能改善区域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才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确保两大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大力推进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三北工程建设,加快防沙治沙,是促进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大基础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来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肩负着优化沙区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艰巨使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