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论文
话剧《茶馆》观后感
今年的戏剧鉴赏选修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馆》。
这是我第二次观看话剧版的《茶馆》,看完之后感触颇深。
那小小的茶馆经历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血雨腥风。
《茶馆》就是一部近现代史的生活大百科全书,也是一场人情世故的生活场景的回放,更是一个时代的屈辱的记忆。
茶馆,本是个彼此唠家常,谈天说地的地方,却在老舍的笔下折射出了一大社会问题。
老舍——这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了起来,有了更深的意义。
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作品的语言绽放出了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
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生活很清贫。
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
一位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同时也在自身的不懈努力下,老舍渐小有成就。
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他的生活境遇和经历更是深深影响着他。
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老舍先生的作品真实生动的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了每一个读者。
先生见到过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先生见过八年抗战的惨烈,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先生依然在用自己的纸笔激励着无数中国人。
一个国家的振兴与富强比什么都重要得多。
就像秦二爷说的,只有开工厂、办实业,国家才能富强。
只有国家富强了,百姓才能安康。
大概到了最后,先生也绝望了罢!于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秦二爷最
后绝望了,他眼睁睁看着自己二十年的心血被那些愚昧无知的大官老爷们糟蹋,他们把他的希望给毁了,看不到希望,他还有什么活头?看不到一点希望,大概就是如此的感觉吧!知识分子总是在大谈特谈救国、富国、强国,可是大官老爷们不跟你谈,你有什么办法。
当看不到一个民族一丁点未来的希望,那就只有选择永远的安息了!老舍先生写了一个《茶馆》,却把自己的一生给写进去了。
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
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
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
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
其三,子承父业。
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
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而客人的思想却是换包装不换内容。
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
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
合公司”。
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
《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各行各业的,各种结局。
可是无非一个结局,就是荒唐。
这部作品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真实写照。
老舍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