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脉这条耸立在欧洲南部的著名山脉,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东延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西南部,东止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
总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
长约1200千米,宽120~200千米,东宽西窄。
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山脉主干向西南方向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方向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3段。
西段西阿尔卑斯山从地中海岸,经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的西北部,到瑞士边境的大圣伯纳德山口附近,为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
在蓝天映衬下洁白如银的勃朗峰(4810米)是整个山脉的最高点,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界。
中段中阿尔卑斯山,介于大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
有马特峰(4479米)和蒙特罗莎峰( 4634米)。
东段东阿尔卑斯山在博登湖以东,海拔低于西、中两段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脉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早在1.8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北大西洋扩张,南面的非洲板块向北面推进,古地中海下面的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向上拱起,由此造成的非洲和欧洲间相对运动形成的阿尔卑斯山系,其构造既年轻又复杂。
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时形成一种褶皱与断层相结合的大型构造推覆体,使一些巨大岩体被掀起移动数十千米,覆盖在其他岩体之上,形成了大型水平状的平卧褶皱。
西阿尔卑斯山是这种推覆体构造的典型。
更新世时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
山区为厚达1公里的冰盖所覆,除少数高峰突出冰面构成岛状山峰外,各种类型冰川地貌都很发育,冰蚀地貌尤其典型,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锋尖锐,挺拔峻峭,并有许多冰蚀崖、U形谷、冰斗、悬谷、冰蚀湖等以及冰碛地貌广泛分布。
现在还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其中以中阿尔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莱奇冰川最大,长约22.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阿尔卑斯山除了主山系外,还有四条支脉伸向中南欧各地:向西一条伸进伊比利亚半岛,称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一条为亚平宁山脉,它构成了亚平宁半岛的主脊;东南一条称迪纳拉山脉,它纵贯整个巴尔干半岛的西侧,并伸入地中海,经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直抵小亚细亚半岛;东北一条称喀尔巴阡山脉,它在东欧平原的南侧一连拐了两个大弯然后自保加利亚直临黑海之滨。
大约1.5亿年以前,现在的阿尔卑斯山区还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随后陆地逐渐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
整个山区的地壳至今还不稳定,地震频繁。
近百万年以来,欧洲经历了几次大冰期,阿尔卑斯山区形成了很典型的冰川地形,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锐,山区还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碛湖。
直到现在,阿尔卑斯山脉中还有10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达3 600平方公里,比欧洲国家卢森堡还要大。
地质阿尔卑斯山脉是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间涌现出来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约在中生代将近结束的7,000万年前开始的。
在中生代期间(2,45亿∼6,640万年前),河水将被侵蚀的物质冲刷并沉积在被称为特提斯海的广阔洋底,并在这里缓慢变成由石灰岩、黏土、页岩和沙岩组成的水平岩层。
在第三纪中期(约4,400万年前),非洲构造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构造板块碰撞,那些早先沉入特提斯海的深层岩石被挤压向结晶体的基岩及其周围而形成褶皱,这些深层岩石随同基岩升高至接近今日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
这些构造运动持续到900万年前才停止。
在整个第四纪期间,侵蚀的力量啃咬著这庞大的新近形成褶皱而被推挤上来的山脉,形成了今日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的大概轮廓。
在第四纪期间,地形进一步被阿尔卑斯冰川作用和被填满山谷并溢向平原而不断伸展的冰舌塑造成形。
如同圆形露天剧场似的凹地,宛如薄刀刨削过的刃岭,诸如马特峰(Matterhorn)、大格洛克纳山(Grossglockner)之类的巍峨山峰,皆从山顶上耸起形成;山谷被扩阔并加深成为一般的U字形,大瀑布从高出主谷底部数百呎的一些悬谷喷泻而出;修长而深不可测的湖泊给许多坚冰刨削后的山谷注满了水;融化的冰川沉积了大量的沙砾。
当冰离开山谷时,无论是对横向山谷或Z字形山谷都是重新向下切削。
迄今所有的河谷皆已被侵蚀成海拔大为低于周围的高山。
在白朗峰附近的阿尔沃河(Arve River)的河谷中,地形凹凸的差异达3,993公尺(13,100呎)以上。
所以冰川作用改变了自然环境︰谷地的气候比周围的高处温和得多,人类可深入山区建立居民点,交通便利了;由于冰碛沉积,土质也较为肥沃。
在现代,仍有严重的冰川侵蚀在继续。
在阿尔卑斯山脉中,仍有成千平方哩以上的冰川。
夏季从这些冰川融解而倾泻出来的水对于填补用于发电的水库是很重要的。
划分在阿尔卑斯山脉范围内,各地的高度和形态大不相同︰有主山脉周围低洼的前阿尔卑斯形成褶皱的沉积物,也有内阿尔卑斯结晶体地块。
从地中海到维也纳,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各段都有几个不同的小山脉。
西阿尔卑斯山脉,从海岸向北伸展,穿过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西北部,抵达瑞士的日内瓦湖和隆河河谷。
山脉的形态有︰地中海附近滨海阿尔卑斯山脉是低洼而干燥的石灰岩,法国韦尔东峡谷是深壑,默康托尔山(Mercantour Massif)是结晶体的山峰,白朗峰是冰川笼罩的圆丘(海拔4,807公尺〔15,771呎〕,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
从这段山脉发源的河流皆向西流入隆河或向东流入波河。
中阿尔卑斯山脉坐落在从瑞士-意大利边界上白朗峰以东的大圣伯纳山口(Great St. Bernard Pass)地区到科莫湖(Lake Co mo)以北的施普吕根山口(Splugen Pass)地区。
在这一段地域内,有一些特别且都是高达4,267公尺(14,000呎)的山峰,如杜富尔峰(Dufourspitze)、魏斯峰(Weisshorn, 高4,505公尺〔14,780呎〕)、马特峰、芬斯特拉峰(Finsteraarhorn, 高4,274公尺〔14, 022呎〕)。
此外,处在这一段地域之中的还有一些大的冰川湖︰南边的科莫湖、马焦雷湖(Lake Maggiore,波河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北边的图恩(Thun)湖,布里恩茨(Brienz)湖、琉森湖。
东阿尔卑斯山脉,包括有瑞士的拉蒂舍山脉、意大利的多洛米蒂山脉(Dolomites)、德国南部和奥地利西部的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意大利东北部和斯洛维尼亚北部的尤利安阿尔卑斯山脉(Julian Alps)。
德国的因(Inn)河、莱希(Lech)河、伊萨尔(Isar)河和奥地利的萨尔察赫(Salzach)河、恩斯(Enns)河皆流入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多瑙河,而奥地利的穆尔(Mur)河、德拉瓦(Drau)河和斯洛维尼亚的萨瓦(Sava)河皆注入阿尔卑斯山脉以东和东南的多瑙河。
在意大利境内东阿尔卑斯山脉范围内,加尔达湖(Lake Ga rda)注入波河,而阿迪杰(Adige)河、皮亚韦(Piave)河、塔利亚门托(Taliamento)河、伊松佐(Isonzo)河注入威尼斯湾。
在阿尔卑斯山脉范围内,地形起伏差距很大。
在白朗峰地块西部和以芬斯特拉峰为中心的地块都是原地结晶岩构成的最高的山头。
其他高山有白朗峰推覆体(包括魏斯峰〔14,780呎〕)和罗莎峰地块(Mon te Rosa Massif)推覆体,它们也是结晶岩构成的。
再向东为伯尔尼纳峰(Bernina Peak),它是超过4,000公尺(13,120呎)以上的最后一座山。
在奥地利的最高峰大格洛克纳峰仅有3,797公尺(1 2,457呎);德国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中最高峰楚格峰(Zugspit ze)仅2,962公尺(9,718呎);斯洛维尼亚和尤利安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点特里格拉夫(Triglav)峰仅2,864公尺(9,396呎)。
在西阿尔卑斯山脉范围内,有些最低洼的地区是位于隆河进入日内瓦湖的三角洲上,海拔372公尺(1,220呎)。
在威尼斯北边东阿尔卑斯山脉的山谷中,海拔仅约91公尺(300呎)的地方是屡见不鲜的。
气候阿尔卑斯山脉所处的位置,以及各山脉的海拔和方位大不相同,不仅使这些不同的小山脉之间,而且使某一特定小山脉范围内的气候极端不同。
由於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欧洲中部,它受到四大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西方流来大西洋比较温和的潮湿空气;从北欧下移有凉爽或寒冷的极地空气;大陆性气团控制著东部,冬季乾冷、夏季炎热;南边有温暖的地中海空气向北流动。
差别悬殊的气温和年降水量都与阿尔卑斯山脉的自然地理有关。
谷底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谷底较周围高地温暖而干燥。
海拔1,524公尺(5,000呎)以上的地方,冬季降水差不多全都是雪,一般雪深3∼10公尺(10∼33呎)或10公尺以上,在海拔2, 012公尺(6,600呎)处,积雪约从11月中旬延续到5月底,通常高山的山口被积雪封锁。
在地中海沿岸的山中,谷底的1月平均温度为-5∼4℃(23∼39℉),甚至高达8℃(46℉),7月平均温度为1 5∼24℃(59∼75℉)。
温度逆增很寻常,尤其在秋、冬季期间很常见;山谷常常是一连好几天布满了浓雾和呆滞沉闷的空气。
这些时候,在海拔1,006公尺(3,300呎)以上的地方可能要比低洼的谷底较温暖、较阳光明媚。
刮风可能在当天天气和当地小气候中发挥明显的作用。
焚风能持续2∼3天,风向视气旋的轨迹不同,可以是南-北向或北-南向。
这种焚风的气团,在其爬上山顶的过程中被冷却,这就带来降雨或降雪并延缓其冷却速度。
当这种比较干燥的空气在背风面降落时,空气由於压缩而按常速变暖,所以这时的空气比它开始向上流动时海拔高度相同之处的温度高一些。
在受到影响的地方,雪迅速地消失了。
雪崩是巨大的自然力之一;在11月末到6月初这段时间内,雪崩是经常出现的危险。
雪崩不仅会造成大面积的毁坏,而且由於它将大量岩石从山坡带到谷底,是侵蚀作用的重要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