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情点燃梦想在漫长而枯燥的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你是否感到力不从心?在日复一日、繁重琐碎的学习面前,你是否觉得劲头不足?想认真学习却又无法专心致志,“头悬梁,锥刺股”而成绩平平,这种学习状态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少的是——激情。
在激烈的考试竞争面前,一个没有激情的学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激情,是一种敢想敢做、昂扬向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激情,是促进潜能发挥的必要条件,是获得成功、创造辉煌成绩的源泉。
你需要用激情点燃你心中的梦想,激发、调动所有潜能用于每一天的学习。
梦想是进取的目标,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深深的企盼。
体验跌宕起伏的拼搏生活,走进心仪已久的大学,是我们高三学子的一个小小的梦想。
人类需要梦想,梦想让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因为有飞翔的梦想,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因为有光明的梦想,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因为有探索宇宙的梦想,加加林成为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的人……梦想让平凡的生活充满了激情,充满激情的梦想造就了无数的天才。
圆梦,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也是生命的真谛。
为了实现梦想,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人们坚持不懈地努力。
无论道路多么崎岖,他们都用激情追逐梦想,点燃梦想,最终走向成功。
激情是一种由衷的热爱。
贝多芬耳聋仍然创作不息,创作激情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写作激情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
贝利将最精彩的球永远定位于“下一个”,球场上的激情源于他对足球的无比热爱……激情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奖赏,你必须像最伟大的开拓者一样,将所拥有的梦想转化为为实现梦想而献身的激情,以此来发展和展现自己的才能。
”在微软公司,对于一名员工来说,激情就如同生命。
凭借激情,不仅能释放巨大的潜能,还能发展一种坚强的个性;凭借激情,把乏味的工作变得有趣,使自己充满活力;凭借激情,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理解你、支持你;凭借激情,获得提拔和重用,为自己赢得成长和发展的机遇……激情的火种要永埋心中,激情的火炬要永远燃烧。
激情能够载着梦想起航,激情能让你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高三备考之路是由无数片段和细节连接而成,前往目标的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低潮。
当你步入低谷、身心疲倦,感到希望渺茫而想放弃自己梦想的时候,请用激情点燃你的梦想。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经历了三次高考才走进北京大学;三次申请出国失败,却创办新东方帮助无数人实现了出国梦。
他说:“不要惧怕失败,即使被踩到泥土中,我们也不能甘心变成泥土,而要成为破土而出的鲜花。
永远不要失望,只要生命还在,在失败的废墟中依然可以长出希望的萌芽。
”他还告诫我们,生命有时如同一个广袤的沙漠,用你的激情打一眼深井,你就可以把它变成绿洲。
人生是一次长跑,校园是一方赛场。
只有坚持不懈、不断进取的人,才能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激情将给予你巨大的动力,让你干劲十足,勇往直前。
你一旦拥有了激情,眼睛将变得明澈,世界会五彩斑斓;你一旦拥有了激情,脸上挂着笑容,心里充满力量;你一旦拥有了激情,便能始终如一高质量地完成每一天的学习任务;你一旦拥有了激情,便有使不完的劲儿,让你精神饱满地在人生考场中立足和成长。
拥有一颗富有激情的心灵,让你有藐视一切困难的勇气,有“一览众山小”的眼界,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
法国作家沃韦纳戈曾说:“智慧的最大成就,也许要归功于激情。
”从现在开始,对你的学习倾注全部热情吧!拿出100%的激情来对待1%的事情,你会发现,原来每天平凡的高三生活竟是如此的充实而美好。
同学们,用激情的火焰去点燃你心中的梦想吧!关于高考志愿我想和你谈谈写在前面的话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率并不理想,再加上初次就业时薪水较低,导致社会上开始议论“读书无用论”。
然而,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高等教育的意义不应只是让人找到工作,有了谋生的饭碗,还应该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过得更加幸福。
当然,脑力劳动不一定比体力劳动高贵,有些白领的薪水没有优秀技术工人的工资高,那也是在常理之中。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预计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40%。
但是在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30%的当下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注定了高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是一个“指挥棒”和“独木桥”。
虽然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适龄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在减少,大学录取人数比例在不断提高,但高考的压力在短期内只能得到减缓,而不会消除。
尽管教育部门也在尝试改革大学入学考试的招考方式,已经有不少高校开始了自主招生的尝试;2011年自主招生中,北大领衔的“北约”PK清华挂帅的“华约”已不可避免,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考对普通同学的重要性。
俗语云,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嫁郎”和“入行”都是一门选择的艺术,高考志愿选择也是在“嫁郎”和“入行”之前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最重要的一个人生选择。
专业冷与热神马都是浮云高考志愿选择时,大学各专业的就业率始终是考生、家长和社会最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教育部门所公布的平均70%的就业率更是让学生家长更加担忧学生的志愿选择,“迫使”父母家人为每个高考学子选定一个所谓的“热门”专业,帮助他们在未来更好地实现就业。
如果说高考是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选拔,那么就业率是高考志愿填报的风向标。
这种逻辑很简单,但却实用,即冷门专业就是社会需求少,就业率低的(可能工资也低);热门专业就是就业率高的“好”专业。
高校似乎也在顺应这种逻辑,每次高考招生咨询都会叫上主管学生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耐心回答每个家长和考生有关就业率的问题;细心的家长甚至还会问许多相关的问题,如这个专业毕业去哪些单位?是不是国企?薪水有多少?我们很难对这种现象做一个价值判断,到底是好还是坏,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被无限放大。
如果从就业的角度来看,社会需求是一个现实的因素,也就是说市场决定了一个专业的冷热。
但是,我们选择专业志愿不应该跟着市场走。
这样的说法恐怕是要遭到大家的攻击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场全球金融危机让投资银行等金融公司倒闭或裁员,甚至波及对外贸易和实体的制造业,华尔街的金融人才都要重新找工作,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们更要发愁了。
几年前,如愿录取为经济管理、金融专业的同学肯定窃喜,因为一般人都认为他们拿到了通向一个好工作的入场券。
然而,这也只是一个表象,或者用流行语来说,这都是浮云。
虽然说市场行情对就业有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本人。
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多年,这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就业的竞争关键是个人综合实力的竞争,这不是一个专业冷和热能解决的问题。
正所谓一个“热到发烫”的专业也有同学找不到工作,再冷门的专业也有“牛人”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所以说,专业对就业的影响对不同个体而言,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有没有好工作取决于学生在大学四年做了什么,而不是取决于你读了什么专业。
更何况,很多公司企业录取大学生看重的并不是唯一的专业成绩或绩点(GPA),而是他们扎实的基本知识,良好的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快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比如,国际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著名跨国公司管理培训生招聘都是不限专业的,他们看重的就是大学生的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软技能,而不是你是否是会计、经济管理还是计算机专业,专业成绩是否都为A。
因此,无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专业对就业的影响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重要。
其次,我们的专业设置和市场是脱节的,前些年拼命招生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和法学等专业在当时可谓是“热”,现在再看看他们的平均就业率,你就会发现它们已经很“冷”了。
兴趣最给力既然我们无法预见变幻莫测的市场,所以不如抓住能让我们自己安心的真实体验。
高考志愿选择很重要,但它不是全部。
不管学习什么专业,我们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我们的生活。
我们在一生中要做许多选择,或大或小,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高考这次选择的重要性。
高考志愿只是一次选择,如别的选择一样,我们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不断权衡最终决定。
所以,如果只以某个专业当下的就业率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来决定确实是不明智。
既然不要以就业为导向来选择专业,那么到底以什么为导向呢?答案就是“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些将求学、工作和自己兴趣结合起来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职业咨询师在做职业规划时经常告诉大学生:人生应该择己所爱。
如何找到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呢?很多中学生埋头于书本,应付没完没了的测验和考试,让他们没有时间再继续中小学期间的兴趣爱好,甚至让他们自己忘记了:我擅长什么,我喜欢什么。
生涯规划或生涯心理辅导是探讨如何为人的一生的发展设计蓝图,为实现理想,走向成功提供阶梯。
(当然,这里的“成功”应当是一个多解。
)因此,生涯应当具有终身性、发展性、综合性等特点。
然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并没有给生涯教育足够的重视。
小学和中学并没有相关课程或课外活动来进行生涯教育,甚至多数大学也只是用就业指导来代替生涯规划,所以我们的高中生不知道选什么专业,大学生不知道找什么工作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何才能补上这一课呢?方法有很多,一是你可以选择专业的心理学量表定位自己的性格和兴趣。
比如说,专业的MBTI性格测试量表,在了解自己性格的基础上寻找一个匹配的专业。
MBTI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性格测试工具之一,它已经被翻译成近20种世界主要语言,每年的使用者多达200多万。
MBTI 向我们揭示了性格类型的多样性和由此导致的不同个体之间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性格类型深刻影响着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决策的动机、工作中的行事风格,乃至人际交往中的习惯与喜好;不同性格的人在相同的境遇中或者面对相同问题时往往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这很容易成为各种误解、矛盾的导火线,甚至引爆一场信任危机。
所以,学习和了解MBTI可以正确看待人与人的差异,因人而异地开展交流与沟通;能够在进行志愿选择时,结合个人不同的能力优势与局限,做到扬长避短,为最合适的人安排最合适的志愿。
在借助专业的测评工具时,最好到专业的机构进行这样的测试;其次,对测试结果要有个辩证地看待,测评后的解释和点评固然专业,但还要和自己的生活相结合,由被测者自己来确认最后的结果。
切不能盲目相信测试对自己产生误导作用。
方法之二,就是进行自我探索。
被誉为“职业辅导之父”的帕森斯认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涉及到三个主要的因素: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以及它们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匹配。
这个理论同样可以用到专业选择上来的。
由于前述的我们国内的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小学的缺失,导致我们的高中生对自己的兴趣、对专业和职业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
那么我们在高考前后能做的切实可行的就是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