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数学期检测质量分析

一年级数学期检测质量分析

一年级数学期末检测质量分析会一、试题评价一年级下册的期末检测试卷,它握住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命脉,以教材为主要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趣味性的命题原则,着重检测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试卷体现以下四个特点:1、注重基础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考试命题应凸显基础性。

而本次试卷就是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运算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整体难易适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较全面地检测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

2、点多面广。

从试卷的内容来看,试题覆盖面广,涵盖了本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综合考查了数的计算、读写、比较大小、认识钟表和人民币、找规律、统计以及解决问题等知识,各版块兼顾,知识搭配合理。

3、强调灵活性。

试卷共有三大题,题型有计算题,填空题,写一写,画一画,连线,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等,题型丰富多样,有一定的思维拓展,有效地考查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突出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在试卷中有不少试题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数学生活化这一思想。

总之,本次试卷注重了难易度的比重,既考虑到了大多数孩子,也照顾到了两头。

是师生们较为满意的一份试卷。

我们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成绩是比较理想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享学生成绩的两组数据。

二、学生成绩学生成绩总体情况分析。

主要从以下几个指标来看,全县一年级学生3581人,平均分88.92,及格率97.15%,优秀率61.71%,低分率0.92%。

从整体来看,优秀的学生在不断地增多,而低分的人数越来越少,说明我们在培优补差方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成效。

三、考试卷面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我会算。

(占28分)学生答题情况:本大题考查的知识是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混合计算。

经抽样(100份试卷)检查,学生得分情况如下:表中显示,抽查100人当中得满分有26人,占26%,52%的学生只挨扣1-2分,得到25-27分。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95%以上的学生对加减一步计算和加减混合计算基本过关,而5%的学生都是由于不掌握算理,计算能力欠佳而导致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错例:1、口算部分:35-30=25(5) 7+62=79(69) 26-10=6(16)得数总是多10或少10。

8+4=13(12) 69+7=75(74) 40-6=45(44)得数总是多1或少1。

6+24=84 前一个数的个位和后一个的十位进行相加。

错误原因:学生不掌握算理,对数的分成与组合掌握不牢。

出现这样的错误,可以看出都是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掌握不牢。

2、混合计算:错误率较高的为: 9+45-30 正确率65%34-8+40 正确率75%错例分析: 9+45-30=54 34-8+40=26 (只算第一步)9+45-30=60 65 75 34-8+40=105 74 (计算不过关)错误答案五花八门,说明部分学生对100以内混合加减法的计算不过关。

原因:学生不掌握算理,不理解两步计算的含义。

3、书写不规范导致丢分。

如写“6”像“0”,写“5”像“3”。

我们老师在评卷中,34-8+40=66 部分学生把“6”写成了“0”,“0”的头上有漏一点点,老师们很难辨别。

28+30=58 一题,部分学生把“5”写得像“3”,因此变成了错误答案38。

教学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1、夯实基础,回归理性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

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们低年级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低年级口算不仅要正确,还要有一定的速度,这就要求教师做口算训练的有心人。

如每天坚持10题的口算训练等等。

2、算法与算理和谐统一。

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是夯实学生基础的关键,也是计算教学的灵魂。

加减法教学的数学核心思想也是算理。

针对我们学生存在的问题,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和退位减法表进行识记;其次教师要用好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帮助理解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理解两步计算的含义,懂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如果做到了这两点,我想我们的学生在算理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缺失。

另外,针对学生书写的不规范,这与我们老师平时的要求是有关的。

学生书写的不规范应该不是考试时才出现的。

作为起始阶段的一年级教学,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材中日字格的要求,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好每一个阿拉伯数字,多写多练,直到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为止。

(二)我会填。

(占43分)学生答题情况:本大题主要检测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数的比较大小、找规律、图形与位置、认识近似数和认识时间等知识。

共有3小题,学生答题正确率为:(一)填一填。

正确率为88.84%;(二)把合适的答案圈出来。

正确率为87.5%;(三)写出相应的时刻。

正确率为69%。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典型的错误:1、看计数器把数写出来,错误率达10%。

写作:( 50 )错误答案:(五十)原因:对读书与写数概念模糊不清。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观察“读数”与“写数”的区别,如“读数”是学语文汉字,“写数”是写阿拉伯数字等,如果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区别的方法,这样学生的记忆就深刻了。

2、看计数器写数的组成。

十位上有2个珠子,个位有6个珠子。

填一填:()个十和()个一。

错例:( 20 )个十和( 6 )个一。

( 6 )个十和( 2 )个一。

原因:实质是反衬出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更不理解计数器上每一颗珠子表示的含义,才导致学生的思维混乱。

3、第7小题:数一数有多少个正方体,错误率达20%。

错误答案为:有(5)个小正方体。

原因:数正方体时受正方形的影响,把四个正方体当四个正方体来数,四个正方形合起来又得一个,因而得到错误答案(5)个。

4、第7小题:补砖块。

错误率在47%。

错误的原因主要有:(1)不会动手数缺砖块的数量时将两个半块数成两块砖,因而较多地得出现答案为(6)块。

5、认识钟表(第三题:写出相应的时刻)错误率较高:错例:第①题 9:35写成7:50、10:35 分针、时针混淆如9:35分、 1:23分、 3:10分、9时35 。

书写不规范或不完整。

第②题正确答案为:1:23。

错误答案大多为:1:24、1:22。

原因是没有用尺子比划或将分针延长到相应的钟面小圆点,而是凭肉眼观察,结果视线偏了,学生总是多计1分或少计1分。

教学建议:针对以上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以下方面去改进:1、低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还比较差,平时教师应多钻研教材,加强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描一描,数一数。

例如第7题的数一数,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知道“数一数”在教学上的区分:①建立在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基础上的“数一数”,自然是数学具的个数,即个体的总数;②建立在已经抽象为平面几何图形的“数一数”,就应该是先数单个的有几个,再观察由两个或三个或四个合并为一个更大些的图形有几个,再将所有数得的数量加起来。

其次遇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题目时,必须要求学生利用作图工具动手画一画,再数一数。

例如第7题的补砖块。

空间想象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一定要在直观地基础上形成表象,才能逐渐向抽象转换。

因此动手操作必不可少。

2、认识时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有难度的,应该加强相关知识的教学。

教师要充分借助教学模具,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时间的认识能力。

(三)我会解决问题答题情况:错例分析:第1题:错解 24+7=31(条)原因:题意理解偏差。

由于学生不认真分析题意及数量关系,乱用算法,看到“一共”这个字眼就用加法计算。

第2题:错误率较高。

错误主要有:第1小题:看一看,填一填。

(1)35.00元=( 3 )元( 5 )角4.5元=( 4 )元( 50 )角或( 45 )元( 0 )角原因分析: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不牢固。

小圆点的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单位,其右边又表示什么,学生模糊不清。

这应该与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

老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用红色粉笔写“·”并告诉学生它的左边是元,右边是角和分,且多板书,这样学生才会印象更深刻。

第2小题:一个书包比一个牙刷贵多少钱?错解: 35元+3元=38元原因分析:不理解题意,学生识字少,不明白“贵”字的意思,乱用算法。

第4题:看条形统计图填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该题主要在第3个问题丢分,错误率达47%。

题目:喜欢红色的比喜欢黄色的少多少人?错误类型:(1)错解:14-9、14-7。

原因分析:学生看不懂统计图,提取图中的信息错误。

题目中要求用喜欢红色和喜欢黄色的人数进行比较,而错解中的14表示的是喜欢白色的人数,7表示的是喜欢蓝色的人数。

由于学生提取了错误的信息导致列式的错误。

由此可见,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不够牢固,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待于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