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起承转合 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

起承转合 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


• 8.(5分)这两句诗巧妙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 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 ,后者清高,以此喻自己空有才学,却不能凌云展翅 ,占枝高鸣。(3分)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 ,视听结合,绘形绘声,传神逼真。(2分)
• 9.(6分)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仕途多 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 身却在异地作客,语直情真,强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 遇、羁旅思乡的情怀。(3分)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 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 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 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 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 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答诗案人:前前三三句句都叙在事叙抒事情抒,情后,一到句最写后景一。句以却景忽作然结宕,开寓一 情笔于,景离,情创入造景意:境秋,月含高蓄高无照限在。古老雄伟莽莽苍苍的长 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也许正因为情不可尽,诗 人才以“不尽尽之”。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 联想:是无边的乡愁,是杀敌立功的雄心,还是对于 战事的忧虑?难怪诗评家评价此句为“绝处生姿的一 笔”,而这一句也让我们领教了有“七绝圣手”之称 的王昌龄的写诗功力。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

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

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
实不对都使得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布局谋篇的一般方法。 2.能够初步从整体鉴赏诗歌,答题更精准无误。
概念介绍
诗词的结构谋篇又称章法。分成 “起”“承”“转”“合”四部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 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也写出了诗人 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长安秋望 赵嘏gǔ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一、“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可分兀起、 平起。平起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 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 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 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表达方式的转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虚实的转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意诗歌中的“遥知”“不知”“何 当”“何时”“若” “知有”
写作对象的转折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个人孤苦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 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
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个人孤苦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 衬
颔联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烟 波浩渺、浩荡气势,视野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 孤愁、国忧家恨做了铺垫。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是 “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因果、承 接、补充说明等关系。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
时,她在丛中笑。
不同的开篇,不同的基调。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 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 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登楼北望,看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 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陷于金人之手; ③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④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
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
点题,交代抒情时间地点,营造空灵清新意境,暗 含作者对山村生活的赞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进一步刻画雨后山景,一句写上景,一句写下景,一 句写视觉,一句写听觉。色柔声轻,令人神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由风光转为人事,表现山村生活的宁静安详 。由动而 静,以动衬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 8.这首诗的颔联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 有过的佳句,请简要赏析。(5分) • 9.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有什么作用?(6分)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哀乐的转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感官的转换
村行 (王禹偁 )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 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 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 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 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 水之舟矣。”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 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麻雀 (宋)王安石 一窝一窝又一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 员,饱食终日,贪污腐 败,反对变法,故把他 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



咏鸡鸣

(明)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三、“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 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 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 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 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 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 界更为阔大、旷远,为后面抒发老病孤愁之情做了有 力的铺垫。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前人评说,首句“凄清”二字“绝妙”,请简析其妙处。
“凄清”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 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凉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问: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转”一般在第三句,但也有特例
苏台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
由古到今、由盛到衰、由人到物、由叙事到描写
四、 妙“合”主旨
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淋漓尽致,感情强烈。
暗结:以景结情。 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 作用:①点明题旨,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②以 “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 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3分)
起——明点、暗示——情


承——正衬、反衬——情

转——突出、铺垫——情


合——直抒、间抒——情


综合练习:运用章法思维,分析下列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小斋即事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5分)补充说明。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 “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 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 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 直”“因局方”的句意。
扬抑的转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