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课总结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课总结

(3)层序(Sequence):
顶、底以不整合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为界,有成因联系的相对整合的地层序列。它由—系列体系域组成,并被认为是在全球海面升降曲线—下降拐点之间时间隔沉积的。
(4)副层序:由海泛面及其相当的面限定的,相对整合且成因上有联的岩层或岩层组序列(某些副层序可能与我们所说的基本层序相当)。
(1).脉动型(突变型),在两次脉动的岩体间形成一个1—2mm宽的较为清楚的接触界线。有时接触面两侧岩石成分或结构上发生突变,甚至在标本或薄片上可以被发现,但其接触变质现象并不很清楚。其标志为:
(1)沿接触带常有断续发育的伟晶岩包体或似伟晶岩带,其宽度常为几十厘米,其矿物的生长方向指向晚期岩体;(2)有时有接触带上出现火成砾岩带,早期者为角砾,晚期为胶结物,(3)晚期侵入体有时具冷凝边。
34.建立花岗岩类单元的标志
⑴基本一致的岩石成分(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特征)
①岩石化学成分、地球化学特征要基本相似(通过统计和作图的方法进行相似性对比);②通过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对比,划归同一个单元的所有侵入体都在造岩矿物相似,特征矿物(角闪岩,黑云母、其它标型矿物)以及矿物颗粒绝对和相对大小均有其相似性;
12.剖面小结的内容主要为:(1)工作概况;
(2)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3)剖面分层简述;
(4)剖面综合描述;
(5)主要收获和尚存在的地质问题
13.岩石地层单位可分为两类:即: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4.生物地层单位:
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和间隔带。
15.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
其中低水位体系域(LST)可划分为低水位扇(LSF)、低水位楔(LSW)和深切河谷充填物(ivf)。
各体系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主要岩相和形态几乎都是固定的。各体系域之间系如: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之间以海侵面(TS)为界,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之间有一过渡层段,即饥饿段(SS),饥饿段也称凝缩段(CS)或低速沉积层。饥饿段的中部有一最大海侵面(mfs),它将饥饿段分为上、下两部分。饥饿段上部属高水位体系域的底部;饥饿段下部属海侵体系域的顶部。最大海泛面才是高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域的水位体系域的岩层下超于该面之上。
3.“区调”的基本准则:
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区调”的五个程序(阶段),即:
⑴.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论证,
⑵.区调设计书的编写和审批。
⑶.野外填图及阶段性资料整理、野外资料验收。
⑷.最终资料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最终成果的评审。
⑸.最终成果的出版和“区调”原本档案汇交。
6.“区调”设计的五个基本程序:
即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收集和阅读各种资料、野外踏勘、实测剖面、设计书的编制。
7.出队前的准备工作:⑴资料的准备;⑵统一地质认识;⑶统一地质观察点的编号;⑷按设计书附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和各种地质体花纹、符号,代号等。
18.第I类型层序
Ⅰ的形成被认为是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时期形成的。沉积岸线坡折是陆棚上的一个位置,该位置的向陆一侧(方向),沉积表面处于或接近基准面,通常是海平面;而该位置的向海一侧(方向),沉积表面在海平面以下。这个位置大体上与三角洲河口砂坝的向海一端或与滨岸环境的上临滨一致。
10.野外资料验收:
包括⑴野外地质工作报告;⑵复印着色的地质清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⑶野外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各类原始资料;⑷已经取得的分析鉴定成果;⑸实物资料(包括重要化石标本、岩石标本);⑹部分过渡性资料:包括巳完成和待完成的各类地质卡片、登记表册;)⑺以上各种资料目录。
二、沉积岩区
11.沉积岩区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
⑵基本一致的岩石结构:
⑶基本一致的年龄值:(对复式岩体内各单元的侵入体年龄值,基本相同或相近的)
27.地层模型
地层模型是地层实体的组成、结构、时空存在状况的简化表达形式,是表现地层序列中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态、相互关系、时空分布规律和组成与结构变化的解释性模型。可以用区域岩石地层格架上代表性剖面模型来表示。
地层模型对于研究区进一步调查能起到检查作用、预测作用、指导作用,还可以解释本区的沉积环境与作用及速率、地质发展史和矿产分布规律等。
宇、界、系、统、阶。
16.年代地层划分研究方法
即生物地层法、同位素测年、年代地层综合研究。其中以生物地层法与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方法最为经济实用。
17.基本层序的概念:
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同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一般上下都有明显的沉积界面分开。
涌动侵入体成分和结构的快速过渡表现在,岩石成分中含角闪石→不含角闪石,含包体→不含包体;粒度的有序快速变化,斑晶大小和丰度的循序快速变化及颜色的快速变化。
32.建立花岗岩类单元的标志
⑴基本一致的岩石成分(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特征)
①岩石化学成分、地球化学特征要基本相似(通过统计和作图的方法进行相似性对比);②通过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对比,划归同一个单元的所有侵入体都在造岩矿物相似,特征矿物(角闪岩,黑云母、其它标型矿物)以及矿物颗粒绝对和相对大小均有其相似性;
(5)进积:沉积物由陆架向盆地迁移,称为进积。因进积作用造成的向盆地原始的地层层理为进积型层理;具有进积型层理的地层体是原始倾斜的,也可为具有进积型结构的地层体。
(6)加积(Aggradation):沉积中心不变,垂向堆积的沉积作用,称为加积。加积作用产生的层理是水平层理,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体可称为具有加积型结构的地层体。
是以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从我国的现实地质工作出发,以多重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识别特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填图,查明并具体表示其时空存在状况、纵横变化、以及与地质年代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区域地层模型;探讨和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2)涌动型(隐蔽型)接触:
涌动是在一个岩体内部,当有一些差异的组分之间出现差异性流动时,先贯入的侵入体虽已开始固结,但部分仍然保持液态的情况下,被后贯入的侵入体所侵入。
其特点:涌动侵入所形成的接触界线不明显,通常在1—2cm距离内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快速变化,而找不到很清楚的接触界面。但有时在接触带形成宽度不等的混染带。
三、花岗岩区
28 .归并花岗岩类超单元有哪些主要标志?
(1)空间上紧密相伴,
(2)时间上紧密相关
(3)成分上演化的亲缘关系.
(4)结构演化的规律性
(5)同位素特征的相似性
29.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
正式单位:超单元组合、超单元、单元;
非正式单位:侵入体;不具等级意义的单位:岩浆杂岩
31.脉动型与涌动型接触关系的区别及识别标志
在一个岩段或岩石区内,不同的深成岩体中各侵入体的岩石特征相似(岩石类型、成分、结构、矿物形态、包体的形态和数量、岩墙组合)而且侵入时代也基本相似的可是为同—个单元。划归同一个单元所有侵入体,在花岗岩侵入顺序中占据着同一个特定的位置,并具有特有的岩石学特征(特别是结构、构造)。
命名:地名+岩石名称+单元;如石湖峪二长花岗岩单元。地名+单元,如西后峪单元
(2)基本一致的岩石结构,
⑶基本一致的年龄值:(对复式岩体内各单元的侵入体年龄值,基本相同或相近的),
⑷所含包体的特征一致或相似:
⑸岩体中所赋存的脉岩组成一致;岩体的物理性质和矿化特征也基本相同。
32.建立花岗岩类单元的标志
⑴基本一致的岩石成分(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特征)
(1)岩石化学成分、地球化学特征要基本相似(通过统计和作图的方法进行相似性对比);(2)通过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对比,划归同一个单元的所有侵入体都在造岩矿物相似,特征矿物(角闪岩,黑云母、其它标型矿物)以及矿物颗粒绝对和相对大小均有其相似性;
(2).基本一致的岩石结构,
⑶.基本一致的年龄值:(对复式岩体内各单元的侵入体年龄值,基本相同或相近的),
⑷所含包体的特征一致或相似:
⑸岩体中所赋存的脉岩组成一致;岩体的物理性质和矿化特征也基本相同。
33.单元(Unit)
单元是岩石谱系单位中最基本的单位,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中的“组”,也是深成侵入岩区地质填图的基本单位。
所谓“基本”是相对于地层序列中的一定地层间隔而言。一定地层间隔往往由1~2种基本层序反复重现组成,它是地层单位最重要的实质性内容之一,是地层最基本最原始的结构。在研究地层序列的组成和结构时,以基本层序为描述单位既准确又方便。
基本层序的类型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中旋回性基本层序中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韵律性基本层序。
8.野外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
一般是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而以穿越路线为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⑴目测法:⑵.交绘法与目测法相结合:⑶间接定位法:⑷GPS定位法
9.野外填图阶段的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
是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整个填图阶段和野外工作结束后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按工作进度可分为:日常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资料整理。
(7)退积(Retrogradation):海侵期由于沉积中心向陆地迁移,造成沉积地层向陆后退超覆,称为退积。具有退积型结构的地层体均显示向下伏不整合超覆(或上超)的特点,其沉积的最大厚度出现在近陆地一侧而不在近盆地一侧。
(12)海侵体系域:为海平面低水位期以后的海侵期沉积在陆架上的体系域,由—系列后退的或退积的副层序组成。底界为低水位体系域之顶的第—要海侵面,顶界为饥饿段中的最大海泛面。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