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骆驼祥子学年论文

骆驼祥子学年论文

从《骆驼祥子》的多重悲剧论析看老舍的世界观内容摘要:《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外号“骆驼”名为祥子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通过对造成这一不幸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发现了作品中表现出的作者强烈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作者的一生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挖掘,我们不仅找出了其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更了解到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祥子老舍悲剧意识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众多作品,内容均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尤以城市贫民生活为主要写作内容。

其中《骆驼祥子》是作者决定抛开幽默而正正经经去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不仅表现了主人公祥子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同时也在揭示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

那么,主人公祥子悲剧的根源真的如老舍在文中末尾所说的那样:“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①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子的悲剧只是由于他个人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吗?当然不全是那样。

的确,祥子是个个人主义者,他的个人主义最终引导他走向了毁灭,但如果仔细探究和分析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实祥子最终走向悲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社会悲剧祥子是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他以饱满而富有活力的激情来到城市,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子以及过着属于自己独立的生活,他选择了不需要任何技巧而只需要体力的拉洋车作为自己的职业,于是祥子不断的拼来了命似的挣钱,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有了一辆自己的车子。

可是不到半年,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子,但祥子并为就此放弃自己的梦想,在第一次丢车后,为了急于多挣些钱,祥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舍下面子和其他车夫抢生意,不肯失去任何一次机会,他每天没命地拉车,拼命地攒钱,他仍然真诚地相信,只要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属于自己独立的生活,于是“他只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只管拉上买卖,不管别的,像一只饿疯的野兽,拉上就跑,他心中舒服一些,觉得只要老不站住脚,才能有买上车的希望,,有许多次,他抢上买卖就①吴怀斌曾广灿《老舍研究资料》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跑,背后跟着一片骂声,他不回口,低着头飞跑,心里说:我要不是为买车,绝不能①这么不要脸!”可即便是这样来之不易的积蓄却被孙侦探洗劫一空,祥子买车的梦想瞬间幻化为泡影,即使后来通过虎妞的积蓄再次有了属于自己的车,但好景不长,很快又不得不为虎妞难产办丧事而卖掉车子,而祥子的“三起三落”车子的得与失,难得不是由于社会的动荡、黑暗所造成的吗?在那个邪恶的社会里,我们能看到的只能是祥子连续不断的希望——失望——再希望——绝望的过程。

然而,那个黑暗、邪恶的社会不仅吹灭了祥子心中的理想之光,同时也在腐蚀者祥子的美好道德品质。

刚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祥子是很有生气的、充满进取精神的,他善良、勤劳、朴实、忠厚、富有同情心,他为老马祖孙俩花费了自己拼命赚来的钱。

可是社会的黑暗渗入到祥子的骨子里,在第一次丢车后,祥子的性格发生突变,他学会了不惜一切手段地去和其他车夫争夺生意,他为了钱告发阮明,他变得自私而又狭隘,可在与社会的较量中,祥子被彻底摧毁了,他性格中原来美好的一面被毁灭了,而这无疑是黑暗社会中的恶势力对祥子性格破坏,摧毁到无以加复的地步所造成的,犹如作品中一再出现的“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等警示性的语句,这些都一针见血地概括了作家对酿成祥子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在那非人的社会里,身为城市低层中的一员,无论你怎样奋斗、挣扎,无论你多么真诚、充满生机,这些都是徒劳的,他最终只会讲你毁灭,而祥子的悲剧便是那个旧社会的产物,它最好地诠释了当时的社会。

二、性格和奋斗方式的悲剧小说中祥子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倔强、好强而又固执的个性,也许正是由于祥子体面、要强、好梦想,因而他异常地倔强。

在与虎妞结婚后,虎妞有些积蓄,答应他买三五辆车子来,自己来开车行,坐在那里收车租,然而祥子毅然地不肯答应,祥子要做一个要强的人,他不希望依靠虎妞的经济实力来过一种所谓的闲适生活,他所想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来追求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

当虎妞要他到刘四爷那里敷衍敷衍,恢复并缓和刘四爷的感情,准备将来可搬回人和车厂去,继承车厂的财产时,他也一口否决,而正是他的要强而倔强的性格加剧了他与虎妞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了他们婚姻的更加不幸福。

除此之外,祥子的悲剧还变现为其存在的侥幸心理的性格,在失去第一辆洋车时,他原本完全可以避免这一不幸,由于他的侥幸好强心理,他为挣得更多的钱而甘冒风险,从而造成了他的第一次丢车,而这一次的丢车经①老舍《老舍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历同时也在加剧祥子的悲剧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祥子的悲剧自然离不开他个人的原因,祥子悲剧原因的产生,除了旧社会环境之外,还在于个体劳动者本身主观意志的弱点,祥子的失败是和他的个人奋斗方式分不开的。

祥子先前是个农民,后来进城成了一个洋车夫,由于祥子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窄的生活经历、性格本身的局限性和对事情肤① 浅的认识,使他不能对当时黑暗的、罪恶的和病态的社会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祥子不管别人,他只关心自己的车子,他认为“只要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栓车人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②”,正因为如此,祥子迫切地希望能早日改善自己的生活地位,然而他却不知道如何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他更不知道如何倡导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进行奋斗,而仅仅是幻想着凭借个人的努力与奋斗成为生活的主人,于是他开始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和别的车夫抢生意,然而殊不知,这种个人的、利己的奋斗方式却恰恰拉大了与其他车夫们之间的隔阂和距离,这使原本就沉默寡言的祥子更加孤立无援了。

他只能单独地在黑暗中去摸索个人的道路。

因为“老舍认定,在一个病态社会里,要改变无产阶级的处境就得要集体行动,如果这个阶级有人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求发展,只徒然加速他自己的毁③灭而已”,正是祥子的这种不恰当的奋斗方式导致了最终没有获得幸福生活。

三、命运悲剧祥子的悲剧命运首先表现为其低下的社会地位。

祥子来自农村,是一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其卑微的出身地位便注定了祥子必须得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打击,同时也决定了祥子只能以受压迫、受欺凌的姿态存活在当下的社会之中,即使他拼了命的出卖自己最大的力气去拉车,然而却只能获得极少的报酬。

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可是竟被祥子遇上了,“谁都有办法,哪里都有缝子,只有祥子跑不了,因为他是个拉车的。

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④ 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击”. 正是祥子卑微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决定了任何打击都有可能而且可以任意落到他的头上,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特务或大兵都可以对祥子进行任何讹诈或掠夺,文中孙侦探曾经轻蔑地对祥子说:“把你放了象①徐思义《来自社会底层的控诉——“骆驼祥子”悲剧命运的多重意义》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09 年②老舍《老舍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年12 月③吴怀斌曾广灿《老舍研究资料》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P683④吴怀斌曾广灿《老舍研究资料》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P695放个屁;把你杀了象抹个臭虫!①”,这句话清晰地反映了祥子的卑微地位,更深刻地揭示了祥子命运的悲剧性所在。

其次表现为与虎妞的结合。

车厂主的女儿虎妞通过诱骗的方式将祥子引进自己的生活圈子,尽管祥子并不喜欢她,然而祥子经不起虎妞的诱骗,最终还是在其胁迫下结合了,在与虎妞的共同生活中,虎妞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强迫祥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然而作为有独立理想的祥子却拒绝虎妞的安排,他发出了“命是自己的,却叫别人管着”不公平叹息,这加剧了他们婚姻的矛盾冲突。

然而祥子却是真心喜爱小福子的,由于无法承担小福子赖以为生的父亲和两个弟弟的生活,便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共同生活,与虎妞生活在一起打破了祥子的生活愿望和未能与心爱的小福子结合在一起以及小福子最后的死熄灭了祥子心中的最后一点光明,最后他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他认了命,他向命运屈服了,他开始走上了自甘堕落的道路。

同时还表现为祥子的不善于吸取教训。

当老马祖孙和小福子的父亲二强子即便有了属于自己的车子却也落得悲惨命运时,祥子没有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教训,当看到别人的不幸时,祥子注意的更多是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而没有寻找其共同的命运,即使自己已经一再受挫,他也从未想过从别人的失败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这些态度只能加速祥子的悲剧命运。

《骆驼祥子》是老舍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代表作品之一,然而我们从中却无处不在地体悟到作品中强烈的悲剧意识。

同时老舍也老说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中,有一段自白,看了使人惊心动魄、不寒而栗:“每逢看见一条癞狗,, 我就要问:你干嘛活着?你怎样活着?在这条狗东西身上我看见自己的影子,, 和这条狗一样,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是默默地感到一些迷惘,一些恐怖,一② 些不可形容的忧郁,,”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老舍的悲剧?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老舍前期小说创作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呢?悲剧意识往往源于人对现实生活悲剧性的体验和感知,通过对老舍本人的身世和人生经历进行深入的探究,我们寻找出了老舍小说中的那种沉郁苍凉悲剧意蕴的根源以及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悲观、消极的处世态度。

老舍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他出生在北京西城一个贫苦的满族人家里,父亲是一①吴怀斌曾广灿《老舍研究资料》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P695②阎焕东《老舍自叙》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年12 月P7名在皇城当差的普通旗兵,每月靠三两银铜的收入来维持全家的生活,尽管生活很艰辛,但全家还是感觉很幸福。

可是,在老舍出生后的第二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父亲为保卫皇城在抵抗侵略军的巷战中不幸受伤而死,这使本来就贫寒的家更是雪上加霜,父亲的死不仅给老舍的家人予以沉重的打击,而且给老舍的童年,乃至老舍的一生都蒙上了一个凄惨的、黑暗的阴影。

在小说《月牙儿》中老舍提到了关于“父亲”的死:“我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没有人招呼我,没人照顾得给我作晚饭,我晓得屋里的惨凄,因为大家说爸爸的病,, 可是我更感觉自己的悲惨,我冷,我饿,没人理我。

一直的我立到月牙儿落下去,什么也没有了,我不能哭。

可是我的哭声被妈妈的压下去;爸,不出声了,面上蒙了一块白布,再看看爸,可我不敢。

屋里只是那么点点地方,都被爸占去了,, ①”,老舍之所以能写出这潸然泪下的文字,正是因为作者在小的时候与《月牙儿》中的“我”有着相同的经历,父亲的死象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深深地扎根于老舍的记忆深处,它不仅是老舍苦难的开始,同时也是老舍悲剧意识的最初萌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