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9-6825(2008 29-0347-02浅谈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李晓琼摘要:在引入城市街头绿地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了其设计结构与形态理论, 阐述了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得出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形态, 还应包括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的结论。
关键词:城市街头绿地, 景观设计, 设计原则, 心理特征中图分类号:T U 985目前,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城市建筑日趋密集, 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城市街头绿地为了缓解城市远离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压力, 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 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趣味性, 保护和改善已有的城市生态环境格局应运而生。
因此, 城市街头绿地不仅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文献标识码:A效果, 从而达到美化市容市貌的目的, 同时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视觉上的美感。
人们同样还具有不喜欢雷同及追求就近布置的心理。
但是, 随着城市中主要构筑物建筑地方风格的削弱, 各城市面貌越来越趋于同一, 显得千篇一律, 缺乏自身的特色, 所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越发挑剔与追求这些街头绿地的特色。
另外, 我们还可以发现结合街头绿地使用功能, 以不同地域乡土植物为骨干树种, 根据不同的环境因子组成多种结构的植物群落, 结合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形成不同结构形式的城市街头绿地, 从而可以形成不同地域的城市特色。
至于就近布置的心理, 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使用的便利。
街头绿地可以做到点多面广, 均匀布局, 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开敞式、全天候接待, 真正满足人们对公共绿地的就近、随意及经常性的要求。
这些都属于大众的普遍心理特征, 可是城市里还生活着另外一些特殊人群, 主要是由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所组成。
这些弱势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和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缺乏针对他们的考虑, 而使他们的自由行为受到限制, 但是,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锻炼身体、社会交往等日常活动提出了要求。
而城市中1个~2个市级公园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这一需要。
因此, 在城市绿地规划中考虑到将其他的公园绿地(如街头小游园、绿化广场、带状绿地等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 进行均衡地布局, 形成一个可供全体市民方便使用的绿色休闲空间, 满足全体市民休憩、游览、娱乐、健身等休闲活动的需求。
最主要的是特别适用于老、弱、病、残、幼以及游览时间较短的游人, 从心理上彻底摆脱了公园的那种高度理性化, 表现出开放、自然与尊重。
因而街头绿地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方便求得生存。
1 城市街头绿地的概念如今, 街头绿地的定义涵概很多种, 有的资料把街头绿地定义为道路红线以外、沿街布置面积不大的开放性公共绿地。
转盘、花园、广场均为街头绿地, 其主要功能是装饰街景, 美化城市,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并为游人及附近居民提供游憩、娱乐场所。
也有资料定义街头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部分, 是街道绿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街头绿地均沿街道而设, 面积较小, 从数百平方米至1hm 2左右不等。
由于这些沿街, 有少量游憩设施的小绿地, 常常布置成花园的形式, 所以又称为小游园街头游园 , 或街头休息绿地。
根据用地面积大小、所处位置及其功能, 街头绿地一般可分成装饰性绿地和供游人活动的街头休息绿地两大类。
但是, 对比现有关于公园和公共绿地的法规和标准, 主要不同点在于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公共绿地细分为公园和街头绿地 , 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则使用街旁游园和带状公园 , 并注明其曾用名街头绿地小游园 , 而且将其归属于公园类型之一(注:在规范的条文说明中称之为带状绿地 [2]。
街头绿地并不是公园 , 而是与公园并列的一种公共绿地 , 这是目前业内外都已习惯的说法。
但是, 从功能上看, 街头绿地与公园一样能够承担供公众户外游憩、观赏、娱乐的职能; 从用地性质上看, 街头绿地与公园一样同属于为公众服务的绿化用地; 从环境效果上看, 街头绿地与公园一样可以营造出优美的游憩境域。
两者之间的差异为:1 在用地规模上, 街头绿地的规模往往小于公园 , 可开展的户外活动内容受一定的限制; 2 在经营管理上, 街头绿地以敞开式为主, 而公园一般采取以院墙围合的封闭式为主。
如前面提及的公园设计规范 , 即在街头绿地设计中执行的正是公园的设计规范。
[1]3 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原则3. 1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 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 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
在城市这类公共空间景观布局设计中, 除了要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行为心理特点, 还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求, 落实在休息区、座椅尺度、专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标识、专用公厕等细部设施的规划设计中, 使城市街头绿地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
2 心理学中的设计结构与形态理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
我们知道人们认识城市主要是通过路沿区节标这5个环节来实现。
其中路和节即是城市街道和城市广场。
因此, 城市中的街道和广场是人们感受城市面貌的重要场所。
广场和道路景观的好坏, 将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整个城市的认识。
绿化与空间布局良好的街头绿地和道路可以改善广场及道路环境, 提高景观收稿日期:2008-05-193. 2 体现文化景观文化是一个空间的精神内涵所在, 仅仅有形式和功能是不够的, 内涵才是一个作品的灵魂, 有内涵的作品能使其所在的公共开作者简介:李晓琼(1982- , 女, 硕士, 助教,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9测量文章编号:1009-6825(2008 29-0348-02基于小波分析法的GPS 周跳探测房永奇孙亚峰摘要:在G PS 测量中, 如何对载波相位观测值中的周跳进行探测和修复, 是精密定位数据处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概述了周跳的产生、定义及其来源, 介绍了不同周跳检测量的构成, 重点讨论了周跳检测的小波分析方法。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 相位观测值, 小波分析中图分类号:T U 198文献标识码:A发生跳跃。
周跳探测的原理是建立在粗差定位的基础上。
首先, 由观测数据组成适当的探测序列, 使得周跳在该探测序列中以粗差的形式表现出来; 然后, 检测该探测序列中的粗差, 确定周跳的位置和大小。
由于钟差的随机变化较大, 用非差相位观测量序列很难较1 周跳原理及其来源由于障碍物遮挡视线或无线电干扰等原因, 常引起卫星信号短时间失锁, 从而使相位观测值的整周数发生跳变, 这种现象称为周跳。
相位观测量的整周数是由相位变化率积分得出的, 而小数部分则是实际测量的, 因此, 周跳只会引起相位观测量整周数放空间成为吸引人的好去处, 寓教于乐是人们历来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灿烂, 任何带有人文主题的公共开放空间总是耐人寻味、使人流连忘返的, 是沉思冥想的好场所。
能够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 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在景观意象中, 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
在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规划中重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标志特征, 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的有力措施; 绿色植物也是丰富城市街头绿地景观的重要方法。
4 结语向往自然是人的天性, 城市中的居民渴望绿色, 渴望沐浴在阳光、森林、鲜花之中。
但现实能给予我们的却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喧嚣和快节奏的生活, 人们在都市内很难找到自然的气息, 更不容易找到想要停留的环境。
现实的矛盾决定了城市街头绿地的出现。
它不仅能够缓解城市远离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压力, 还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护和改善已有的城市生态环境格局。
如今, 城市街头绿地已逐渐成为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城市绿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 其作用之重要已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1] 陈岗. 南通市街头绿地设计简析[J].江苏绿化, 2000(2 :19. [2] 朱竹, 吴素琴. 北京市街头绿地调查[J].中国园林, 1995,11(1 :37-44.[3] 李金路, 赵锋, 徐波. 关于公共绿地与公园的讨论[J].中国园林, 2001(2 :6-10.[4]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 ]. 第2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5] 许浩.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6] 方晓玉, 李湛东. 城市绿地评价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J].山西建筑, 2007, 33(11 :18-19.3. 3 体现美学原则的运用街头绿地景观空间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景观体, 其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地形、植物、水体、建筑小品等一系列构筑物, 这些组成要素也是街头绿地的规划设计要素[5]。
它们之间既有着相互交揉的联系关系, 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组合关系, 这些要素都是围绕着设计长久依存的核心原则, 即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以及相关的比例、尺度、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其他美学原则, 强调点、线、面的运用手法。
这些街头绿地景观空间组成要素主要是通过材质与材质、色彩与色彩、造型与造型、质感与质感及材质、色彩、造型、质感之间的交错运用所体现的。
3. 4 体现生态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环境, 创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空间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一个城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用绿化创造高档次的城市街头公共生态空间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空气湿度、防风减尘、吸纳有害气体、减弱噪声等; 城市增加绿化覆盖面积, 减少裸露地面又是排除热岛效应或温室效应O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street green landLI Xiao -qiongAbstract:On the base of the intr oduction of the co ncept of urban street green land, it analyses its design structure and form theory , illustrates its desig n principle, and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street g reen land not only concludes the form of mater ial room but also t he mental environment, cultural envir onment and bi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urban street g reen land, landscape desig n, design pr inciple, mental feature收稿日期:2008-05-05作者简介:房永奇(1982- , 男, 助理工程师, 淮南矿业集团顾桥矿地质测量科, 安徽淮南 232151孙亚峰(1983- , 男, 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硕士研究生, 上海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