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

如:气候区、内流区、行政区、地形区等。

2、区域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线(模糊的和明确的)如:温带和亚热带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

2)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山西作为一个区域其优势是煤炭资源丰富;商业区其功能是进行商业活动。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如:沿河分布的城市,其空间结构是带状分布;平原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团块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4、区域的产业结构1)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4)区域产业结构的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为比重三次产业结构的结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5)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空间)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时间)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发展时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后工业化发展时期(区域发展后期)——第三产业比重及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格局。

补充1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短缺,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稠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草原——一年分为感激和湿季,温带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落景象。

高山地区——水热随高度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补充2: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从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线路密度(小——大)、线路分布形式(线状、网络状)等角度分析。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3、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资源面临枯竭2)环境污染严重3)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产品竞争力不高4)就业矛盾突出5)经济体制落后4、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路1)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2)改进技术工艺,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3)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4)治理环境污染5)调整产业结构6)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较大支持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匹兹堡的发展历程1)在美国建国初期,美国处于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匹兹堡作为区域核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第一产业为主,虽然匹兹堡附近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和水资源及其便利的水陆交通,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发展钢铁工业。

2)工业化阶段,也是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随着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以及铁路的修建,钢铁业迅速发展。

匹兹堡作为早期的中心城市逐步发展,并涌现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城市,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

匹兹堡作为区域核心,去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区域内的其他地域。

与此同时,匹兹堡也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3)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由于资源衰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下降,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顿等新兴的工业中心崛起。

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水文状况、植被、土壤等)、经济基础(农业和工业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2、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3、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总体差异: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且对外开放时间早,对外开放程度高。

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还占有比较大的比重。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为主;西部地带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地带则表现出一定的过度性。

工业化进程:东部地带工业化进程快;中西部地带则相对滞后。

工业产值:东部地带工业产值比中西部高。

城市化差异从城市化水平、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来看。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于中、西部地带;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看,东部显著地高于中西部地带的同类城市;从城市分布密度看,东部地带的城市密度及大城市的数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带。

对方开放的区域差异从对外开放的时间、程度以及外资吸收能力来看。

东部地带对外开放的时间早、程度高,对外资的吸收能力都比中西部好。

4、对外开放的原因: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本地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产品竞争力。

5、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时间角度: 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I4个沿海城市 1992年全方位空间角度: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6、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1)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2)优势: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3)劣势: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4)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5)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欧盟、东盟、APEC 等)和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等)。

在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下,要进行区域经济合作。

2、区域经济联系的形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原因:能源资源以及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社会发展的需要,资源不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南水北调1)线路:东、中、西线2)跨流域: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3)格局:“四横三纵” 4)三条线路的优缺点东线优点:有京杭运河现有河道及沿线湖泊可以利用。

工程量较少,建设成本低;缺点: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耗用大量电能,运行费用高中线优点:可以自流、水质好;缺点: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西线优点: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水质最好,既可缓解华北缺水,又可缓解西北缺水;缺点: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5)南水北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增加水量,有利于水循环 增加地表水和土壤含水量减少对地下水的开发,防止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有利于水土保持 对受水区的不利影响:某些地区会出现土地次生盐碱化对调出区的有利影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对调出区的不利影响: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西气东输 1)线路①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②西气东输主体工程经过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等省。

③西气东输主干线管道要穿越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太湖平原等地形区。

2)意义(有利影响)(1) 对资源调出区: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带动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2)对资源调入区优化东部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破坏植被及地表保护层,土地退化;工程建设中隔离动物活动的通道,引起物种资源的流失;造成植被破坏,局部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环境恶化,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增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将对保护价值较高的众多文物古迹和雅丹地貌造成损失。

6、西电东送1)原因(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①我国是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分布不均,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

②我国煤炭资源也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③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非常短缺。

2)线路北通道: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省区)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中通道: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西通道:将红水河流域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水电站有天生桥、岩滩、龙滩),开发贵州等地火电作为补充。

3)意义(有利影响)①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