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 (二)睡眠分期

根据人在睡眠过程中脑电图的不同特征,睡眠一般可 分为两种状态: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 非快速眼动睡眠分为四期(S1-S4):S1入睡期、S2浅 睡期、S3、S4统称为深睡眠。一般经过70-90分钟,睡 眠进入另一性质不同的快速眼动睡眠,此期又称为梦 睡眠,约5分钟。之后又进入S2、S3、S4,然后再从 S4返回S3、S2,第二次进入梦睡眠。一夜要经历4-5 个周期。
• 二、劳逸适度





劳和逸这二者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都是人体的生 理需要。 体力劳动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脑力劳动可以益智防衰。 对此要掌握一个度。《彭祖摄生养性论》曰:“不欲甚劳, 不欲甚逸”。就是说,在日常活动中,不要过于劳累,也不 要过于安逸。 《内经》强调“不妄作劳”,孙思邈有“养生之道,常欲小 劳”的理论。 过劳(体劳、神劳、房劳):《内经》“久立伤骨、久行伤 筋” 过逸(体力、脑力): 《内经》“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劳逸结合是传统养生的一个原则。《礼记· 杂 记》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华佗 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正 确处理好劳与逸之间的关系,对养生保健至 关重要。 具体做法:量力而行,交叉工作,有序家务, 休养结合。

•三、服装顺时适体


从健康的角度来讲,服装被称为“人的第二皮肤”。人体为 了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维护机体内外阴阳的动态变化,服 装起着保护、调节和增进健康的辅助作用。 对于衣着的要求,《内经》中的“任其服”就是最好的概括。 “任”有顺的意思。衣着从中医养生角度讲,要顺时、顺地、
顺人。
•四、畅通二便
古语道“要长生,二便清”,《内经》曰“凡
治病必察其下”。说明二便的正常与否与人 的健康密切相关。
• (一)大便通畅养生法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指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 《内经》提出“魄门亦为五脏使”,明确指出,大便的正常 与否,关乎五脏的功能状况。保持大便通畅的方法有: 1、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2、排便要顺其自然 3、肛门卫生与便后调理 4、运动按摩通便(适当的运动,腹部按摩) 5、防止大便秘结(多饮水、足够的饮食量、饮食不宜过细、 水果、蔬菜、运动)
• (二)睡眠质量评估

睡眠质量的衡量标准目前缺乏国际化标准,通常采用 以下标准:

入睡快、睡得深、睡得香、醒后自觉 浑身轻松、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四、顺时睡眠



《灵枢,本神篇》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 适寒暑”,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强调天人相应和顺时 养生。 人的睡眠规律也应该根据四季交替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 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 早卧晚起”。 所以大到四季,小到一天之中,睡眠都应有规律。春 夏5-7小时,秋季7-8小时,冬季8-9小时。
第九章
起 居睡 眠 养 生法
•第一节 起居养生法
一、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论养生时强调“起居有常”。
“起居”是指生活作息,“有常”是指有一 定的规律。 起居养生就是通过调节人的生活起居,使之 符合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规律的一种养生方 法。
•如何做到起居有常??



提高人体内部节律的顺应性:中医学有“天人相应”的理论, 认为人体气血的盛衰随日月、星辰、四时、八节的影响而发 生周期性的变化。从原始社会起人类就遵循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就是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内 经· 素问》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发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 岁乃去”。 顺应四时阴阳:《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强调春季“夜卧早 起”,“夏季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 晚起”。 符合人体生物钟规律:生物钟控制人体生理活动,使人体生 命活动按一定规律发生周期性变化。如体温、血压、呼吸等 等。养成按时就寝、起床、排便、学习等习惯。
• (二)小便通畅养生法


苏东坡在《养生杂记》中说:“要长生,小便清,要常活, 小便洁”。所以保持小便的通畅,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小 便是排出体内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与肺、脾、肾、膀胱等 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现代研究表明小便能将体内蓄积的氨、 苯酚、肌酐等有害物质和毒素排出体外。所以保持小便清洁、 同利,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保持小便通畅的方法: 1、饮食调摄法(通常每天饮水1500ml) 2、顺其自然排小便(欲溺便溺,不可忍,亦不可努力) 3、导引按摩法
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中医养生保健讲座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肺病科 陆学超
个人简介
陆学超,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肺病科副
主任,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青 岛市第二届优秀青年医学专家。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别青年分会副 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 委员会委员等。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病,尤其是 哮喘、慢阻肺、肺纤维化等。
•二、睡眠的作用



(一)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二)保护大脑,稳定情绪 (三)增强免疫,康复机体 (四)促进发育,提高智力 (五)延缓衰老,利于美容

古有“不觅仙方觅睡方”、“吃人参不如睡五更”说 法。
•三、睡眠的影响因素与质量评估

(一)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 2、个体因素(长睡眠型、中睡眠型、短睡眠型)、体 质类型、工作性质等。 3、食物因素(含有L-色氨酸的食物牛奶、少量饮酒, 浓茶、咖啡) 4、环境因素 5、内分泌及心理因素(经期、更年期、紧张、焦虑)
•第二节 睡眠养生法

睡眠对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学十分重 视睡眠的养生作用,认为好的睡眠可以消除疲 劳,调节人体各脏腑机能,使人的精气神三宝 得以补充,气血能内洒陈于五脏,外流通于四 肢百骸、七孔九窍。
•一、睡眠的生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中医睡眠理论 1、阴阳学说:昼属阳,夜属阴。“天人相应”,所以 人体的阴阳之气也随着昼夜阴阳的消长而变化,于是 就有了寤和寐交替的规律。 2、神主学说:中医认为,人的睡眠和觉醒是受心神的 支配。心藏神,神安则寐,神动则寤。 3、营卫运行学说:认为人的寤寐变化是以营卫的运行 为基础的,其中与卫气的运行尤为相关。卫气昼行于 阳,夜行于阴,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内经》: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的论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