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系(院)数信学院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论文题目大学生职业选择模型学生姓名郭婵指导教师汪天飞副教授(姓名及职称)班级09级信计班学号09290323完成日期: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大学生职业选择模型郭婵数信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09290303【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面临职业选择时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影响职业选择因素的层次模型,构建各个层次的判断矩阵,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各个相关权量,得出影响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决策。
【关键词】职业决策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1 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宽,高校招生完全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不仅现实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同时也发现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原来高校的就业自主分配演变成现如今的自主择业,让大学生在面临择业的时候出现了迷茫和困惑。
因此,选择职业难,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更难了。
面对这个压力如此大的社会,职业选择就必须要考虑到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如:专业是否对口、兴趣爱好、家庭地域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归纳为以下四类:个人因素:兴趣爱好、专业是否对口、性格能力、发展空间等。
环境因素:家庭影响、身边朋友影响、政策影响等。
经济因素:工资、福利待遇、奖金单位因素: 单位性质、单位地域、工作环境、单位前景、单位声誉等。
2 问题的分析当前大学生择业时缺乏科学性、主动性,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面临职业选择时无所适从,既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也不了解自己要找何种工作,始终处于被动就业状态。
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还给我们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压力。
据统计2008年毕业人数559万,2009年毕业人数611万,2010年毕业人数631万,去年毕业人数671万,而今年的毕业人数将达到680万,看看这些可怕的数据,尽管国家实行了政策调控,可如今的高校招生依然在增加,相对的毕业人数也在增加,现在的大学生可谓是遍地都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大学生还在职业选择的时候迷茫,有的甚至觉得自己是大学生没有高薪不就职。
看看这些数据,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你还不赶快制定方案寻找属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吗?针对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问题,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完整的层次结构模型。
模型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目标层,即职业选择,其次是准则层,即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单位因素,然后是子准则层,即兴趣爱好、专业是否对口、性格能力、发展空间、家庭影响、身边人的影响、政策影响、单位性质、单位地点、工作环境、单位前景、单位声誉、工资、福利待遇、奖金,最后是方案层,即教师、金互通软件公司、自主创业、销售。
通过两两比较构造成对比较矩阵,计算相应的权向量,并进行单层次排序、组合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最终选出最佳方案。
3 问题假设(1)每一层结点下的因素都是对目标选择相对重要的因素,实际中的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忽略不计。
(2)调查问卷随机向各年级的人发放,不一定集中在一个班之类有类似想法的人。
(3)假设方案层是选择的职位具体一定的代表性。
4 符号说明D:方案层名称C:目标层名称及准则层A对目标层的成对比较矩阵A:准则层名称及子准则层B对准则层的成对比较矩阵1B:子准则层名称A i:准则层各因素名称B i:子准则层各因素名称D i:方案层各方案名称a ij:准则层A之间两两因素之比b ij:子准则层B之间两两因素之比λ:矩阵最大特征根CI:矩阵一致性指标RI:随机性一致性指标CR:随机性一致性比率N:N阶矩阵ω: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向量ωij:矩阵列向归一化后的权向量ωij:矩阵对应的特征向量ωk:子准则层对准则层的权向量W:以为ωk列向量构成的矩阵ωc:第三层对目标层的组合权向量W:B对C的权向量C5 模型建立与分析5.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的决策方法[5]。
它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
职业选择的决策就是根据这样一个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方法,在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上构造成对比较矩阵,通过计算获得各综合权重排序,从而选出最佳方案,即权重最大者。
5.2 构造层次结构模型为了得到各准则间的权重比例,我们通过毕业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概率统计,向本校各专业分别分发100份问卷,总共1300份,实际有效问卷900份,根据调查问卷的调查,我们将选择15个相对主要的因素来作为我们的职业选择的因素,以此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我们将决策问题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目标层C ,及职业选择第二层:准则层A ,及个人因素A 1、环境因素A 2、经济因素A 3、单位因素A 4 第三层:子准则层B ,及兴趣爱好B 1、专业是否对口B 2、性格能力B 3、发展空间B 4、家庭影响B 5、身边人的影响B 6、政策影响B 7、单位性质B 8、单位地点B 9、工作环境B 10、单位前景B 11、单位声誉B 12、工资B 13、福利待遇B 14、奖金B 15第四层:方案层D ,教师1D ,乐山金互通软件公司2D ,自主创业3D ,销售4D 图形结构如下:5.3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或许还不止我们列举出来的这些,我们建立的这个层次结构是根据调查比例把相对于比较重要的因素指出来,这些因素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确定的,并不一定每一个因素对每一个人都有用,所以我们要找出对我们自己本身更重要的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我们的职业选择确定明确的方向。
如果只是定性的找出结果,肯定有许多人不会接受。
所以按照Saaty 等人的作法[7],一是不把所有的因素放在一起比较,而是通过两两相互对比,以尽可能的减少性质不同的诸因素相互比较的困难,提高难度。
构造比较矩阵主要是通过比较同一层次上的各因素对上一层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而不是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较。
在此我们将根据调查问卷选项的人数来进行比较,选择的人数越多则影响越大。
我们首先从准则层(第二层)起,运用成对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
每次取i A 与j A 两个因素进行比较,用j i a 表示i A 与j A 对目标层C 的影响之比,全部比较结果可用成对比较矩阵:)(a ij C nn ⨯= ,aa ijij 1=,0>aij,)4,3,2,1,(=j i表示,同理用b ij 表示B i 与B j 对准则层A 的影响之比,得到的成对比较矩阵:)(b ij A nn ⨯=,bb ijij 1=,0>bij,)4,3,2,1153,2,1(=⋯=j i ,这里a ij 和b ij 就是我们比较的相对尺度,按照Saaty 等人提出的1-9尺度,即它们的取值范围是1,2,3……9,及其倒数1,1/2……1/9。
在进行定性的成对比较时,人们头脑中通常有5种明显的等级,用1-9尺度可以方便的表示如下表:1-9尺度a ij 的含义根据问题的分析和假设,构造如下的判断矩阵: 准则层A 对目标层C :⎥⎥⎥⎥⎦⎤⎢⎢⎢⎢⎣⎡=12/12421352/13/1124/15/12/11C 子准则层B 对准则层A :⎥⎥⎥⎥⎦⎤⎢⎢⎢⎢⎣⎡=14/16/15/1413/13/16313533/111A ⎥⎥⎥⎦⎤⎢⎢⎢⎣⎡=14/12/141222/112A ⎥⎥⎥⎦⎤⎢⎢⎢⎣⎡=14/12/141232/113A ⎥⎥⎥⎥⎥⎥⎦⎤⎢⎢⎢⎢⎢⎢⎣⎡=1265/13/12/1143/15/16/14/115/14/1235123542/114A方案层D 对子准则层B :111/41/33412531/2131/31/51/31B ⎡⎤⎢⎥⎢⎥=⎢⎥⎢⎥⎣⎦213141/311/21/212121/421/21B ⎡⎤⎢⎥⎢⎥=⎢⎥⎢⎥⎣⎦311/221/221211/21/211/22121B ⎡⎤⎢⎥⎢⎥=⎢⎥⎢⎥⎣⎦415761/51321/71/311/21/61/221B ⎡⎤⎢⎥⎢⎥=⎢⎥⎢⎥⎣⎦515351/511/311/33131/511/31B ⎡⎤⎢⎥⎢⎥=⎢⎥⎢⎥⎣⎦612321/21211/31/211/21/2121B ⎡⎤⎢⎥⎢⎥=⎢⎥⎢⎥⎣⎦⎥⎥⎥⎥⎦⎤⎢⎢⎢⎢⎣⎡=13/13531373/13/1135/17/13/117B⎥⎥⎥⎥⎦⎤⎢⎢⎢⎢⎣⎡=13/12231452/14/1122/15/12/118B⎥⎥⎥⎥⎦⎤⎢⎢⎢⎢⎣⎡=12/13/12/1213/13331323/13/119B⎥⎥⎥⎥⎦⎤⎢⎢⎢⎢⎣⎡=12/15/14/1212/13/15212/1432110B ⎥⎥⎥⎥⎦⎤⎢⎢⎢⎢⎣⎡=13573/11355/13/1127/15/12/1111B⎥⎥⎥⎥⎦⎤⎢⎢⎢⎢⎣⎡=132/13/13/114/15/12412/1352112B ⎥⎥⎥⎥⎦⎤⎢⎢⎢⎢⎣⎡=113/14/1113/14/13312/1442113B ⎥⎥⎥⎥⎦⎤⎢⎢⎢⎢⎣⎡=173/13/17/115735/11337/13/1114B ⎥⎥⎥⎥⎦⎤⎢⎢⎢⎢⎣⎡=12152/113/1313155/13/15/1115B 5.4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成对比较矩阵通常不是一致阵,但是为了能用它的对应于特征根的特征向量作为被比较因素的权向量,我们必须要检验它的不一致程度应该在容许的范围内,主要考查以下指标:(1)一致性指标:1--=N NCI λ(0=CI 时矩阵为一致阵;CI 越大矩阵的不一致程度越严重)(2)随机一致性指标:RI ,通常由实际经验给定的,如下表随机一致性指标RI 的数值(3)一致性比率指标:RICR =,当1.0<CR 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则λ对应的特征向量可以作为排序的权重向量。
如果检验指标不通过,则需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因此,我们需要求得矩阵C 的最大特征根λ和对应的特征向量ωij ,采用和法的步骤如下:a . 将C 的每一列向量归一化得∑==N i ijij ijaa 1ω;b . 对按行求和得∑==Nj iji1ωω;c . 将ωi归一化∑==Nj iii 1ωωω,)(21ωωωωN T,,,⋯=即为近似特征向量;d . 计算∑==N i i iA N 1)(1ωωλ,作为最大特征根的近似值。
对C 利用和法进行计算,如下:⎥⎥⎥⎥⎥⎥⎥⎦⎤⎢⎢⎢⎢⎢⎢⎢⎣⎡=1221412113151231214521C 列向量归一化得⎥⎥⎥⎥⎥⎥⎥⎥⎦⎤⎢⎢⎢⎢⎢⎢⎢⎢⎣⎡152112233395151111232394154113236391015811523123920按行求和得⎥⎥⎥⎥⎦⎤⎢⎢⎢⎢⎣⎡146.0073.0286.0567.0归一化后得ω=⎥⎥⎥⎥⎦⎤⎢⎢⎢⎢⎣⎡136.0068.0267.0529.0,⎥⎥⎥⎥⎦⎤⎢⎢⎢⎢⎣⎡=538.0331.0008.1947.1ω 则0212.4)136.0538.0068.0331.0267.0008.1529.0947.1(41=+++=λ所以矩阵C 的一致性指标:00706.01440212.41=--=--=N N CI λ则一致性比率指标:1.00078.090.000706.0<≈==RI CI CR ,表明成对矩阵C 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则C 的ω可以作为权向量,即)136.0,068.0,267.0,529.0(=ω通过上述方法,同理可求得剩余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值、权向量、一致性指标(CI )、随机一致性指标(RI )、一致性比率指标(CR ),如下表:各矩阵特征根值及一致性检验表根据表中数据显示)4,3,2,1(1.0RI=<=j CR 说明这些成对矩阵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可按照总排序权向量表示结果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