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概论
1.学习是心理学,特别是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

2.
E.R.Hilgard)等人定义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
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景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暂时状态(如疲劳,药物反应等)来解释的。


加涅则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

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于成长的路程。


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的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上述定义的共同之处:
①人们都认为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

②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导致的变化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导致;学习导致的变化要与成长或成熟导致的变化分开。

④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

⑤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
3.一个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构成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反应。

4.学生学习的特点:(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组织计划性(3)有效性
(4)年龄差异性(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5.学习的意义和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2)学习能促进心理的成熟
与发展
6.学习的分类:
(1)我国,一般根据学习内容和结果分类:①知识的学习。

②技能的学习。

③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④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2)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知识领域,情意领域,心因动作领域
(3)加涅的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水平,由简到繁,由底到高,把学习分成八类,依次排列成一个累积学习模式。

在这种分类模式中,低级学习向高级发展,高
级学习要以低级学习为基础。

第二章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
1.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任务:桑代克
2.桑代克学习理论(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
(1)准备律:“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经过传导就引起满意。

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2)练习律: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①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


②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3)效果律“在情境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减弱。

3.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巴甫洛夫
(1)建立的过程:
US (无条件刺激) UR (无条件反应)。

CS (条件刺激)+US(无条件刺激)UR(无条件反射)
CS +US 的重复(强化) UR
CS CR (条件反射)
开始时是US引起UR,然后以CS结合US而引起UR,多次这样的结合,最后CS能引导起与UR高度近似的反射。

这个反射叫做条件反射(CR)。

(2)几个基本的概念:
①: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CS)不再伴随无条件刺激(US)出
现,也就是说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减低,最后会降低到条件反射
不再发生的程度。

这一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即称为消退。

在消退期间,
刺激与反应间所建立联结似乎被破坏了,个体所学到的反应似乎被遗忘了。

②:消退现象发生后。

如个体得到一段时间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
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的恢复。

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就
被称之为恢复。

恢复的产生是因为个体经休息后,原有的抑制作用消失所致。

③: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CS1)形成条件反
射后,也可能对另外的与CS1相类似的条件刺激之二(CS2),之三(CS3)不
经强化而引起条件反射。

这种对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
象,被称为刺激类化。

一般而言,同类刺激与原来的无条件刺激相似程度越大,
即两者越相似,其类化或代替的可能性也越大。

如幼儿因怕鼠,其至怕兔,某
人怕蛇而至怕绳等。

类化也可被称之为刺激泛化。

它对理解条件反射和学习有
重大意义。

④:类化的反面,即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不
类化的现象。

⑤高级条件反射:即人们可利用条件反射,进一步建立一个新的条件反射。


常生活中,经典条件反射的现象“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等。

4. 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
(1).建立过程:找不到哪位知道的请补充
(2).主要规律:①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类反应今后发生的概念就会增加。

②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5.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1).社会学习理论最突出的特点:①强调观察式学习或代替强化学习。

②强调符号强化的作用。

(2).社会学习理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被模仿者(榜样)受到奖励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


(1).依据强化间隔状况分类
①固定间时强化。

(指学习者按规定的时间间隔,每隔若干秒,若干分,若干小时,或依需要而规定的某种时间间隔接受一次强化)
②灵活间时强化。

(这种强化的时间间隔是随机而变的,学生虽然也是按时间间隔被强
化,但间隔的长度不是固定的)
③固定间次强化。

(即在规定次数的反应后给予一次强化,如可以对每次,每二次。

每十次或所规定的每一任何次数的反应给予一次强化)
④灵活间次强化。

(这种强化仍然根据反应次数间隔而定,只不过这个间次是随机而不是固定的)
(2)依据强化的性质分类
①原级强化和次级强化。

(原级强化是利用原始的强化物即本身所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饮食等,进行的强化。

次级强化是在原级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利用继起强化物或次级强化物进行的)
②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他人,包括同伴或文学作品,影戏,电视中的人物,受到强化而使自己被强化的现象。

自我强化是用作自身内部次级的作用而完成的强化,对于学习,其作用往往超过外部刺激所提供的强化。


:①控制强化量。

②安排强化程序。

③即时强化和延迟强化的转换使用。

(1)强化: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2)正强化:增加刺激,增强行为。

(3)负强化:减少刺激,增强行为。

:①就条件反射产生的实质,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看经典条件反射为刺激代替反射,即反射之所以形成,是条件刺激代替了无条件刺激。

②从个体反应性质看,经典条件反射应中的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及其相似(例
如都是分泌唾液);但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这两种反射截然不同。

③从条件反射的发生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反射是诱发性的行为,而操作条件
反射中的条件反射则属自发性行为。


①情绪学习:实验和经验都表明,学生对于学习,课堂,教师,学校合社会的
许多情绪反应倾向是通过条件反射,尤其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

②行为管理合行为纠正:课堂或学校规则的遵循,学生练习或作业正确反应倾
向,很多是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的结果。

③程序教学: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促进学习”程
序学习的基本思想是逐步提高极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并且每个阶段保持行为的强
度。

8.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1)小步子逻辑序列。

(2)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

(3)及时反馈。

(4)学生自定步伐。

(5)低的错误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