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仪行业调研分析报告摘要——该红外热像仪行业调研报告仅针对xx区域分析,时间2016-2017年度。
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红外热像仪企业797家,从业人员39850人。
截至2017年底,区域内红外热像仪产值178894.76万元,较2016年154499.32万元增长15.79%。
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87709.82万元,较去年77936.57万元同比增长12.54%。
......以高端装备、短板装备和智能装备为切入点,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强基础。
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和一条龙应用计划;三是抓示范。
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和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四是促融合。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分类推进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智慧园区建设;五是提质量。
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开展优质制造行动,建立优质制造标准体系;六是育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七是优环境,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
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一、宏观经济分析1、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投资、出口、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势必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但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基础、条件和动力在于:一方面,我国经济有巨大潜力和内在韧性。
这种潜力和韧性来自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所蕴含的扩大内需强劲需求;来自我国地域幅员辽阔且产业类型多样,经济的支撑非独木一根,而是“四梁八柱”;来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来自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积累的丰富经验;来自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不断提高的宏观调控能力。
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源源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方面改革呈现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强劲的动能。
能不能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
面对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地各部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今年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实力跃上了新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小康,逐步富裕了起来,社会保持了和谐稳定。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倡导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更多的中国智慧。
二、宏观产业政策1、在空间布局上,一方面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提出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发展载体,指导各地立足比较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实现有序竞争、错位发展。
2、传统产业是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注重加强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大力破除无效供给。
2013-2015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5700万吨、电解铝110万吨、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2.4亿吨、平板玻璃8000万重量箱。
在此基础上,2016年、2017年两年又化解钢铁产能1.2亿吨、煤炭产能5亿吨,全面取缔1.4亿吨“地条钢”,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
去产能改善了市场供求关系,既提高了优质产能利用效率,也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二是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大力提升传统动能。
2013-2016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4.3%,2017年技改投资依然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增长16.3%,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11.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达48.5%,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技术改造投资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
三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目前轻工业品种丰富度、品牌认可度、品质满意度获得显著提升。
生产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居消费品,也已能够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
三、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产业发展趋势1、当前全国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而我市也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产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正在进行,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实施,华阴作为陕西的东大门,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开放开发龙头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相对优越的比较优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将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资源向华阴汇集,工业企业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我市应紧抓机遇,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完善发展措施,理顺体制机制,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力争尽快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区优势和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强市”的奋斗目标。
2、推动互联网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提升能源、资源、环境智慧化管理水平,推进生产要素资源共享,用分享经济模式挖掘资源与数据潜力,促进绿色制造数字化提升。
四、国民经济发展概况(一)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概况本地区生产总值2565.55亿元,比上年增长9.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24亿元,增长8.12%;第二产业增加值1590.64亿元,增长10.12%第三产业增加值769.67亿元,增长8.19%。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5.84亿元,同比增长9.4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3.20亿元,同比增长8.06%。
国税收入334.69亿元,同比增长11.93%;地税收入亿元77.96,同比增长8.98%。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7%。
其中,食品烟酒上涨0.66%,衣着上涨0.70%,居住上涨0.69%,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0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97%,医疗保健上涨1.07%,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86%,交通和通信上涨0.88%。
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535.39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37.00亿元,比上年增长8.77%。
规模以上AA、BB、CC、DD(含红外热像仪)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084.75亿元,增长5.53%。
AA完成增加值400.78亿元,增长10.50%;BB完成工业增加值380.07亿元,增长11.38%;CC完成工业增加值258.04亿元,增长5.06%;DD完成工业增加值144.92亿元,增长9.1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9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1%。
实现利润总额652.83亿元,比上年增长6.01%。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9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4%。
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254.03亿元,增长9.9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43.73亿元,增长8.56%。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84.89亿元,同比增长10.89%;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810.30亿元,同比增长5.72%;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02.57亿元,增长7.84%。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890.16亿元,增长8.46%。
民间投资3639.78亿元,增长5.10%。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04.08亿元,增长9.79%。
重点项目1322个,完成投资2595.66亿元,增长8.63%。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0.52亿元,比上年增长5.77%。
城镇实现零售额1102.95亿元,增长11.12%;乡村实现零售额403.85亿元,增长11.4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亿元501.29,增长14.37%。
实际利用外资60198.02万美元,同比增长54.33%。
外贸进出口总值360.35亿元,同比增长50.21%。
其中,出口总值234.23亿元,同比增长54.83%;进口总值126.12亿元,同比增长57.65%。
(二)区域周边核心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概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汾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极为不寻常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砥砺奋进,在转型阵痛中稳步前行,走出了极为困难的历史时期,在转型发展道路上临汾经济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五年来,面对极其艰难的经济形势,面对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战胜了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织的严峻挑战,临汾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近年来,临汾经济振荡下行,特别是2012-2015年间临汾经济增速呈现出10.1%、8.5%、4.6%、0.2%的下滑局面,但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临汾经济爬坡过坎,负重前行,扭转了数年来经济持续下行的困难局面。
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4%,比2012年增长17.6%,年均增长4.1%。
全市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第二章区域内红外热像仪行业发展概况一、红外热像仪产业发展现状2015年全球红外市场规模达120亿美元左右,其中军用市场规模约为80亿美元,未来年均增速4%左右;民用市场规模约38亿美元,预计2019年将达到52.1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27%。
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将作为整个军用光电红外系统市场的主要推动力,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释放较大的需求。
二、区域内红外热像仪行业发展概况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红外热像仪企业797家,从业人员39850人。
截至2017年底,区域内红外热像仪产值178894.76万元,较2016年154499.32万元增长15.79%。
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87709.82万元,较去年77936.57万元同比增长12.54%。
2017年区域内红外热像仪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866.07万元,同比2016年29988.55万元增长12.93%;行业净利润21652.56万元,同比2016年19485.75万元增长11.12%;行业纳税总额19670.69万元,同比2016年16557.82万元增长18.80%;红外热像仪行业完成投资42887.54万元,同比2016年37303.24万元增长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