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舞舞姿重心的特点
【摘要】:重心在人体日常活动中起着平衡与稳定的作用,而在身体姿态千变万化的舞蹈活动中它的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在舞蹈教学和训练中,重心问题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文章应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古典舞舞姿重心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古典舞舞姿较其他舞种舞姿重心更为复杂,其复杂性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古典舞舞姿上身变化较为复杂,重心位置变化幅度较大;二是古典舞舞姿的脚位特点使支撑面相对较小。
鉴于上述特点,文章从力学角度对如何进行古典舞舞姿重心控制的训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重心; 古典舞舞姿; 力学; 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运动已经形成了自然的生理平衡意识。
人体日常的活动如走、跑、跳,正常人都可以维持自己身体的平衡。
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体运动形式,它以其复杂多样的动作技巧和特殊的视觉艺术效果显示出它不同于日常活动的重心特点。
人体重心直接关系到舞蹈中身体的平衡与稳定性,并影响到技巧动作的完成效果。
因此,重心问题在舞蹈教学与训练中一直为大家所重视,对该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也显得极为重要。
有关重心问题的研究所见报道较多,其中大多为体育方面对一些技术动作的力学研究,尤其是体操项目中,常通过力学原理对其分析用于指导科学的训练。
而在舞蹈界有关方面的研究尚未多见,杨越的一篇《芭蕾舞中的人体重心》,其观点是构成芭蕾舞中重心的三要素有:外开、肌肉力、协调性应用。
芭蕾舞中任何动作都离不开这三要素,而把握重心的三要素是掌握好重心的必要条件。
其二,刘琪的《中国古典舞旋转的力学分析》,他认为旋转的数量和质量、成功和失败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人体重心和旋转动力等等。
但具体应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深入到中国古典舞中的动作机制层面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
因此文章应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古典舞舞姿重心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从力学角度对如何进行古典舞舞姿重心控制的训练进行了探讨。
一、重心与舞蹈的关系
某一物体的重心,是指该物体各组成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人体各环节有各环节的重心,如头的重心、躯干的重心、上臂的重心等,称为环节重心。
而人体全部环节(即整个人体)所受重力的合刀作用点,叫做人体总重心。
人体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的,整个人体的重心是由身体各个环节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当身体任一环节的位置发生变化时,那么重心就要随之发生变化。
人体平衡的稳定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体静止时抵抗各种干扰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静态稳度(静力性动作);二是指人体重心偏移平衡位置后而干扰因素除去时,人体仍能恢复初始平衡的范围大小,此范围的大小称为人体平衡的动态稳度(动力性动作)。
重心在舞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起稳固平衡的作用,还为舞蹈中的闪、转、腾、挪奠定基础。
首先是建立在动作协调的基础上以重力柱为垂直轴发生的各种变化,也有一些因重心的落点偏离支撑面而造成暂时失控的闪动,因而使动作技巧呈现出极其丰富的表现力。
影响重心稳定性的因素有下列几个方面:
1. 支撑面大小:支撑面大,稳定度大;支撑面小,稳定度小。
单脚支撑面积比双脚支撑面积小,所以单脚重心的稳定性较差。
2. 重心的高低:重心位置高,稳定度小;重心位置低,稳定度大。
3. 稳定角:稳定角俞大,稳定度越大,若要增大某个方向的稳定性,则应增大在此方向上的稳定角。
在舞蹈实践中,人体平衡姿势稳定性的大小,对完成各种动作具有直接影响。
在重心的转换过程中重力要完完全全地压在各个关节部位上,由关节去缓冲压在身体上的各种力量以达到重心的稳固。
如:古典舞控制组合中自控主力腿半蹲的”斜探海”舞姿时,一定要把重力放在主力腿的膝关节上,在蹲的过程中给予缓冲其上身的压力,这样才能使舞蹈的控制过程稳稳当当,彻底根治脚底”没根儿”这个毛病,在交接下一个动作时仍贯穿这个原则,舞姿的变换变得扎实而流畅。
二、中国古典舞舞姿的重心特点
(-)中国古典舞舞姿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较其它舞种较为复杂。
中国古典舞舞姿的特性突出体现为四个字,即”圆、曲、拧、倾”。
圆:其舞姿不开”圆”的体态,身体以腰为轴心,以圆为轨迹进行活动,形成’二圆”动律(平圆、立圆、八字圆)。
曲:讲究形体的曲线美和运动过程的迂回曲折。
所谓”曲”就是曲线,他忌直,不能直来直去,讲究从反面做起,如”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冲必靠”等等,体现在舞姿上要求线条柔和有弧度,如”顺风旗”。
拧:所谓拧就是下肢固定,上身向左或右作水平旋扭,”拧”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运用最多,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突出的。
如”卧云”倾:”倾”是以髋关节为限,躯干往前、旁、后做屈伸、伸躺等动作,如:探海、踹燕。
从古典舞舞姿的这些体态特征不难看出,它都是上身的一些变化,这是区别于芭蕾的最显著特征。
(二)中国古典舞舞姿重心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舞姿的重心具有相对复杂、难度较大的特点。
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古典舞舞姿上身变化较为复杂,相对人体自然站立的基本站姿位置变化幅度较大,因此重心位置变化较大。
二是古
典舞舞姿大多为单腿支撑,这造成支撑面较小,而支撑面较小就会造成重心稳定性较差,平衡维持的难度增大。
另外,古典舞舞姿的上身倾拧的特点增加肌肉控制的难度。
三、中国古典舞重心的训练
根据古典舞舞姿复杂的特点,我认为在重心控制的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实现调节身体各部位重力的功能,达到控制重心的目的,必须加强肌肉力的合理训练。
对重心而言,肌肉力的作用在动作过程中,调节身体各不同部分的环节重心,维持身体重心,固定舞姿的平衡。
如上述分析动作”深探海”,它需要非常强的后背肌力量,这就需要通过正确的肌肉力量训练提高后背肌的力量。
同时,大腿的控制及用力方向也是肌肉力引起外力的体现,因此,肌肉力量需要得到正确的长期训练。
其次是柔韧度,腰、腿、髋关节、肩部的柔韧度都很重要,对舞姿的展开、技巧高难度的达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体现在不同舞姿的重心变化的规律。
如果掌握住这个规律,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身体。
要会判断重心落点的大概位置和方向,以便身体配合协调一致做好每一个动态变化中的动作。
以上是我对古典舞舞姿重心特点的运用与理解,还望与大家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温柔.舞蹈生物力学, 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2000.
[2] 运动生物力学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
[3] 运动生物力学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4] 卢德明, 等. 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5] 杨越. 芭蕾舞中的人体重心, 舞蹈,1997, 2.
[6] 古典舞本科毕业论文集. 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1998.
[7] 孙亦光, 潘龙根. 竞技体操基本动作的力学原理与方法. 北京:人Fl体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