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中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应该在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学科,语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学习活动和语文教材的特性也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要和可能。
本文就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悦的适应。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中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的金色年华。
随着青少年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惑,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比如力图摆脱成人的约
束和关照,独立支配自己,比如出现心理“排外性”,一般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等等。
专家认为,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四个特点。
这一时期能否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
发展。
鉴于语文的人文工具性质,语文学习活动是人一生中直接或间接学习时间最长,学习内容最多,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学习活动。
它较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着独特的优势。
语文教学能变直接教育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
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备各种有利因素以及操作技巧,能在教学中达到优化人才心理素质的目的。
一、语文学习活动的特性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语文学习是从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开始的。
语文本质上是一种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它实现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是人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的外化。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言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作者及社会之间的交际活动。
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人们的听说读写活动及其结果都必然反映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凸现着各种不同的个人心理。
任何一堂语文课所提供的都是教师、学生、语文课文作者及教材编者所构成的一个互动的文化信息网,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参照、启迪、质疑、吸收、排斥等相互交往的复杂关系。
每一个学生在立体的语言交际中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实现着自己的精神价值,同时又可以
借助语言交往寻找到最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的文化信息,形成自己新的文化结构。
二、教材自身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
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之作,这些优秀文章是人类文化的缩影,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认识生活的深刻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为中学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文化沃土。
如学习《论语》、《训俭示康》这样的选文,对这些文章的讲解略作深入,便可以完成诸如为人诚实,胸怀豁达,严于律己,崇高节俭的完整人格的教育;学习鲁迅的《社戏》可以进行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的教育;学习《老山界》、《草地晚餐》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强意志等等。
语文教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徜徉此中,沐浴在祖国文化的丰泽里,冶造着一个个崇高的灵魂。
三、对于厌学的学生,我想这是学生所有心理障碍中最高、最难逾越的,也是教师最为头疼的。
怎么办?先得搞清原因,为什么厌学?如果是因为学习不得要领,成绩上不去而厌学。
教师可以在培根的《论求知》中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在讲解《怀疑与学问》、《发问的精神》时鼓励他们多问,开启智慧之门。
在《统筹方法》中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缓解精神压力。
更可以借鉴孔子在《论语十则》中的经典学习方法。
如果享乐思想作祟,则要拿出《为学》篇、《劝学》篇,以及《送东阳马生序》,《愚公移山》等,让学
生明白:现在不吃苦,将来多吃苦的道理。
教育学生树立起先苦后甜的思想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
另外,我在讲解一些说明文时,很注意引导学生打开联想的天窗,激发他们探索宇宙万物的好奇心,进一步向学习靠拢。
需要注意的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在所有学生中占的比例很大,也非常具有典型性,应是重点辅导对象,教师要巧用心理暗示等方法,争取化厌学之高山为乐学之平川。
四、对于有情绪焦躁、易冲动、易怒等心理的学生,我的做法是将一些经典的自然景物描写变为一剂清凉药,贴在他们冒火的心头。
我要他们听课时展开想像,能想多远就想多远。
如《与朱元思书》开头那两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把人引领到富春江两岸那明丽、宁静、开阔、飘逸的景色中去,使人身心俱净。
再如那“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禅边浅唱,让我们荡涤心灵。
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揽一轮明月在怀,掬一泓清泉于心。
如果还不能平静,不防学做《满井游记》中的“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放眼于天地之间。
最妙的当是《济南的冬天》,诗情画意,淡雅宁静,凉凉的小雪浇灭了心头的无名之火,静柔的冰泉冲淡了愁情烦绪。
当然学生情绪不稳,易躁易怒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这里所说的“以景静心”只是其中一点。
还有很多方法大家可以共同摸索。
五、对于生性懦弱、思想脆弱的学生则需要吴晗先生的《谈骨气》来为他们打打气,鼓鼓劲。
向他们展示我们祖先有骨气的人的
精神;进而让他们也经历一下《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那炮与火的洗礼,领略志愿军战士那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风采;与《孤独之旅》中的小主人公杜小康一起经历成长路途中的坎坷,与他一起成熟,一起长大;更要学习《宋定伯捉鬼》、《狼》,坚信“智慧+胆量”可战胜一切,不管他是鬼还是狼。
争取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这样才可以坦然面对今后生活的风浪。
这样看起来,语文课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功能还真不小。
这里所谈的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还有很多,如果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能加以注意,完全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稚嫩的心灵加以慰藉,加以引导。
和风细雨,润物于无声之处,起事半功倍之效,何乐而不为?。